第888章 終於禮崩樂壞了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拿破崙同學,這塊就是我們東瀛省的烈女大谷琳殿下切腹之刃了

哦就是玻璃罩子裡面的這把沒有柄的刀子

對,就是這把這把刀子有幾百年歷史了,是大明太祖皇帝送給愛殿下的,也象徵著大谷家世代統治日本的權利。琳殿下用它切腹就是為了抗議高宗武皇帝剝奪大谷家對日本的統治之權。而且琳殿下切腹時連介錯都沒有用,真是剛烈啊

那得多疼啊可是她為什麼要怎麼做難道沒有更好的辦法嗎

更好的辦法

比如戰鬥

那不是她的責任。她是光明右使,必須服從大明皇帝。而且她還在遺書中對高宗皇帝進行了勸諫,請求他不要破壞陳禮,奪取附庸的封國。可是高宗皇帝沒有聽從,這才有了後來的禮崩樂壞。如今世界的局勢敗壞如此,根源就在於此

在天道521年的某日上午,兩個身材矮小的青年聯袂來到了澳門東天道神聖觀,參觀起了天道教東神聖派的聖物展在這裡展出的,都是天道教的東神聖派,也就是從神聖派分裂出來的東瀛神聖派的聖物。全部都是從大明東瀛省運來的

其中一人是個瘦小的歐人青年,有一頭金色的短髮,五個清秀,面孔上有幾十粒雀斑,此人的名字居然是拿破崙另外一人是個比歐人青年還要矮一些的神洲人,名叫大谷光攝。兩人都穿著這個時代最流行的學士裝,胸前還別著澳門大谷醫學院的校徽。

順便提一下。舉辦這次展覽的天道教東神聖派是大明皇帝陳宗道在三十年天道戰爭後扶植起來的。

根據這個時空歷史學家們的斷定,入侵日本的八年戰爭是三十年天道戰爭的一部分。大明對日本的入侵和後來同神聖天道國的長期戰爭。都是討伐神聖派的名義進行的。因此就被後來的歷史學家們合在一起論述了。

不過這實際上是兩場戰爭,其中對日本的入侵雖然持續了八年入侵到全面佔領花了三年。治安戰爭花了五年,但最後還是以大明帝國的獲勝而告終。但是因為大明帝國付出很大的代價傷亡了超過五萬人,花費了幾億貫軍費。因此日本最後沒有成為陳宗道之子的封國,而是成為了大明殖民地。在一百多年後,又併入了大明帝國,成為了東瀛省。

而另一場和神聖天道國的戰爭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神聖天道國遠離大明本土,又得到了取元而代的大清國的支援。使得神聖天道國的抵抗相當頑強有力

更麻煩的是,因為大谷琳死諫事件,讓大明所有的藩屬國都察覺到了危險。雖然除大清國外,沒有誰敢公開支援神聖天道國。但是也沒有人真心出力支援大明。甚至連大明本國的貴族,都有不少人是不支援攻打神聖天道國因為在他們看來入侵不僅違禮,而且也沒有什麼好處

總之,大明帝國在天道戰爭中面臨了種種不利情況。最後雖然打下了蒙古本部蒙古在開戰初期站在了神聖派一邊和半個欽察草原。兵鋒幾乎逼進烏拉爾山,但是仍然沒有壓服神聖天道國。在持續對抗了二十多年後,雙方都筋疲力盡,只得簽訂了一份忽氈和平條約,大明吞併了蒙古。得到了鄂畢河以東的大片荒蕪土地。

從地圖上看,雖然大明帝國的本土面積在戰後大幅增加,但是得到的卻都是毫無價值的荒地。因而在所有人,包括發動戰爭的陳宗道自己看來。同神聖天道國的戰爭,算是打敗了。

而且,在三十年天道戰爭打成僵局的時候。大清國王朱重八還在大清中都維也納朱重八一共立了三個首都,西都巴黎。中都維也納,東都君士坦丁堡。不過他本人和朝廷常駐維也納的大皇宮登基稱帝從而正式宣告了大明世界帝國體系的崩潰

而打完三十年天道戰爭的大明,也已經是筋疲力盡,不僅有超過四十萬人死於戰爭,而且國債發行了也連創新高,最後達到了四十二億貫之多連累天道票的國際信譽也岌岌可危。

因此大明也無力再和大清帝國開戰,只能宣佈對大清國進行封鎖了事。其實這個處罰對大清帝國沒有絲毫作用,一方面大明帝國的威信在三十年天道戰爭後大大下降,地中海周圍的國家都不怎麼聽話了;一方面大清帝國為了限制白人和外界交流,本來就實行閉關鎖國,只開放魯昂和東都君士坦丁堡兩口通商和神聖天道國的邊境當然全部開放,而且這大清帝國根本就不是重商之國。

總之,登基以後打了整整三十年戰爭的陳宗道,在歷史上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評價,就是公認的大明帝國由盛轉衰的標誌。而大谷琳切腹事件則是華夏世界禮崩樂壞的開始。

那名矮小的神洲青年走到了另一個玻璃罩前,望著裡面的一份給大谷琳封聖的聖旨,有些感慨地說:高宗武皇帝晚年終於知道了琳殿下的忠心,不僅給她封了聖,還恢復了大谷一族的宗教地位,並且讓大谷一族的新任聖女入宮伴駕。看來他也為自己違背陳禮剝奪封臣領國的行為追悔莫及了。所以如今東瀛省流行的還是神聖派天道教,大谷家族依舊保持著宗教領袖的地位

什麼就這樣了名叫拿破崙的青年一怔,清秀的五官扭曲了一下,大谷老師,難道你們大谷家和東瀛人就這麼算了

呃可不就這樣了嗎拿破崙同學啊,當年的大明帝國在歐羅巴拿你們大清國是沒有什麼辦法的,但是在神洲那裡可沒有什麼國能對抗大明的。

大谷光攝頓了頓。又很肯定的補充道:就是四百多年後的今天,大明在神洲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動搖的哪怕是華夏帝國和華夏聯合王國這樣的強國。只能在太平洋東岸和大西洋上和我們大明對抗一下他們的艦隊,是絕對過不了檀香群島夏威夷的。而且他們也絕對打不下新神洲府也控制不了新神洲運河的

華夏帝國和華夏聯合王國大概就是明利堅合眾國了陳德興最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而這個使得明利堅合眾國誕生的人其實是陳德興的不肖子孫。一度身佩秦楚晉吳四國相印,並且最終在北明洲大陸上打造出一個強大帝國的鐵血宰相陳永華。

當然,北明十六國最終演化成兩個強大國家的根本原因,還是陳德興和後來的大明帝國執政者們考慮不周。

首先是因為秦楚晉吳四國都在太平洋沿岸,就是後世加拿大美國西海岸和墨西哥。雖然封了四個國,但是因為這四國之間的交通可以走海路,非常方便,成本又低。因此從十六城時代開始,四城經濟就是完全一體的。產生了許多跨城商行。而且這四國因為靠近太平洋,又理所當然成了吸引大明移民最方便的地區,同時也是明洲大陸上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到了陳永華擔任秦王國左丞相時,四國人口總和已經超過了五千萬,遠遠高於其餘十二個北明洲藩國的總和。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而秦王國首都新咸陽周邊的資源又相當之豐富,不僅有金礦木材和毛皮這些能夠吸引移民的賺快錢的資源。而且還有豐富的煤鐵資源,在冶金技術逐步成熟以後,煤鐵資源就成為秦王國工業發展的強力助推劑。特別是在陳永華當選秦王國左丞相的第二年,大明冶金學家化學家宋應星發明了轉爐鍊鋼法。揭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大幕。而讓秦王國迅速步上了工業化的快車道,雖然不能和體量巨大的老牌工業化國家大明帝國相比。但是也後來居上,藉助北明洲各國開始興建鐵路這回是有蒸汽機車牽引的真鐵路的東風,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鋼鐵生產國

隨後。陳永華又利用北明洲最富庶的晉王國缺乏男性繼承人的機會,推動同族聯姻,讓秦王國的太子正陳永正娶了晉王國的公主敏陳永嵐。實現了秦晉共君陳永正和陳永嵐都是陳德興的後代,不過兩人並不是近親。他們結婚的時候陳德興已經去世三百多年了。

在秦晉共君之後,陳永華又推動秦楚晉三國共相。也就是將三國議會合併,選出統一的內閣。同時,三國的經濟完全一體化,物資和人員流動完全自由化,三國之間的稅卡完全取消。稍後,盛產白銀的吳王國也被陳永華拉入了同盟,三國共相變成了四國共相。秦楚晉吳四國在實際上統一了。一個幾乎佔據了北明洲西海岸全部土地,擁有五千萬人口的強國就此出現

而大明帝國的應對措施,則是扶植北美洲大陸上的其他國家組成同盟,以對抗秦楚晉吳四國同盟。這個從表面上看挺恰當的應對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卻出現了相反的效果加速而不是延緩了北明洲諸國的融合程序。四國聯盟和十二國聯盟都在各自的轄區內搞起了一體化的市場,建設一體化的交通網絡,組建統一指揮的軍隊,最後十二國聯盟的王室也開始向四國聯盟學習,開始推動王朝聯姻,試圖將聯盟便成組建統一國家的起步點

當大明帝國察覺出不對的時候,北明洲大陸上已經出現了兩個龐大的國家集團。一個是由秦楚晉吳合併而成的華夏帝國皇帝由原來的秦王出任;另一個是由其餘十二國拼湊起來的華夏聯合王國由十二國王室輪流出任國家元首。

而更讓大明帝國的執政者們頭疼的事情,是兩個冠著華夏名號的明洲大國,真的都很華夏,人種是華夏的,文化是華夏,宗教是天道教科學派,連執政的君主也是陳明王室的一部分。而且兩國的政治制度也差不多,都是君主立憲,區別只是華夏帝國的君主權力更大一些,而華夏聯合王國的十二王不過是十二個吉祥物。

也就是說,一旦雙方發生武力對決,後果很可能會產生一個統一的北明洲大帝國這個帝國將擁有不亞於大明帝國本土的疆域和資源,人口將近萬萬,還在高速增長當中。而且,還踏入了工業化的門檻,可以生產出最新式的蒸汽鐵甲艦和後裝大炮。

所以大明帝國這幾十年來的對外政策的重中之重,就是一方面挑撥華夏帝國和華夏聯合王國之間的關係,使之繼續保持對立;一方面又要儘可能的讓兩國的衝突保持在可控範圍之內兩國間的中小規模戰爭,在過去幾十年中時有發生,而且都是華夏帝國的軍隊在吊打華夏聯合王國。大明帝國,則一再充當華夏聯合王國袒護者的角色。還積極投資華夏聯合王國的重工業和鐵路。

但是,隨著大明帝國的人口接近十億,貧富差距和財富過度集中的問題又遲遲得不到解決。人口的溢位效應進一步加大,給了人少地多的明洲諸國迅速吸收人口增強國力的良機。在天道五世紀末六世紀初的幾十年內,南北明洲的人口就增長了一倍億上北明洲的人口接近兩億,南明洲的人口也超過一億五千萬。北明洲兩大強國的工業化步伐也隨之進一步加快,已經到了讓大明帝國不得不全力應付的局面。

與此同時,大明帝國國內的階級矛盾也在不斷激化。由於長期實行貴族民族和精英民主,忽視底層民眾的民主權利,使得底層民眾長期不能分享大明帝國世界霸權帶來的利益其實也不是完全不能分享,他們至少可以移民去明利堅或大洋洲因而大同主義思潮在這幾十年間愈演愈烈。工人運動已經可以用風起雲湧來形容了。罷工抗議請願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大明本土上演。甚至還出現了以恐怖活動為鬥爭形勢的墨家大同主義。

在這種情況下,大明帝國領導世界的能力進一步下降,空有壓倒性的工業優勢而無從發揚。國家只得收縮戰線,基本放棄了對歐洲非洲和天竺事務的武力干涉。集中精力與太平洋和南北明洲。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大羅羅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