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還有個黃道婆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年關將近,被大明帝國統治了幾年的江南,雖然因為一場自然災害而稍顯蕭瑟,但終究已是太平天下。江都臨安慶元泉州莆田平江這樣的大城市,甚至已經顯出了幾分蒸蒸日上的繁華景象。雖然這種蒸蒸日上的背後,是大量的自耕農和佃農破產,被迫進入大城市謀生。

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那些先發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出現了,城市的資本主義化和農村的資本主義化同時出現,相互刺激。在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時,給生產者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資本主義嘛,本來就不是什麼好東西,萬惡的很,是要吃人的

吃人的資本主義,不僅在江南肆虐,而且它的威力已經波及到了距離江都幾千裡的瓊州府,也就是海南島。

瓊州府最南端的吉陽縣臨川鎮外,一群農人翻耕完土地,聚在一起訴苦。嚼著檳榔,吐出第一口檳榔水,整個人就興奮起來,話語言辭也就多了些。

如今的米價怎麼屬了猴子,一個勁兒的上竄下跳呢 去年糶米的價錢還有兩貫,今年怎麼只有一貫了呢

唉,米價跌了,地租利錢田稅卻不會減半分,這日子可怎麼過呀。

不如鬧一鬧吧,咱們這裡是天涯海角,朝廷不會迫得太緊。

那是老早的朝廷,現在的朝廷不管這個,田稅本就是地方是自收自支的,縣裡面的老爺肯不要

地租利錢也不可能賴掉啊。現在的老爺都是北方來的太尉,個個都兇。開口就是打打殺殺,瞅咱們的眼神也跟瞅畜生似的。前一陣黎峒那邊起事。不是叫小王太尉派兵剿了

說這些有什麼用咱們還是細想一下明年種什麼吧

海南這邊的黎胞現在也遇到了和江南農民差不多的麻煩,米價暴跌,而且這裡的米價跌得比江南還兇,直接跌去了六成

之所以這樣,其實和前兩年海南米價偏高還有南番戰爭有關。前兩年唐宋夏英四藩在南番這裡用兵,在兩廣採購了許多軍糧,海南的米價自然高昂一些。

而今年,爪哇島和佔城的糧食生產有所恢復。這兩塊被夏國和唐國征服的土地都是著名的糧產區,特別是爪哇島上出現了許多農奴農場。稻米的產量一下就多到了吃不完的地步。不僅足夠供應陳淮清和李庭芝的遠征軍,還能運回兩廣傾銷。結果一下砸垮了海南米價,讓海南這裡黎人佃戶苦不堪言。

沒錯,是佃戶

佃租制只是在漸漸衰亡,並不是猝死。就是在士大夫地主階級在經濟上遭遇滅頂之災的江南,佃戶還是廣泛存在的。而在廣西海南宋朝時候海南屬於廣南西路,在陳明則屬於廣西省這種地方,本就不存在什麼詩禮傳家的義門。這裡的土地要麼被黎峒的頭人佔有主要是山地,要麼就被漢人豪強佔有。

而這些漢人豪強又被一度統治廣南西路的王堅王炎父子拉入了自己的軍隊。現在王家父子都投靠了大明。王堅封了公爵在江都養老。王炎則出任廣西都督府都督,統帥王家舊部駐防廣西,防禦可能發生的大宋入侵。而王家舊部的軍官,則在廣西擁有大量土地。在海南島上更是佔據了絕大部分的平地。

這些豪強一樣的人物可不是初興計程車爵軍戶那般,充其量不過是中等地主,而且他們也沒有什麼興趣去自己經營土地。他們都還沿用著做官收租放債的盈利模式。繼續壓迫剝削黎族勞動人民。還利用官府的力量侵奪山區黎峒頭人的土地和礦山。不久之前還激起了一場黎峒起事。可惜,如今海南島上的反動勢力非常強大。王炎在這裡駐紮了整整一個營的鋼甲兵,個個刀槍不入。輕輕鬆鬆就把造反的幾個黎寨給平了。

造反的事情,沒有人敢再提,談話的內容又回到了怎麼生活下去這個大難題上了。

只能種棉花了,咱們黎人的吉貝布名揚天下,在北面最是好賣了,種棉織布一定不會虧本的

對,還是種棉織布叫人安心,總歸不會虧本的。

不過稻米也不能不種,這可是口中食。現在米糧買賣都壟斷在北人手裡,咱們要是不種,這些北人奸商又該抬糧價了。

可是就這麼一點地,種了糧食就不能種棉花,種了棉花就沒有地方種糧食,可怎麼辦呢

還能怎麼辦只能讓北人奸商扒層皮

說到北人奸商,眾人都唉聲嘆氣。黎人終究是老實,哪裡似漢人那麼機靈會做生意這海南島的商業,向來就被漢商掌握著。那些做小買賣的漢商倒還有些良心,可是那些大商人就個個如狼似虎了。這黎人多種棉他們就壓低布價抬米價,若是黎人多種米他們就壓米價抬棉價,總之吃虧的都是黎人

眾人唉聲嘆氣的時候,一個人剛走過來,正聽到這話,大聲道:鄉親們,不如就種棉花和番薯吧。

來的是一個黎人打扮的婦人,二十五六歲的樣子,皮膚卻比普通的黎人要白皙許多,五官也比較挺拔,一看就是北方來的面孔。這婦人彷彿是個最小買賣的,牽著輛驢車,上面滿滿一車的番薯。

是巧兒姐啊,又來咱們村收吉貝布了這回準備用什麼來換啊

這車上裝的是什麼啊一個個好像紅土團團一樣的。

黎人們對這個做小買賣的漢人婦女倒是客氣,紛紛起身圍了上去,好奇地打量著一車的番薯。

這婦人姓黃,名巧兒,不是海南當地人。而是飄洋過海從嘉興府華亭縣上海鎮跑來的,已經來海南有六七年了,據說是受不了公婆和丈夫的虐待,偷偷跑上海船,哀求船主把她帶來海南島的。

到了海南島,這位黃巧兒就定居在了海南島最南端的吉陽縣臨川鎮,搗騰起來吉貝布的買賣。不過她也沒什麼本錢,買賣自然不大,就是從縣城裡面搞點黎人需要的生活用品或是農具,拉到鄉下換吉貝布。有時候還會向黎族同胞請教織布手藝,不過也沒有學到什麼織吉貝布可是黎人的看家本領,怎麼肯輕易交給漢人要是讓漢人學了去,再大量生產,大量販賣,那麼黎人最後這點保命的手段可就沒有了

所以這位黃巧兒,就是在原本歷史上被人叫做黃道婆那位在這個時空,她是被後世稱為工業之母的黃富婆,花了六年時間和黎族同胞交朋友,虛心求教,還是沒有學會多少織布的本事。

不過黃富婆就是這麼個百折不撓的性子,認準一個事情,是一定要做到底的。六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就二十年三十年,總會學到真本事的

而這一次,她在縣城裡的天道觀聽道未來的富婆已經入道了,她是海南島第一批天道徒的時候見到了一個能幫她學到織布本事的寶貝番薯這些番薯是天道宮發下來給下面的道觀,讓分給教眾免費試吃的。但是吉陽縣這裡沒有幾個天道徒,根本吃不完,於是就被黃巧兒低價買下來了。

什麼世上還有這樣的寶貝可以一畝十石而且無地不宜

真的嗎巧兒姐,你可莫欺我們黎人老實。

黃巧兒微微一笑,拿起一個番薯道:真不真的大家試著種幾畝不就知道了若是不相信,就轉租兩畝地給我,你們看著我種,明年如果能收上二十石番薯,大家再一起種。這樣,你們就能用一成的地種番薯,九成的地種棉花,再不怕奸商盤剝了。

黎人們互相看看,頓時露出了驚喜的表情。現在黎人受窮,不就是因為地太少,種了棉花就沒有辦法種稻子,必須買米下鍋。可是奸商們都看準這一點,到時候就抬米價壓布價。如果黎人可以用一成土地種番薯養活自己,剩下的九成地種棉花。這日子可就好過多了

若真是如此,這黃巧兒果然同北人奸商不一樣,她是大好人,是黎寨的大恩人,是黎寨的自己人

淳樸的黎族同胞們都在心裡做了決定,只要這番薯真有那麼大的產量,能讓黎人衣食無憂,就把織布的本事和紡機都給她吧。

看到黎人同胞們的表情,黃巧兒的眼睫忽閃忽閃,甜甜一笑:就這麼說定了,這一車的番薯,大家都分了吧,都拿幾個回去嚐嚐,看看能不能填飽肚皮。如果能吃飽,我就去縣裡面再拉一些來做種子。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百萬,朕知道你說的有道理,這北明洲種棉花什麼的,幾十年都不會興起。但是朕既然開創了華夏世界,就不能不替子孫後代多考慮一些。

陳德興說這個話的時候,已經完全忘記了13世紀是有黃道婆存在他現在已經打造了一個準資本主義國家,都萬事俱備了,再加上黃道婆提前得手,這還不跑步進入工業革命

明洲棉花事業,這回大有可為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大羅羅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