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誰如曾國藩 求月票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葛嶺,後樂堂。

賈似道又一次坐在了椅中。不過屋子裡和他說話的官員已經變成了江萬里馬光祖蒲擇之和李庭芝四人。其中江萬里馬光祖和蒲擇之是方才由賈似道親自迎進來的。而李庭芝則是一早就來了葛嶺,還帶來了一份組織團練的計劃。

隨著李璮崛起和陳德興的步步逼近,南宋又一次感到了嚴重的生存危機。和歷史上的情況不同,原本被賈似道倚為長城的呂家軍夏家軍,現在全都變成了公開割據的藩鎮。

南宋已經沒有了賴以維持的武裝力量。現在必須要重建軍隊而南宋君臣又完全不相信武人,可以依賴的只有江南士大夫。所以在賈似道提出由在職官員返回鄉里,依託宗族同窗鄉黨組建新軍之後,很快就得到了另外幾位在臨安的顧命大臣和隱退的太上皇趙昀的全力支持。

現在趙宋皇家已經顧不得牢籠智士了,再牢籠下去,陳德興就要打進臨安取趙而代了。

不過已經被趙家用科舉制度圈養了三百年的江南各大義門,現在到底還剩多少智勇,真的很不好說了。

別家我不知,不過隨州李家是能拉起幾千精兵的。李庭芝拍著胸脯保證道,下官可以立即趕赴隨州募兵,只要朝廷能給某十萬貫銅和十萬匹布,一月之後就能有五千人。至於京湖地方藩鎮那裡,招五千人的面子某還是有的。

賈似道臉上沒有露出一絲欣慰。隨州義門李當然有辦法了,他們又不是江南義門。而是成天和蒙古人交戰的京湖豪族。族中長輩還有不少在岳家軍和孟家軍中當過軍官,李庭芝就是透過這層關係被孟珙賞識的。可是江南五路的豪門能有這樣的實力

江南西路也是能行的。江萬里拈著鬍鬚,眉頭深皺。江南西路儒風鼎盛,縉紳多愛國忠君,若朝廷下詔給老夫,數萬精壯還是可以拉出來的

賈似道頻頻點頭,江萬里也不算吹牛。江西在江南五路中算窮路,但是文風卻是鼎盛。始建於唐朝的白鹿洞書院由江萬里創辦的白鷺洲書院朱熹建立的文宗書院鵝湖書院建立於南唐的豫章書院都是江南乃至全天下最好的書院。替江西培養出了大批理學精英。江萬里和文天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江萬里更因為長期賦閒,因此便在江西治學,開辦了白鷺洲書院,廣收門徒。連文天祥也曾經在白鷺洲書院唸書。說江萬里門生遍江西,也毫不為過。如果他能去江西登高一呼,從者數萬根本不是問題。只是那數萬人不過是書生領著貧農,遇上陳德興計程車爵兵肯定一觸即潰

浙西就交給老夫吧馬光祖出身金華大族,在整個浙西都有聲望。兩三萬人總是能拉起來的只是募兵容易練兵難要練成陳家軍那樣的精銳,恐怕是極不容易的。

練兵自是不容易的賈似道摸了摸太陽穴,他在兩淮京湖前線20年,軍事經驗是有的。所以李庭芝去隨州募兵他是放心的,募集來的兵不會太弱。而且李庭芝帶兵多年。手頭很有幾個軍中宿將,有他們幫著練兵,李家軍是能練成的。

不過肯定比不上士爵兵,激勵機制不一樣啊前者有爵位有田莊有農奴。還有個什麼可以議政選官的議會。這些士爵兵可以說是在陳家天下有股份的,是在為自己打仗就是岳家軍再現,也打不過這種軍隊的

至於江萬里和馬光祖。兩個雖然都當過閫帥,號稱知兵。但是和李庭芝沒法比。江馬二人叫有閫才,就是懂點軍事。能指揮下面的將軍。而李庭芝本來就是個將軍,只是中了進士才變成文官的,是知道怎麼聚兵練兵的。

祥甫,賈似道說,你久在軍旅,有什麼聚兵練兵的心得就說說吧。

李庭芝一笑,道:下官愚魯,雖在軍中多年,卻無甚長進。若說心得,到是有兩條的,就是兵以餉聚和募農為兵。

兵以餉聚賈似道皺皺眉,這不是廢話嗎沒有軍餉誰肯來當兵

李庭芝道:所謂兵以餉聚,便是軍餉一定要有保障,最好讓帶兵之官親自掌握糧餉來源

什麼賈似道一怔,那朝廷何以將兵

李庭芝搖搖頭,道:書生掌兵,無非就是以軍餉買人心。若軍餉不在書生,軍心便不在書生,書生何以掌兵而且本朝家法如此,掌兵之人心亦難安,若非兵為將有,誰知道風波亭之禍何日加身

李庭芝的話說得太直白了不過也是這麼回事兒,在座之人都當過閫臣,自然知道用軍餉卡下面的將領脖子的法門。南宋對軍隊的控制已經不如北宋嚴密了,兵將分離做不到了,對兵為將有也只能睜一眼閉一眼。唯一掌控軍隊的方法就是卡住餉源。現在四川京湖和兩淮的藩鎮,就是掌控地方,有了自籌糧餉的權力

如果按照李庭芝的辦法組織新軍,那掌兵的書生就不會變成藩鎮之主了

不過李庭芝最後的問題也有道理。大宋朝廷對外不行,對內折騰自己的將領可是很有一套的要是不讓書生們成為一軍之主,他們怎麼敢出來募兵練兵掌兵

看到賈似道沉默不語。李庭芝又接著侃侃而道:募農為兵則是要招募樸實農人當兵,山野之民為佳,城邑平民不取。因為山野之民窮苦而無見識,容易掌控,所求也低。不似臨安百姓眼界開闊,頭腦油滑,上不了沙場。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一點倒是沒有什麼爭議。看看臨安的三衙兵朽成什麼樣子就知道了

可否兵農合一江萬里突然插話問。

兵農合一是儒家最喜歡的軍制。因為可以將軍餉的開支降到最少,這樣對人民的負擔也就減輕到最少了。後世的朱元璋朱棣爺倆估計就是受了這種思想的影響,實行了兵農合一的軍戶制。最多時舉國有二百多萬戶軍戶

土地呢李庭芝反問,昔日忠順軍可以兵農合一是因為有土地。現在江南可有土地能分配給兵士耕種

沒有江南的地都是強宗大族的,怎麼可能拿出來分給士兵要那樣還是投降陳德興算了

江萬里默然無語。

還是兵農分離吧。賈似道拈著鬍鬚,沉吟著道,便如此了募集新軍之事不能拖了祥甫,你即刻動身,10萬貫銅和10萬匹絹,某讓戶部支給你,一文錢都不會少的江大參馬大參,二位也動身去江西浙西吧。兩路安撫和總領財賦的差遣都給你們,若是需要帶兵官,可以直接從三衙新軍和殿前諸班直中抽調

老賈猛地站了起來,目光灼灼地看著幾人,沉聲道:吾等都是讀聖賢之書的宋臣,如今大宋國家有難,儒家道統被竊,正是吾等讀書之人挺身而出的時候諸位當奮發努力,以報天家厚恩,以正孔孟之道

草民昌國鄧明海鄧明安鄧明理鄧秋忠拜見明王萬歲,萬萬歲

剛剛回到昌國縣城的陳德興,此時正在家門沈氏獻上的一所豪宅中接見昌國鄧家的幾個頭面人物。

至於家門沈家,自然早就投靠歸順陳德興了。一家之主的沈固沈百萬其實家產早遠遠不止百萬,現在已經是北明計程車爵了他給明軍當內應,配合奪取舟山的功勞足以封爵。另外,他還拿出了四十萬貫,給沈家上下人等和為沈家效力的掌櫃管事和船頭都買了士紳身份。家門沈成了北明士紳的第一個購買者了

起來說話陳德興一揮手,讓幾位鄧家人都站了起來,不過並沒有讓人看座。

你們誰是鄧家一門之主陳淮清開口發問。

草民鄧明海現居鄧家族長。觀海先生鄧明海回答道。這老頭兒現在彎腰垂手,腦袋低著不敢看陳德興,一副戰戰兢兢的樣子。

鄧明潮是你弟弟陳德興問。

乃是草民的從弟。

他如今是我北明重臣,之前也隨孤王來了普陀山,現在去往日本了,他可曾回過舟山

聽濤他是幾過家門而不入鄧明海回道。

哦。陳德興點點頭,他猜想鄧明潮和昌國鄧家一定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矛盾,或許是因為他投靠自己的緣故

鄧明潮是個人才,外交內政樣樣在行,是孤王重臣。陳德興停頓了一下,目光緩緩掃過鄧家的人物,你們鄧家還有這樣的人才嗎

有人大聲回答,卻不是鄧明海。

陳德興循聲望去,看見一個三十多歲,臉色黝黑,鬍子頭髮沒有好好打理,看著有些落魄的漢子。

你是

那漢子大聲道:草民鄧秋忠,正是不亞於聽濤先生的人才,願為大王平江南五路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大羅羅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