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比賽、PK、Mud、網遊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匆匆吃過晚飯,蓋茨便開啟了電腦,然後進入了《魔法世界》。

作為主力,蓋茨可不打算缺席今天的比賽。

——這是一場由玩家自己發起的一次“對決”。

最初的時候,似乎是有人從NBA之中獲得了靈感。

隨後,便有人提出,是不是可以舉辦一次類似於NBA之類的PK賽呢?

這個主意一下子就引起了玩家們的共鳴。

於是,大家便以王都為界,分為了東部和西部,然後大家各自選出了幾支隊伍進行PK。

PK,即Player-Killing。

這個詞彙,並非是來源於歐美,而是從中國大陸和臺灣開始興起的,“PK”在用英文的國家中,幾乎是沒有人使用。一般英文日常用語中,也根本就不會出現這個縮寫。而且完全也不可能出現在正規的報紙,雜誌及網頁上。在英文版的谷歌上查詢,根本就查不到相關網頁。英文字典裡面也沒有這個解釋——這還是在21世紀。

對於很多講英文的人來說,PK這個詞對他們而言,完全是一頭霧水。

於是,凱瑟琳就笑納了。

在歐美,玩家與玩家之間通常有是PvP伺服器的,類似於PK這樣的東西,卻也是有的。

但是要說起來,將“PK”真正發揚光大的,還是未來的中國人。

不過即便是21世紀,PK的來歷依然很難說得明白。

在21世紀的時候PK的淵源仍不能完全確定,對此,人們有很多種看法。

一個是源於網絡遊戲。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流行的各類MUD(一種文字網絡遊戲)中,玩家的死亡被粗略的分為兩類:PlayerKill和Non-playerKill,即(被)玩家殺死和(被)非玩家殺死。在那個年代,遊戲程式的編寫者往往也參與遊戲,這兩個其實是典型計算機英語的詞語,也因此被帶到了遊戲中。由於它過於拗口,就用“PK”作為它的縮寫來表示。後來衍生出PKer(玩家殺手,表示專門獵殺玩家的玩家)、PK區(可以主動攻擊玩家的遊戲區域)等。許多MUD在站點介紹上會寫明不歡迎PK,有PK懲罰,或者有專門的PK區、PK獎勵,等等。

至於MUD,則是“Multiple-User-Dimension”的簡稱,也就是“多用戶層面”,也稱為MultipleU=-erDungeon(多用戶地牢),或者Multiple-User-Dialogue(多用戶對話)。它還被稱為MUSE或多用戶模擬的環境,即MultipleUserSimulatedEnviroment,是很多使用者參與活動的一種計算機程序。同時在遊戲內,MUD也作為專業術語出現。

MUD,就是事實上的第一代網遊……當然,現在可不是了PK的另一個來歷,便是在一個“淵源”——是指足球裡的罰點球,也就是Penalty-Kick的縮寫,引意為一對一單挑,只有一方能贏-

還有一個說法是,PK其實是punch-and-kick的縮寫,源於TVgame的格鬥遊戲,直譯為拳打腳踢,引申為格鬥和對戰。

PK是按照凱瑟琳的意見,在後來加入遊戲之中的。

這個系統的出現,也是激起人們對遊戲的興趣。

遊戲在行進的時候,採用了類似於RPG的行走的方式,不過與RPG相比,玩家之間沒有了碰撞體積,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能夠互相穿透對方。

在城市中,一切都是很安全的,不過在野外就不一樣了。

相對於僅僅只有3000多人的玩家,遊戲的地圖卻是很大,在地圖上採取了“撞怪”的模式。

在地圖上有怪物在遊走著。

一般的怪物,是可見的,只要能夠繞過他們便好了,不過就任務而言,都是需要打怪的,而且在後面,怪物還會朝著玩家撲過來……面對主動進攻的怪物,只有盜賊這樣的能夠潛行的職業可以避免,但是其他人可就沒有這樣幸運了。

而在遊戲之中,當玩家進入戰鬥模式的時候,便會在大地圖上面顯示一個“作戰”的符號,而這個時候,如果這玩家開啟了“PK模式”的話,其他的玩家便能夠進入這場戰鬥,可以選擇截殺玩家,也可以選擇搶怪——當然,玩家沒有選擇PK模式的話,那事情變就簡單多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但是和平模式的話,相對於PK模式,得到的經驗和可能獲得的物品,都會大大的削弱,這個時候,除了少部分人之外,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開啟PK模式,這也就造成了PK逐漸的成為了一個新玩法。

當然,PK不僅僅只能在打怪的時候截殺而已,還可以在平時的時候發出PK邀請和強行對抗。

不過PK雖然這麼多好處,但是壞處也不少,所以“道德體系”的平衡的建立,便成為了重中之重。

畢竟,凱瑟琳可不希望遊戲裡面出現什麼殺人狂魔之類的,也不希望自己的產品被衛道士們抓住不放。所以在遊戲之中,每次惡意PK都會讓玩家聲譽值下降,降低得越厲害,遊戲之後,玩家便越會感覺到PK雖然很爽,但是之後面對的情況可能要發生很多的改變了……力量削弱、衛兵追捕、爆率降低,獲取扥經驗值減半等等……所以PK雖然盛行,但是惡意PK什麼的,卻並不多見。

當然,類似於決鬥邀請之類的,那倒是一點問題也沒有。

現在的蓋茨這邊都在用的,便是這種邀請式的PK。

東部和西部被分開了,大家先各自選出三十只小隊,小隊之間的戰鬥,便是在這網際網路上,透過邀請決鬥進行的雖然只有一個虛銜而沒有任何的獎勵,但是每一個人的人情都很高的。當然,這個需要也不是官方的,因為這個活動本身,便是大家在一起自發組織起來的而已。

在這個時代,並不僅僅只有凱瑟琳才擁有網遊,但是想要擁有凱瑟琳這樣強大的技術團隊來製作這樣精良的網遊的,卻很少。

廣義的說,幾乎所有的網遊都是Mud,通常所聽到的即狹義的Mud是指黑底綠字基於telnet的用ZMud做客戶端去玩的那一種LPMud。

當然,1970年可沒有什麼Zmud。

但是就具體意義上而言,現在其他人做出來的網遊,便更類似於這種下一的Mud網遊。

一個LPMud由MudLib和MudOs組成,MudLib是Mud世界的具體內容。MudOs是LPMud的作業系統MUD的全稱是MultipleUserDimension(多用戶層面),也有人稱為MultipleUserDungeon(多用戶地牢),或者MultipleUserDialogue(多用戶對話)。它還被稱為MUSE或多用戶模擬的環境,即MultipleUserSimulatedEnviroment,是很多使用者參與活動的一種計算機程序。

但是這種網遊在凱瑟琳眼中,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那就是……蛋疼。

是的,這樣的遊戲讓人很蛋疼。

要讓人物轉向右邊,還必須要用鍵盤打入命令“Right”,要看人物屬性,還要根據每款不同的遊戲還有不同的設定之間的一些命令來熟悉。

而凱瑟琳的《魔法世界》卻不一樣了。

在大地圖上面的時候,人物直接便可以用鍵盤上的方向鍵控制就好了,而在小地圖對戰的時候,更無壓力,動動鼠標,一切便都搞定了,這麼簡單的招式,實在是總而言之,除非和凱瑟琳這樣財大氣粗,否則還真沒有誰能夠搞出這樣的網遊。

——別看現在這網遊似乎放21世紀的時候,誰都能夠做出來。

但是從頭開始打造一個完美的雕塑作品,卻是遠遠比用毛坯進行雕刻要更類、更煩。

“第一回合,特利VS安吉拉!”隨著主持人的話,第一回合便開始了。

“安吉拉向您發出了決鬥申請,請問是否答應?”

“答應!”

特利點了一下滑鼠,他與對方便進入了戰鬥狀態。而在這個時候,在畫面左側的提示也多了起來。

“愛爾奎特進入觀戰模式。”

“高裡進行觀戰模式。”

“觀滄海進入觀戰模式……”

進入觀戰模式之後,這場比賽便能夠被所有人看到了,這也是公平性的保證。

“安吉拉啊……”

對方和自己是老搭檔了,蓋茨自然知道這個舞女的弱點。

但是蓋茨發現,自己的戰士似乎和對方戰鬥非常的不利,因為對方都是各種減益的Buff,而在之前,自己只接受過對方的增益的Buff這時候突然來著這麼一下,蓋茨的發揮卻不穩當了起來。

“加油,艾爾莎,幹掉他!”

另一邊,凱瑟琳也在叫囂著。

雖然這個有趣的比賽是玩家們自己組織的,但是凱瑟琳對此,卻也同樣是很感興趣呢…………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