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時間流轉,轉眼間就是武義五十年,此時楊渥已經七十歲了,登基稱帝也有三十四年時間。

皇后、淑妃、賢妃等後宮妻妾,此時已先後過世,雖然後來又有一些妃子進宮侍奉,但依舊取代不了皇后等人在楊渥心中的地位。

所以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僅是身體在蒼老,楊渥的心同樣在蒼老。

而在這一年,又發生了一件震動天下的大事:在太子位置上已有四十多年時間的楊炅,突然在東宮病逝了。

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讓楊渥如遭重擊,沒過多久就生了重病,昏迷過去。

訊息傳開,舉國震動。

太子病故,皇帝昏迷,皇儲之位空缺,頓時皇太孫與二皇子、三皇子等人便蠢蠢欲動起來。

在此之前,雖然有三皇子等對太子之位發起過挑戰,但因為楊渥始終看好嫡長子楊炅,所以沒人能動搖太子的地位。

但如今隨著太子病故,僅僅依靠皇太孫顯然無法壓制其他皇子爭奪儲君之位的野心。

而朝中許多大臣看到機會後更是蠢蠢欲動。

一時間山雨欲來風滿樓,彷彿一場變亂即將發生一般,許多人都在擔憂,難道說剛剛平定了三十年的天下又要再次陷入動盪嗎?

好在,變亂最終沒有發生,因為楊渥重新醒過來了。

對於吳國朝野百官以及宗室諸王來說,楊渥就是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峰,只要他還在一天,眾人就沒有誰敢亂動。

所以在楊渥醒來後,之前的那些暗流在瞬間就消失得無隱無蹤,大家都在等待著楊渥來做安排。

然而楊渥醒來後下達的第一個詔令,居然便是將皇太孫之位廢黜,轉而冊封為永安郡王。

這皇太孫今年十七歲,他並非太子的嫡子,而是庶出,太子的正妃李氏並無子嗣。

本來在太子病故後,許多人還覺得讓皇太孫作為儲君也未嘗不可,但如今楊渥一上來就把他給廢黜了,許多人都感到不解。

接下來,楊渥又下令召劉仁贍進京,同時對駐守洛陽的禁軍和羽林軍進行重大調整,許多太子留下的親信都被調離洛陽,二皇子、三皇子的人同樣受到衝擊。

許多人紛紛猜測楊渥的目的到底何在,然而接下來幾個月裡,楊渥卻是一點動作都沒有,彷彿對儲君之位還沒想好該如何決斷。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轉眼間這一年就過去,新的一年到來。

這年二月,楊渥在洛陽舉行祭天大典,典禮上,百官突然發現,原本應該是太子站立的位置上,此時又有新的人出現,正是二皇子楊琰。

看到這一幕,許多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楊渥中意的人便是二皇子啊。

到這時候回過頭來再看,人們便發現,原來楊渥之前的安排都有深意,比如在對禁軍和羽林軍進行調整的過程中,雖然二皇子的人也受到了衝擊,但他最親信的一個將領林仁肇卻始終沒有受到影響。

楊渥所做的調整,其實間接上已經幫二皇子鋪好了路。

接下來,在繼任黔國公柴克宏回洛陽述職的朝議上,楊渥更是讓柴克宏向楊琰行君臣之禮,這就進一步坐實了他的心意。

到了此時,即便是再怎麼遲鈍的人也能看明白楊渥的決定了。

於是在此後一段時間裡,百官紛紛進言,請求立二皇子為儲君,但楊渥並未同意,一直到這年七月,楊渥才最終下詔,冊封楊琰為太子。

而楊琰成為太子後,第一時間便上書楊渥,請求加封永安郡王為齊王,並許其世襲罔替,楊渥許之。

至此,嫡長子楊炅這一脈,雖然失去了皇位,卻得到了世襲罔替的親王之爵,也算對楊炅稍做補償。

不過接下來楊渥的一個決定,又一次讓朝野震驚,因為楊渥決定,將在明年開春之後就遜位,讓太子楊琰繼承大統。

訊息一出,許多人都驚呆了,便是楊琰也嚇了一跳,連忙入宮面見楊渥,請求他收回成命。

然而這一次,楊渥卻是下定了決心的。

對他來說,在御極天下數十年後,手握大權的滋味雖然讓人迷戀,但他腦中還是有一絲清明的。

楊炅為何才五十歲就早早病故了?說到底還是太子不好當,勞心費力,又不得不謹小慎微,不敢犯一絲錯誤。

楊炅在太子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四十多年,可以說精力交瘁,再加上他從小就身體不好,所以才這麼早病故。

對他的死,楊渥心中是有一些愧疚的,所以不想楊琰再走他大哥的老路。

除了這一點外,楊渥自己也感到身體一日比一日差,精力也遠遠比不上當初,又何必苦戀權勢呢?

而且縱觀歷朝歷代,在皇位傳承的時候往往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時候,尤其是在王朝建立的初期更是如此。

漢朝初年的呂后,唐朝初年的武則天,北宋太宗,明朝靖難之役等等,更別說還有許多王朝都是在初期就出了亂子,皇位被異姓給奪去。

吳國立國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統一天下的時間有三十多年,看上去很長,但也不能掉以輕心。

若是楊渥能順利將大權移交到楊琰手中,再傳承個十幾二十年,那麼吳國經過從楊行密到楊渥,再到楊琰的三代傳承後,統治基本上就能穩固下來。

而像這種傳承日久,已經深入人心的王朝,其他異姓再想奪取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比如司馬炎奪取曹魏,宋齊梁陳先後交替,還有北朝的西魏、北周、隋朝的交替等,這些王朝之所以如此輕易就被人替代了,說到底還是立國的根基不夠穩固。

而像漢朝、唐朝等傳承夠久的王朝,要想篡位就沒那麼容易了,曹操也好,朱溫也好,他們的地盤都是一手一腳打下來的。

對於楊渥來說,既然自己已經老了,那還不如趁著現在頭腦還清醒的時候就完成皇位的交替,這樣自己還能幫扶楊琰一程。

等到幾年後,楊琰徹底掌握了權利,到那時自己也就能完全放手了。

楊渥的決心無法變更,第二年二月,楊渥在洛陽正式宣告遜位,稱太上皇,由太子楊琰登基,並接受百官朝賀。

遜位之後,楊渥避居宮中,新帝楊琰每日都會前去探望。

三個月後,楊渥忽然思念起江南的風光,再加上此時楊琰已經基本掌控了朝局,於是決定乘龍舟回金陵。

一路上,從洛陽到江都,百萬人沿河道守候,為太上皇送行,至金陵時,更是受到無數百姓的熱烈歡呼,“萬歲”之聲此起彼伏。

江南各地的官員更是紛紛前來,想要覲見,然而楊渥卻全部加以回絕。

到了金陵後,或許是這裡的氣候更加宜人,所以楊渥的身體居然越來越好,彷彿活出了第二春一般。

可惜,這一切依舊擋不住身體的不斷衰老。

時間一年一年的過去,朝中的局勢在楊琰的掌控下,一切都顯得井井有條,國中的人口持續增加,商貿持續繁榮,農業接連豐收,許多人都在高呼著,盛世已經到來。

當然,在盛世的背後,免不了也會出現一些紛爭,然而這一切對楊渥來說都已經不關他什麼事了,只要不出大的變故,他都不會再輕易的干涉朝政。

唯一的一次干涉朝政之舉,或許就是關於海外領地的事。

在楊渥退位後三年,海外呂州發生土著暴動,朝中派遣前去鎮壓的大軍卻在途中遭遇風暴,損失慘重。

朝中許多官員都認為海外蠻夷之地,得之無甚益處,反而浪費國力,所以主張應該放棄呂州。

對於這種呼聲,遠在江南的楊渥得知後大為氣憤,當即就傳詔洛陽,要求楊琰將持這種主張的幾個官員全部罷免。

楊琰原本就反對拋棄呂州,如今又得了楊渥的手詔,自然悉數照行,不僅罷免了這些官員,更是下詔說,海外領地乃楊渥艱辛開闢,後世之人若是膽敢廢棄,便是拋宗忘祖。

在楊渥父子兩代人的強力推行下,終吳國一朝,便是國勢再怎麼艱難也沒有人再提出要拋棄海外領地。

而海外各州也逐漸完成同化,最終融合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時間流逝,終於到了楊渥七十八歲這年,在江南安居多年的他病倒了,而且再也沒能痊癒。

這年的冬天,結束紛亂、統一天下、建立吳朝的一代雄主楊渥,在金陵病逝。

其子楊琰於同年八月初五日,葬楊渥於金陵孝陵,諡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純仁至孝皇帝,上廟號為世祖……

(全書完)(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