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劉皇後以耍無賴的手段,迫使張居翰等人不得不放棄原本的打算,然而財政崩潰的問題卻不得不解決。

李存勖雖然治國無能,但總算還沒有糊塗,知道救濟災民,尤其是安撫士卒乃是國之大事,不可輕忽。

如今府庫空虛,而內庫雖然有錢,他卻捨不得拿出來用;所以面對嚴峻的局面,他頓感頭大。

事實上,歷史上這個時期的李存勖同樣面臨著嚴峻的財政問題,甚至他派兵滅蜀時,大軍都沒有準備足夠糧草,一路上都是靠著繳獲蜀軍的糧草,這才將蜀國滅亡。

若是蜀國堅守關隘不與唐軍交戰的話,後唐軍隊糧草不足,別說是滅蜀國了,能不能全身而退都是個問題。

之後後唐能夠暫時渡過財政危機,也全靠了從蜀國繳獲的大批錢糧給他輸血。

不過如今的後唐沒有蜀國給他輸血,要解決問題就不得不另闢途徑了。

就在李存勖頭痛之時,伶人景進卻突然提了個建議:“陛下,小人聽說,吳國從淮南時期就有發行國債的先例,這二十多年裡,每當吳國府庫空虛時,都會向百姓發行國債來獲取收入。既然吳國可以這樣做,陛下為何就不能?”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向百姓借債?”李存勖神色一震,頓時大喜:“不錯,這個主意真不錯。不過朕身為天子,富有四海,卻要向自己的臣民舉債度日,若是傳出去豈不是讓人笑話?”

景進笑道:“陛下多慮了,那吳國實行此策已有二十多年,吳國的國力卻越來越強盛,掌控的地盤也越來越大,天下人都在說吳王治理有方,卻沒聽有誰笑話他的。”

李存勖聽了深以為然,他本來就是沙陀人,對於臉面等並不是那麼看重,只要能得到實利,就算丟些臉面又能如何?

更何況,如今他也想不出其他辦法了,唯有此法才能解決當前的財政困難。

唯一讓他感到擔心的是,如今百姓都遭了災,大家手裡都沒有餘糧,又有誰願意購買國債呢?

景進笑道:“陛下,那些升斗小民當然沒多餘的錢糧,不過各地刺史、節帥們,他們卻有啊!”

“你是說那些節帥和刺史們?他們倒是有餘糧,只是這利息又該怎麼算?朕聽說,吳國發行國債付出的利息可不低啊!”李存勖有些猶豫。

那些節帥和刺史們可不比普通百姓,若是利息定得低了,只怕他們不會買賬;但若是利息太高的話,對將來還債的時候又是一大筆開銷。

景進不以為然道:“陛下身為君王,遇到困難,各地節帥們正應該竭盡所能提供幫助,這才是臣子的本分。如今陛下向他們發行國債,等到渡過眼下難關之後,再將借的錢糧都還給他們,怎麼能向陛下要利息呢?”

“若是陛下發行國債的話,小人願意將所有積蓄都拿出來購買,並且將來也不需要償還。連小人都如此做了,想必那些大臣不會連小人都不如吧?”

李存勖聽了頓時極為高興,道:“很好!看來你果然對朕忠心,只讓你當個伶人,實在是有些屈才了!”

第二天,李存勖召集朝廷百官,宣佈將要仿照吳國,發行國債。

雖說沒有利息,而且李存勖也沒有說明將以何物作為抵押,不過李存勖身為天子都公開向臣子借錢了,百官和各地節帥、刺史們也不得不表示一下,紛紛出錢購買。

很快,後唐的財政危機得到緩減。

……

發生在河北的災荒以及後唐遇到財政困難的訊息很快就被吳國探子打聽到。

洛陽城中,楊渥此時也在與駱知祥商議著財政方面的事情。

相比於陷入崩潰狀態的後唐財政,吳國的財政狀況自然要好得多。

這一次滅蜀之戰,吳國不僅沒有消耗多少錢糧,反而在攻佔成都後收穫頗為豐盛,光是蜀國各地府庫中積蓄的現錢就有三百多萬貫,若是再加上繳獲的其他物資,那收穫就更多了。

此外,如今已經是十月,夏收徵收的錢糧已經逐漸運送到府庫,所以如今吳國的財政不僅沒有緊張,反而變得更加充實。

不過府庫充實並不代表就沒有問題,事實上此時楊渥就在與駱知祥商議著將要對財政稅收進行重大改革。

第一個重大改革就是改變目前實行的過於集中的稅收政策。

當初淮南時代,楊行密還健在時,為了儘可能的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楊渥以強力手段將地方財權給收攏上來。

地方的稅收除了留下必要的部分外,其他的都要送到廣陵進行統籌調撥。

這樣一來,各地刺史和將領們即便掌握了兵權,但他們的後勤供應卻不得不依靠中樞,這就最大限度的杜絕了地方勢力坐大的可能。

之後這二十年裡,吳國正是依靠著高度集中的財政制度,以及其他各種手段,共同保證了吳國的集權,讓楊渥能專心對外,而無需擔憂內部動亂。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楊渥的這項制度其實就是仿照歷史上北宋的財政制度,所以在繼承了這項制度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不可避免的也會繼承這項制度帶來的不利一面。

歷史上北宋財政太過集中,結果使得地方被削弱得太過,以至於不管是面臨外敵入侵,還是遭遇天災,或者要建一些大的工程等,都只能依靠朝廷,地方上卻沒什麼作為。

此外,以前的政策是將地方收入大部分都收歸朝廷,但地方官府不可能不花錢,為了應對開銷,許多地方官都不得不設立各種名目來收稅,這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如今吳國還算強盛,所以看不出有什麼問題,但若是時間持續久了,地方被過度削弱的問題就會凸顯。

所以楊渥想著,如今吳國削弱地方勢力的努力已經基本成功,朝廷的威嚴也已經深入人心,再加上吳國掌控的地盤越來越大,光靠朝廷很難管控過來,所以應當適當給地方財政松鬆綁。

楊渥決定進行分稅制,具體來說就是,各州的稅收五成上交朝廷,一成交給各省排程,剩下的四成則留在當地州府。

若是按照之前的財政政策,地方每年的稅收除了留下必要的用作開支外,其他的都要上交朝廷,如今卻有近一半的收入留在地方。

所以經過改革,地方財政收入必然會大幅度增加,而朝廷的財政收入相應就會大幅度減少。

為了配合這套制度改革,相應的一些原本由朝廷負責的支出,此時當然也要轉給地方來負責。

比如以前負責各地治安的廂軍,其軍餉供應全部由朝廷負責,經過改革後就會由地方負責。

當然,為了避免地方勢力再度擴張,楊渥對各地廂軍的人數也做了一些限制。

除了實行分稅制外,第二項重大改革就是恢復徵收現錢。

當初淮南時期,商業還不發達,市面上現錢流通不足,而且每年到了收穫季節,一些不法奸商就趁機打壓糧食價格,給農民造成很大損失,為了避免這些問題,淮南的兩稅法改為徵收實物。

這樣做雖然麻煩了一點,但對於百姓來說卻有好處。

不過徵收實物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徵收現錢才是必然。

而且隨著時間推移,尤其是吳國商業的發展,如今是時候恢復徵收現錢了。

至於第三個改革,那就是開設國家錢莊,也就是後世的銀行。

或者這不應該稱作改革,而應該稱作嘗試。

隨著商業的發展,金屬貨幣重量太重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一貫錢就重二十多斤,有時候上街去買東西,身上不得不揹著幾十斤重的錢幣,這顯然太不方便。

所以即便楊渥不主動推動,紙幣也遲早會出現。

而現在楊渥主動發行紙幣,就可以主動規劃,做好應對措施。

首先一點就是防偽,在這一點上楊渥決定採用後世的水印技術。

水印技術在唐朝末年就發明了,只不過應用還不廣泛,如今楊渥將其用作紙幣防偽,肯定能大幅增加偽造的成本。

除此之外,在紙鈔的圖案,以及印刷用的油墨方面也要進行最佳化,總之要儘可能的在技術上進行防偽處理。

除了防偽以外,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紙幣的幣值穩定。

對於這個問題,楊渥的想法是實行直接引入金本位制。

這些年吳國從海外瘋狂掠奪黃金,尤其是呂州和倭國的佐渡島等地發現的金礦,更是讓吳國獲得了大量黃金;再加上過去這些年有意識的在國內收購黃金,吳國的黃金儲備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勉強可以實行金本位了。

也就是說,朝廷按照黃金的平價,以“貫”為單位發行紙幣,有多少黃金儲備,相應就發行多少紙幣,同時宣佈紙幣可以與黃金相互兌換,這就能儘可能的保證幣值的穩定。

不過,即便是實行金本位,也不能保證就不出問題。

畢竟,紙幣這種東西看上去不需要多少成本,卻能夠源源不斷的換來東西,這樣的斂財利器對任何人來說都具有極大的誘惑力。

現在楊渥、駱知祥等人還好,畢竟知道這裡面的利害關係,不會胡亂發行紙幣;但誰能保證以後的皇帝不會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而不顧天下百姓的死活呢?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楊渥的想法是引入私人資本進行監督。

換言之,負責發行紙幣的錢莊,不僅有官方資本在裡面,同時還有私人的資本加入,這樣官方和私人相互監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後世人濫發紙幣的可能。

當然,制度畢竟是死的,即便楊渥將制度規定得再怎麼好,以後也難保不會出問題。

事實上從來都不可能有一種制度可以保證任何時候都不出問題,最關鍵的還是後世之人要能深刻認識到亂發行紙幣的後果。

所以楊渥決定,在科舉和對皇子皇孫們進行教育時,都必須加入一定的金融知識,讓他們有一定的經濟頭腦,不至於翻一些低階錯誤。

三項改革,每一項都極為重要,即便是楊渥也不得不慎之又慎。

在與駱知祥商議過後,他又先後與其他重臣進行商議,最後決定先在工商業最發達的江南地區進行試點,以儘可能的找出將會遇到的問題,等到試行之後,再逐漸推廣全國。

……

十一月中旬,征討大長和的柴再用傳來捷報,吳軍在黎州以南的大定城與鄭仁旻的軍隊交戰,取得大捷,斬殺敵軍五千餘人,俘虜三千餘人,自身損失較為輕微,目前吳軍正在繼續南進。

得到捷報後,楊渥顯得非常高興。

畢竟這一次交戰的物件對吳軍來說不怎麼熟悉,更重要的是西南地區叢林密佈,瘴氣橫行,對於熟悉當地環境的敵人來說是個極好的戰場,而對吳軍來說就是個完全陌生的地方。

再加上這一次吳軍投入的兵力並不多,只有三萬人,而大長和的兵力聽說有近十萬人,所以之前楊渥對戰事還是有些擔心的。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這一次的捷報僅僅是個開始,接下來的戰局就如同伐蜀之戰一樣,吳軍一路高歌猛進,很快就拿下寧遠、會川、成紀等城池。

到十二月中旬時,吳軍居然就已經兵臨大長和國的都城羊苴咩城了。

戰事進展得如此順利,以至於當訊息傳到洛陽時,楊渥都有些不信,等到證實訊息無誤後,他又擔憂起來:敵軍不會是在玩誘敵深入的計策吧?

畢竟吳軍遠道而來,對地形又不熟悉,如今孤軍深入敵後,若是後路被敵軍給切斷了,那後果可不是鬧著玩的。

心中有了擔心,楊渥當即就傳詔給柴再用,提醒他必須小心謹慎,不可輕敵,尤其是要保證後路的安全。

與此同時,楊渥又傳令給留在成都的楊炅、周本等人,要求他們立即向黎州等地增派駐軍,以防出現意外。

然而讓他感到無語的是,他的詔令剛剛發出去,還沒過多長時間,就有新的捷報傳來,吳軍已經攻克羊苴咩城,鄭仁旻已經被其部下殺死了。

擁兵十萬,時刻想著入侵中原的大長和國居然就這樣亡了?

楊渥百思不得其解,這到底是吳國太強了,還是說敵人實力太弱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