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朝議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陛下,若是沒有南方吳國的話,老臣倒是覺得,這一次張文禮前來求援是我軍發動反擊,收復河北的一個機會;不過有吳國在的話,咱們時刻都不敢輕舉妄動啊。”崇政殿內,已經鬚髮皆白的敬翔輕聲嘆息著。

是的,若是沒有吳國的話,這的確是一此好機會。

自從當年魏州兵敗,河北徹底淪陷之後,梁軍就只能依託黃河險要之地勉強擋住晉軍的進攻。

然而數千裡長的黃河要防守起來何等艱難?處處防守也就意味著處處都可能被敵軍攻破。

失去了河北之後,梁軍就缺乏防禦的縱深,這就好比吳國失去了長江以北的領地,只能據守長江天險;又或者像晉國當初失去了潞州等地,晉陽直接面對梁軍進攻一般,都是極為危險的局勢。

這種局勢若是長久不能挽回的話,終究有一天將被敵軍找到防線漏洞打進來。

當初晉國因為潞州之戰最終轉危為安,開始一步步挽回局勢;對梁國來說,原本這一次張文禮之亂也有機會成為梁國挽回局勢的契機,然而南方的吳國卻是敬翔不得不考慮得問題。

“若是我軍主力渡河收復河北,吳軍卻趁此機會大舉北伐,那時候我軍後方兵力空虛,面對吳軍必敗無疑。”一旁李振也面露可惜之色。

張漢傑和趙巖二人更是直接說道:“以在下之見,即便沒有吳國窺視在側,咱們也沒必要出兵救援張文禮。我軍守衛黃河的兵力都有些不足,如何能分兵去救援張文禮呢?”

不管是趙巖、張漢傑這些天子親信,還是敬翔、李振等朱溫老臣,他們都一致認定,現在出兵救援張文禮並不可取。

如此一來,原本就對此事不怎麼感興趣的朱友貞更是熄了出兵河北的念頭。

不過他還是對李振剛剛提到的吳國北伐之事感到擔憂:“諸位剛才都提到了吳國,朕想知道的是,我們與吳國之間的和平到底還能持續多久?吳國會會不會趁著這次張文禮之亂就發起北伐?”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吳國會在什麼時候北伐,這差不多已經是梁國朝堂經常爭論的一個話題,眾臣基本上每年都會為了此話題而爭論不休。

魏州之戰,劉鄩全軍覆沒的訊息傳到洛陽來的時候,許多人都認為吳國會趁機北伐,甚至一些大臣都建議朱友貞立即集結軍隊,準備應對吳國的進攻;然而那一次吳國最終並沒有發動北伐。

之後幾年,晉國與梁國夾河對峙,雙方幾乎無一日不戰,梁軍的主力大部分都被晉軍牽制在黃河附近;所以那時候,同樣有不少人認為吳國將會北伐;不過最終吳國依舊沒有任何動作。

再後來,胡柳坡之戰,晉梁兩國的軍隊打了個兩敗俱傷,梁軍固然是損失慘重,但晉軍同樣損失極為慘重,失去了繼續進攻的能力,只能返回河北。

那一次朝中眾臣幾乎一致認為吳國將會趁機北伐。

畢竟之前的幾次,梁國雖然損失很大,但晉國方面的損失並不大,所以吳國沒有趁機北伐還能說得過去;但胡柳坡之戰晉軍同樣損失慘重,所以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吳軍將會趁機北伐。

敬翔那時候甚至都做了決定,一旦吳軍北伐,就向朱友貞建議直接放棄中原,設法保存實力,退守關中,憑藉關中的地利條件堅守,同時坐觀晉國和吳國為了爭奪中原而發生的戰爭。

然而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那一次吳國最終依舊沒有動手。

那麼如今呢?張文禮發動兵變,殺死趙王王鎔,這看似與遠在南方的吳國並沒有直接關係,但這件事情卻意味著河北出了問題,李存勖的堅定盟友將會背叛他,晉國的力量將會被短時間的牽制住,這是不是就是吳王楊渥一直等待的機會呢?

面對朱友貞的疑問,眾臣都在沉思,為什麼統一南方後這麼多年都沒有北伐,甚至這期間還有幾次北伐的好機會,但楊渥依舊忍住了。

那麼,吳國到底在等待什麼時機呢?眾將紛紛沉聲,一時間崇政殿內鴉雀無聲。

過了一會兒,不知是誰小聲說了一句道:“那吳王楊渥,該不會是沉迷於紙醉金迷的日子,漸漸失去了進去之心,所以不願出兵北伐了吧?”

“咳咳……”眾臣彷彿被嗆到了一般,都有些不自然的相互對視。

其實他們許多人心中都有這種想法,該不會真的是楊渥或者吳國朝堂中的人沉迷於南方的奢華生活,從而不思進取吧?

要知道,當初兩晉南北朝時期,東晉和劉宋還時不時的發動北伐,有志於一統天下;然而隨著南北分裂的時間延續日久,南朝各朝代幾乎都變得毫無進取之一,上到王公大臣,下到普通百姓,都不想出兵北伐,甚至是反對北伐。

畢竟南方富庶,普通百姓的日子都過得相對安穩,一些小康之家甚至家有不少餘糧,這樣的情況下誰願意去北伐打仗,那是要死人的。

或許如今吳國也是因為安定日久,所以朝中上下都不願北伐呢?

有些大臣忍不住便站出來支援這種言論。

然而那些人昏了頭,朱友貞這個皇帝卻沒有昏頭,他直接怒斥道:“荒謬!那吳王楊渥是什麼人?如果說其他人有可能沉迷於南方的奢華安定,失去了進取之心,但楊渥此人絕不可能。”

“陛下所言甚是,楊渥此人素來野心勃勃,對中原之地有著滔天野心,若說此人已經放棄了北伐的打算,這絕不可能!”趙巖、張漢傑等人也站出來駁斥道。

那些之前站出來的官員聽了頓時臉色訕訕的退了下去。

楊渥會放棄北伐的打算?這開什麼玩笑。

且不說這幾年吳國一直在厲兵秣馬,加強軍力,就說梁國如今的局勢,吳國也不可能放棄北伐的打算。

畢竟當初南北朝時期雖然很多南朝人不願北伐,但那是因為他們見到每次北伐都耗費無算,最終卻以失敗告終,不僅浪費資源,更是傷亡慘重,所以他們才會反對北伐。

但現在的局勢卻是,梁國已經在晉國的打壓下苦苦支撐,吳國若是北伐的話,幾乎可以說必勝,在這種情況下,南方人還會反對北伐嗎?楊渥還會放棄北伐的想法嗎?顯然不可能。

不僅如此,吳國朝中的那些文武大臣們只怕還會將此事作為建功立業的一個上好機會,所以他們非但不會反對北伐,反而會一致支援北伐。

駁斥了那些官員的觀點後,作為朱友貞的心腹,趙巖開口道:“陛下,臣以為吳國應該不會在現在就北伐。”

“張愛卿做出如此判斷,可有什麼理由嗎?”朱友貞開口道。

“陛下,臣以為吳國在此前之所以不出兵北伐,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讓我國和梁國拼得兩敗俱傷,而吳國則積蓄力量,坐收漁利;等到我國和晉國都筋疲力盡之後再出兵北伐,一舉將我國和晉國都拿下。這才是吳王的打算。”趙巖道。

他皺了皺眉,接著又道:“而如今我國和晉國雖然損失較大,但還遠遠沒有到失去反抗能力的程度;吳國若是現在北伐的話,依舊難以一舉拿下我國和晉國。所以臣覺得,目前吳國應該不會立即北伐,而是會繼續等待時機。”

“嗯,你說的也有道理。”朱友貞點了點頭,又看向張漢傑:“張愛卿怎麼認為呢?”

這幾年下來,他對趙巖、張漢傑二人是越來越信任,甚至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而對敬翔和李振等人卻是越發疏遠。

雖然每次議事的事後,朱友貞依舊會詢問敬翔等人的意見,但最終做出決定的時候,卻很少按照敬翔他們的意見來。

“陛下,臣也覺得吳軍現在不會立即北伐。吳王北伐,就算他沒有同時拿下我國和晉國的打算,但至少他會選定一個合適的時機。比如晉國被某種事情拖住了,在較長時間內都無法南下,這時候吳國趁機北伐,從而擊敗我國,獨自佔領中原,避免晉國坐收漁利。”

張漢傑道:“而如今張文禮之亂,固然能拖住晉國一時,不過趙國的力量畢竟有限,即便是契丹人也在此期間南下,騷擾晉國北方,但以晉國的實力,想來要不了多久就能平定這些動亂。所以臣覺得,吳國不會在此期間北伐。”

朱友貞眼神一亮,顯然對張漢傑說的理由很感興趣。

的確,若是吳國要北伐的話,三年前胡柳坡之戰後他們就有一次很好的時機,但那時候吳國並沒有動手;如今張文禮之亂最多也就是給晉國造成一點小小的麻煩而已,吳國更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動手。

想到這,朱友貞連連點頭道:“你說的有道理,吳國趁此機會北伐的可能性的確不大。”

便是敬翔等老臣,對於張漢傑提出的理由都表示同意。

畢竟他們一來想不到如今吳國已經與惠王朱友能暗中勾連,有把握在短時間內擊敗南線的梁軍主力;二來也是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他們忽略了趙國的實力。(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