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洛陽再次發生兵變,朱友貞登上皇位了?”金陵城中,楊渥得到訊息後頓時大喜,臉上滿是笑容。

範遇見了後頓時不解道:“大王,這朱友珪得位不正,所以梁國局勢才一直動盪,這也有利於我方趁機對其下手;如今朱友貞登位,此人撥亂反正,必然能得到梁國上下一致擁護,只怕梁國內亂很快就要結束。”

“為何當初朱友珪兵變時大王不感到高興,此時卻這麼高興呢?”

楊渥微微一笑,收攝心情道:“這兩者自然有所不同。如今梁國勢弱,晉國勢強;若是梁國局勢一直動盪的話,這對我國未必是什麼好事啊!”

範遇頓時醒悟過來,“大王的意思是想讓梁國繼續消耗晉國的實力?只是這樣一來我軍將來北伐時要遇到的抵抗也會強上不少吧?”

楊渥擺手沒有討論這個問題,而是轉過話題道:“梁國不能太強,但也不能太弱,這一點很難把握其中的度。不過這次朱友貞兵變對咱們來說卻是一個大好機會啊,你難道沒有察覺嗎?”

範遇有些茫然問道:“如今梁國局勢隨著朱友貞上位,必將逐漸穩定下來,之前咱們都沒有什麼機會,現在又哪裡來的機會呢?”

“而且上次蔡州之變,有那王彥儔作為內應,若是大王那時候願意出動軍隊大舉進攻的話,或許還能奪取不少地盤。但現在……”

範遇顯然不能理解上一次楊渥的態度還是興趣寥寥,為什麼這一次卻會變得這麼積極。

“不然,此一時,彼一時。那時候出現動亂的地方是蔡州,即便是奪取過來也沒多大用處,反而蔡州孤懸淮河以北,不利於防守,不如暫時留給梁國,等將來北伐時必然能輕易打下來!”

楊渥對蔡州並不看重,因為此時的他著眼的已經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整個天下的大局。

如今隨著吳國奪取荊襄,對於梁國來說,不管是南方的吳國還是北方的晉國,都將是他們的重要對手。

不過相對來說,此時晉國的威脅還是要比吳國要大一些,畢竟梁國的根本還是在洛陽、開封一帶,更加靠近晉國領地。

在這種情況下,若是吳國為了區區一個蔡州就大舉出兵的話,那就不可避免的會吸引梁軍的注意力,迫使梁軍主力南下。

到時候得了便宜的自然就是晉國,這未免有些得不償失。

也正是因此,楊渥才會在上次對出兵蔡州表現得沒多少興趣,僅僅讓李簡率領壽州駐軍出擊,打著的心思也是有便宜就撿,沒有的話就撤。

這樣一來也不會真正與梁軍主力對上。

不過區區一個蔡州並不放在楊渥的眼中,但若是出現變亂的不是蔡州,而是極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徐州呢?

“範遇,如今的徐州節度使王殷原本是朱友珪的心腹,是在朱友珪的大力支持下才成功做上徐州節度使之位的。”

“如今朱友珪被殺,朱友貞登位,此人必然不會容忍王殷這個朱友珪的心腹繼續把持著徐州這種重地。若是將來朱友貞換別人來代替王殷,到時候王殷會乖乖聽命嗎?”楊渥笑著詢問道。

範遇大喜道:“那些朱友珪的親信一個個都遭到了朱友貞的清洗,唯獨在地方上手握大權的那些刺史或者節度使們,此時尚未遭到清算。”

“不過若是朱友貞派人來取代王殷的話,此人必然會覺得朱友貞的目的是清算他。這樣一來,此人唯一的活路就是投靠大王!”

楊渥笑著點頭道:“不錯,所以這段時間你可以派人與王殷接觸一下,告訴他,若是他願意為孤效勞的話,孤自然少不了他的好處!”

徐州這個地方,楊渥垂涎已久。

當年楊渥第一次北伐時,趁著大敗梁軍的機會,他就曾出兵徐州,並且嘗試著發起攻城。

不過那一次的攻勢最終還是未能取得效果。

而這一次朱友貞的登位,卻是讓楊渥再一次看到了拿下徐州的希望。

與蔡州不同的是,徐州作為兵家必爭之地,自古以來就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尤其是在北伐之戰中,這裡更是可以作為北伐的重要基地。

從這裡出兵的話,向東可以席捲山東,向西可以直搗河南中原腹地。

歷史上不管是劉裕北伐,還是後世徐達北伐,都是從徐州這個戰略要地出兵的。

若是為了蔡州之地,楊渥自然不願意再與梁軍主力對上,以免落得兩敗俱傷,讓晉國撿便宜的局面;不過若是為了徐州的話,即便是與梁軍再來一次江陵大戰又何妨?

範遇明白了楊渥的意思,連忙點頭應道:“大王放心,臣定會將此事辦好,不負大王重託的。”

打發範遇離去後,楊渥還不放心,接著又下令周本領兵兩萬北上濠州,以方便到時候迅速採取行動;此外,駐守金陵的朱思勍和秦裴二人也得到了命令,暗自開始做準備。

這一次楊渥是下了大決心,想要一舉攻佔徐州。

按照他的預料,王殷主動來投的可能性還是極大的,若是梁軍不甘心徐州落入吳國手中,派遣大軍前來討伐,那說不得楊渥又要親自領大軍出征。

當然,若是不需要大動干戈就能奪取徐州,那自然是更好的結果。

而若是朱友貞顧忌吳國的力量,對王殷採取預設的態度,默許其在徐州割據一方,那麼楊渥暫時也沒有必要大舉出兵,反而可以先解決嶺南的問題再說。

此外,今年還有另一個大難題需要解決,那就是欽天監去年就預測到的大旱。

如今雖然才三月份,但各地都陸續有一些大旱的跡象表露出來,若是事態進一步惡化的話,只怕今年不僅是江淮和兩浙將會遭受旱災,就連江西也會受到影響。

到時候各地受旱災影響必然會出現收成欠佳的狀況,尤其是那些普通百姓,若是處理不好,只怕會有不少災民出現。

若是再加上今年可能出現的徐州大戰,到時候軍糧的消耗必然不少;內有災情,外有兵戈,這種事情即便是楊渥也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做準備,否則一個搞不好就有可能導致內亂發生。

對此,楊渥做的應對主要是集中在兩點上,第一個自然是想方設法的從其他地區獲取足夠的糧食以補充軍用,同時用來賑濟可能出現的災民。

兩浙、江淮,還有江西這三處地區,原本就是吳國的精華地區,經濟較為繁華,農業較為發達,若是這三處地區受旱災影響而收成欠佳,必然會影響到全國的收成。

要想彌補這種收成差額,楊渥一共瞄準了兩個地區。

第一個就是去年剛剛併入吳國的荊襄之地,這裡雖然剛剛經歷的兵亂,不過畢竟是開發極早的地區,底子厚,根基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兩浙等地區的損失。

另一個就是海外,或者說的更具體一點,那就是占城、暹羅等地區,那些地方的農業雖然比不上江南地區的精耕細作,但勝在土地肥沃、陽光充足,再加上當地人口較少,所以相對來說糧食有盈餘。

所以從去年起,楊渥便下令吳國的商船隊儘量從那些地區購入大量糧食,就是為了今年可能的旱災做準備;即便到時候災情並不嚴重,那些收購的糧食也能夠用來作為軍糧。

經過這大半年的收購,如今金陵和廣陵等地的糧倉基本上已經充盈起來,這才是楊渥明知道今年有可能出現大旱,也下定決心要奪取徐州的信心來源。

除了設法收購糧食外,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災民,楊渥做出的第二個應對措施就是以工代賑。

雖說江南等地的開發程度已經很高了,但相比於後世明清時期差距自然還很大,這個差距不僅是出現在人口、人文、農業、工商等方面,同時也表現在基礎設施上面。

所以楊渥打算趁機在江南修建一批農田水利設施,或者修建更多的道路,將婺州、處州、溫州等相對較為偏遠的地區聯絡起來。

這種以工代賑的手段,自然比單純的賑濟災民要強得多,不過唯一的問題就是糧食消耗更大。

畢竟要讓那些災民出來勞動的話,就必須保證他們吃飽肚子才有力氣幹活,這樣的話自然會消耗更多糧食;而若是僅僅賑濟災民的話,那就只需要維持那些災民不餓死,需要花費的糧食自然少了很多。

事實上,正是因為糧食消耗得更多,再加上以工代賑的手段若是運用不好,再加上有心人暗中挑事,就可能出現類似“莫道石人一隻眼,跳動黃河天下反”的局面。

所以面對災情,歷代朝廷一般都只會提供少量的糧食來賑災,維持那些百姓不餓死就是,免得那些人吃飽了肚子反而有力氣造反。

不過這一切對吳國來說卻不是問題,畢竟吳國現在還處在興興向榮的階段,而且糧食儲備充足,即便是用以工代賑的辦法來接濟災民也完全不用擔心出現造反的局面。(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