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開始(4)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在人們普遍要求改變環境的刺激下,經過克呂尼派改革運動,11世紀的宗.教熱情也隨之高漲起來,人們普遍充滿了修來世的強烈意識,認為今世不幸,追求天堂至福。WWW.tsxsw.COM因此,隱修主義和禁慾主義普遍盛行,重視聖物崇拜和朝聖活動也形成了去耶路撒冷朝聖的風氣。因此,在教會宣稱,參加十字軍東征的士兵可以獲得敕罪,死後不必在煉獄中受煎熬,而能直升天堂的時候,人們紛紛都把東征看做是一條靈魂拯救的道路,毫不遲疑地加入了十字軍“聖戰”。另一方面,自從耶路撒冷被穆斯林佔領以來,收復聖地也成為教堂徒的一種宗.教願望。這種願望在教會的煽動下,很快變成宗.教狂熱,於是,“收復聖地”、“援助東方兄弟”,也成了十字軍東征的又一精神支柱。上述各種因素都是十字軍東征在廣大教堂徒群眾中的宗.教基礎。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就羅馬教會本身而言,烏爾班二世於1095年發動十字軍東征既是為

了把西歐社會中的不安定因素轉移到東方,掠奪東方財富,以解除西歐社會的危機,也是克呂尼派長期以來追求和實現教權高於皇權,羅馬教皇至高無上,並企圖有朝一日統一東西教會的實際行動和有效措施。因此,當信奉伊斯蘭教的塞爾柱土耳其人進攻拜占庭帝國,而帝國無力抵抗,皇帝亞歷克塞一世向羅馬教皇求援,並表示將東正教會重新合併在羅馬教皇統治之下的意願時,正好給教皇東征以籍口,而此時拜占庭帝國任人宰割的軟弱境地,也正是羅馬教皇擴大勢力。控制東方教會的大好時機。於是,十字軍東征的各種條件都已具備,發動十字軍戰爭就成為勢在必行了。

1095年3月,烏爾班二世在義大利北部的皮亞琴察召開宗.教會議,決定援助君士坦丁堡。隨後幾個月內。他在義大利北部和法國南部遊說,煽動宗.教狂熱。11月在法國克萊芒召開宗.教大會,這是一場動員會和誓師會。到會者有法國高階教士600多人,成千名騎士和神職人員聚集在會場外,還有封建主、商人,來自四面八方的農奴和平民。會上教皇烏爾班二世發表了一篇極富煽動性的演說。先敘述了法國人的光輝業績,又列舉了穆斯林的種種暴行,接著呼籲“向蠻族作戰”,“援助東方兄弟”,“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土地肥沃。如同天堂,等待著你們去拯救”,“帶上上帝賜給的強大的武力”,毫不遲疑地“登上赴聖墓的征途”,這樣,不僅罪能得到敕免,而且還將得到“天國永不朽壞的榮耀。”烏爾班二世還煽動性地說道。“這裡到處是貧困、飢餓和憂愁,而東方充滿了歡樂和富饒”,在上帝的引導下,“讓那些為了微薄的工資而拚命勞動的人,在東方的征途中去取得永恆的報酬吧。”在場的人們情緒激昂,高呼“這是上帝所願!”於是,在宗.教聖戰的旗幟下,在靈魂得救和經濟富裕的幻想召喚中,歷時近200年的十字軍東征——一場侵略戰爭開始了。

羅馬天.主教會在組織十字軍東征討伐異教徒和東正教的同時,還在西歐內部開始了對異端的審理裁判和殘酷迫害的大規模反異端活動。一方面進行鎮壓和討伐異端的十字軍戰爭。另一方面還專門成立了審理異端的宗.教法庭或異端裁判所,掀開了羅馬天.主教史上慘烈的一頁。在11、12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中,一部分改革家把羅馬教會納入隱修院的軌道,另一部分人則堅持遊行佈道,反對修道士和神職人員聚斂財富和生活腐化。進而否定羅馬教會制定的教會法規,甚至教義,不承認教會的權威,因此被羅馬教會定為異端,遭到了殘酷鎮壓。

12世紀上半葉異端運動高漲,先後出現了阿爾諾德派、卡達派、韋爾多派等。他們不僅反對羅馬教會的**,而且成為西歐,特別是法國和義大利反專.制鬥爭的力量,於是,教俗雙方聯合起來共同鎮壓異端運動。其中最著名的是對卡達派的殘酷鎮壓。

“卡達”,希臘文意為“純潔”。該派譴責世俗,自稱純潔,故也稱純潔派。它原由巴爾幹半島上的一部分保羅派信徒吸收摩尼教思想所形成,後由參加十字軍的農民和商人傳入西歐,在義大利北部和法國南部等地活動,其中以法國南部圖魯茲的阿爾比城最為活躍,因此又有“阿爾比派”之稱。該派受東方思想影響,認為宇宙有善惡兩種勢力,地上的一切屬於惡魔,需要把人從惡的世界中解救出來,相信地獄和煉獄之說,否認洗禮和彌撒,更不承認教會能使人得救,甚至把教皇斥為惡魔,主張只遵從教廷導,過純潔的禁慾生活。12世紀末阿爾比派在法國南部的勢力已超過羅馬教會,被羅馬教會認為是最危險的敵人。

1179年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召開第三次拉特蘭宗.教會議,宣佈絕罰阿爾比異端,動員西歐各國加強**。1209年教皇英諾森三世利用法國北部貴族和騎士垂涎東南部財富的**,組織了討伐阿爾比派的十字軍,宣佈凡參加討伐異端十字軍者,一律不受國家法律約束,過去和將來所犯罪惡,都能得到教會敕免,所欠一切債務均免付利息。這支討伐異端的十字軍作為合法的強盜攻入圖魯茲地區,因無法從眾多居民中辨別異端分子,隨軍的教皇特使便下令,“只管把他們統統殺光,讓上帝去分辨誰是他的子民”。於是,十字軍大肆屠殺劫掠,持續進行了4年的討伐戰爭,殘酷鎮壓了阿爾比派。1218年圖魯茲人民再次爆發起義,殺死了佔領圖魯茲地區的十字軍首領,於是。又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十字軍戰爭,使法國南部經濟遭到了徹底破壞,阿爾比派和南部貴族勢力也都被摧毀了。

羅馬教會為了對付和鎮壓異端,不僅派十字軍進行大規模討伐,而且還專門成立了異端裁判所或宗.教法庭。對異端進行嚴厲審理和殘酷處罰。1215年教皇英諾森三世召開第四次拉特蘭宗.教會議,頒佈了《教皇敕令》,重申教義信條,並規定,已判處的異端分子應交世俗政府嚴加懲罰,沒收其財產;廢黜或絕罰不遵照教會要求去嚴厲鎮壓異端的主教和領主;參加鎮壓異端的天.主教徒享受與赴聖地的十字軍騎士同等的特權和敕罪規定;被指控的異端分子如不能證明自己無罪。或者認罪後再犯罪,主教應按教會法規予以懲處,等等。這份《教皇敕令》予告了宗.教裁判所的成立。

1220年教皇洪諾留三世鑑於地方主教鎮壓異端不力,通令建立直屬教皇的“宗.教法庭”或“宗.教裁判所”。1227年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即位後,迅速推動了宗.教裁判所的活動,1233年釋出通諭規定。地方主教要全力協助教皇審判異端的宗.教裁判所。隨後在羅馬教會各統轄區內普遍成立了宗.教裁判所。這些裁判所交由多米尼克修會和弗蘭西斯修會管轄,一般設在修道院內,並設有監獄。審判官由教皇直接任命,主要是從多米尼克修會中選派,審訊秘密進行。

異端裁判所制定了嚴酷的審訊條例:有兩人作證,控告即能成立;控告人和見證人的姓名不向被告人透露;證人如撤回證詞,作異端同謀犯處理;被告人若不認罪。要受嚴刑拷打;不僅自己認罪,還要檢舉同夥和可疑分子;為異端辯護者,要受絕罰;認罪後再翻案,予以火刑;被判為異端者,沒收其全部財產;被告可以不經審判,就予以處死,表示悔改者,處以鞭笞、監禁等。

宗.教裁判所懲處異端的行為酷烈之極,先後經歷了500年之久。以最殘暴的西班牙宗.教法庭為例,被判處異端的競達38萬多人。處以火刑的就達10萬多人。實質上,宗.教裁判所也是整個封建制度的鎮壓機器,在宗.教裁判所和世俗君主的聯合鎮壓下,到14世紀中葉,阿爾比派被徹底消滅。韋爾多派也大為削弱。從16世紀開始,宗.教裁判所隨教皇權勢的下降而漸趨衰敗。

羅馬天.主教會不僅用火與劍鎮壓異端,而且還組織支援熱情佈道,過獻身禁慾生活的多米尼克修會和弗蘭西斯修會,以圖克服教會中正在滋長的糜爛傾向,從精神和學識上瓦解和戰勝異端教派。因其採取行乞的修道制度,故稱為“託缽修會”。

多米尼克修會(又譯“多明我會”)的創始人為西班牙神甫多米尼克(1170—1221),他出身貴族,1196年入奧斯馬隱修院。1203年多米尼克與奧斯馬修院主教迪耶果在法國南部發現阿爾比派和韋爾多派深得人心,而羅馬傳教士倍受蔑視。1204年迪耶果主教在蒙彼利埃宗.教會議上,提出了改革傳教方法的方案,認為傳教士只有象阿爾比派那樣自我剋制,謹守使徒式貧困,熱心佈道,才能使追隨者返回羅馬教會的懷抱。1206年他配合十字軍討伐阿爾比派的活動,在圖魯茲附近建立了一所女修院,後回到奧斯馬教區不久便去世。多米尼克繼承了他的傳教方針,1216年在洪諾留三世支援下成立了多米尼克修會,設有男女修院。1220年召開第一次全會,決定採取行乞修道制度,不久編訂了《傳道令憲章》。該會注重佈道,宣講信仰,反對異端,並積極提倡會士參與社會活動,又稱“佈道兄弟會”。不僅如此,還熱心學術研究活動和大學的講學活動,著名人物大阿爾伯特、托馬斯.阿奎那、愛克哈特、陶勒爾、薩沃那洛拉等,都是該會的傑出代表,許多大學也都有多米尼克會士宣講傳教。多米尼克會士的學識和社會影響導致教皇任命他們主持宗.教裁判所,對迫害異端教派和進步思想起了重要作用。不過客觀地說,修會本身的理想追求主要在於確立一種謙卑的自我犧牲精神。

多米尼克修會在教皇和封建主支援下發展迅速,1221年多米尼克去世時,修會已擁有60多座修道院。分佈於8個省區,成為西歐教會中的一股巨大勢力。此外,修會還設有“第二會”——女修會和為在俗信徒而設的“第三會”。女修士不準接觸社會,不得出外佈道,只能在修院內過一種與世隔絕的內心反省的宗.教生活。蘭西斯修會(又譯“方濟各會”)由義大利的弗蘭西斯(1182—1226)創立。1208年他遵照教堂的教導。成立了一個修道團體,制定了簡單原始的會規,守貧節慾,身著粗布衣衫,以乞食為生。1210年正在發動十字軍討伐阿爾比派的英諾森三世批准成立弗蘭西斯託缽修會,並派往法國南部配合十字軍進行傳教。該會自稱“小兄弟會”。經常出外佈道,照顧麻瘋病人,救濟貧民,與阿爾比派爭奪群眾。同時,修會還到其它地區傳教。後來在樞機主教烏哥利諾(後成為教皇格列高利九世)領導下,形成了一整套修院制度。1221年制定第一部會規。1223年在教皇洪諾留三世支援下制定了第二部會規。以後在教皇支援下。弗蘭西斯會獲得了大規模發展,取得了許多特權,成為教皇鎮壓異端,與世俗君主爭權奪利的可靠力量。

弗蘭西斯修會同多米尼克修會一樣,也設有“第二修會”即女修會和為在俗教徒而立的“第三修會”。弗蘭西斯去世後,修會發生內部分裂。以利奧為首的一派堅持“原始精神”,謹守清貧。過一種以乞食和勞動為生的修道生活,被稱為“守規派”或“嚴格派”。以科託納的伊利亞為首的另一派,則堅持傳統的羅馬教會修院制度,認為修會靠乞食為生不切實際,被稱為“住院派”或“放任派”。住院派得到了教皇支援。1230年格列高利九世宣佈,弗蘭西斯的守貧遺囑對整個修會無約束力,等於否定了守規派的主張。1245年教皇英諾森四世宣佈,所贈弗蘭西斯修會的一切財產所有權歸屬教廷,修會具有使用權,守規派予以強烈反對。1257年住院派的著名經院哲學家波拿文圖拉當選為修會總會長。他主張修會應擁有自己的修院,以便從事神學研究,追求神學真理遠比乞食和勞動更重要,佈道和懺悔才是修會的主旨,從而徹底推翻了弗蘭西斯倡導的“原始精神”。使修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波拿文圖拉因此被稱為“第二創始人”。然而,守規派雖然不斷遭到教皇和住院派的聯合鎮壓,卻仍在堅持不屈服的鬥爭。1517年教皇利奧十世終於將弗蘭西斯會正式分為兩派,各自設有總會長和領導機構。

此外,還有奧斯定會和加爾默羅會。奧斯定會原為採用奧古斯丁會規的各隱修院的總稱,起初並未形成統一的修會。經過教皇英諾森四世和亞歷山大四世的努力,1256年全歐洲正式成立統一的奧斯定會。該會直屬教皇領導,積極從事佈道、神學研究工作,特別注重對《聖經》和奧古斯丁著作的研究,並躋身於歐洲各大學之中。加爾默羅會是由意大利人伯爾刀都於1156年乘十字軍東徵之機,率領幾名隱修士到巴勒斯坦加爾默羅山隱修,並請耶路撒冷宗.教主教收徒建院,所成立的一個修會。該會謹守“聽命”、“貞潔”、“清貧”、“靜默”、“齋戒”。多米尼克修會、弗蘭西斯修會和奧斯定修會、加爾默羅修會合稱“四大託缽修會”。

羅馬天.主教會的興盛不僅表現在教權對王權的勝利,浩蕩的十字軍東征以及鎮壓和瓦解異端等方面,而且還表現在天.主教神學發展取得了巨大的理論成就。天.主教的神學理論和羅馬教會的實踐活動共同構成了西派教廷的繁榮。

隨著在實踐上的節節勝利,西部羅馬天.主教會在理論上也逐漸達到了它的巔峰狀態。

教廷歷來重視理論建設。早在教廷傳入西歐之初,它所遇到的就是一個具有悠久哲學傳統的民族。為了在這塊土地上扎下根來,教廷接受和改造了古希臘羅馬哲學的一些理論、命題和概念,用來建立、完善和論證自己的教義,於公元初的幾個世紀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廷哲學形態。即教父哲學,其最著名的代表就是4~5世紀的希波主教聖奧古斯丁。然而,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教會一直忙於應付新出現的混亂局面,無暇顧及理論建設。致使奧古斯丁後繼乏人。以後的幾百年間,雖然東西兩派教會在神學問題上有過諸多的激烈爭論,但哲學傳統卻是若斷若續。加羅林王朝時期,雖曾一度重視教育,積極興辦學校、倡導七藝,並產生了愛留根納這樣的傑出神哲學家。但畢竟獨木難支大廈。在大約500年的時間裡,教廷在神哲學理論方面可以說沒有大的建樹。進入10世紀後,西部天.主教會的逐步興盛以及對付異端的需要使建立統一的神哲學理論被提到了議事日程上。而加羅林王朝所肇始的復興文化的運動則為此提供了文化基礎。隨著學校的增多和復興文化運動的深入,邏輯學逐漸獲得了特殊的地位。11世紀,法國神學家貝倫加里首倡用辯證術即邏輯方法研究和討論神學問題,逐漸為其他神學家接受。

邏輯和神學的這種結合不僅強化、深化了神學的內容。而且也使人們能夠重新認識教父典籍中涉及的哲學問題、命題和概念,從而形成了新的哲學風格和思想,產生了教廷神哲學的第二個歷史形態。由於這種新的神哲學是在教會的經院中形成的,後人也就稱之為經院哲學。由於弗蘭西斯修會和多米尼克修會的大力推動,以及十字軍東徵中由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所儲存的古代哲學思想和典籍傳入西歐,經院哲學在13世紀達到鼎盛。神學與哲學的這種密切結合,形成了天.主教會在這一時期的特色。

經院哲學的基本內容在於運用理性的推理、證明等邏輯手段來論證神學教義。例如上帝存在的問題、三位一體問題、聖事的內容和意義問題、教權與皇權的關係問題等等。在討論這些問題時,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哲學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關於共相”(即“一般實體”)的爭論。這場爭論幾乎伴隨著整個經院哲學的發展,在經院哲學內部形成了兩個相互對立的基本派別,即唯名論和唯實論。唯名論認為,共相只是一個名稱,不能離開具體事物**存在,真實存在的只是形形色色的具體事物,唯實論則相反,認為共相是真實存在的。是具體事物存在的根據,具體事物都是由共相派生的。從這兩種對立的基本觀點出發,經院哲學家們還引申出不同的神學結論,它們構成了這一時期天.主教會神學的基本內容。

最早把辯證術運用於神學研究的貝倫加里,本人就是一個唯名論者。他認為。實體只能是為外部感官所感知的東西,除實體外沒有任何真實的東西。由此出發,貝倫加里反對當時正統神學所主張的“實體轉化”說,認為聖餐中的餅和酒並不能透過祝聖轉化為教堂的血肉,信徒透過聖餐接受教堂的身體和血只是精神上的象徵意義。貝倫加里的神學觀點遭到了羅馬教會的譴責,但他所主張的理性主義神學和唯名論思想卻對後世發生了巨大的影響。

法國貢比涅的羅瑟林(約1050~1123)是早期唯名論的一位重要代表。羅瑟林否認共相的實在性,認為只有個別的事物才具有客觀實在性,共相只是名稱、記號,甚至只是一種聲音的流動。把羅瑟林的這種極端唯名論觀點運用於神學問題上,就必須得出與正統神學無法相容的結論。例如:三位一體的上帝只不過是個名字,只有聖父、聖子、聖靈的個別存在才是真實的;原罪也只是一個虛名,只有個別人、個別行為的罪惡才是真實的;等等。羅瑟林由於這些觀點也同樣受到了羅馬教會的譴責。

早期唯名論最重要的代表是法國布列塔尼的阿伯拉爾(1079~1142)。阿伯拉爾是羅瑟林的學生,也是把辯證術最徹底地運用於神學研究的一位學者。他大膽地對教會的權威思想提出懷疑,認為“由於懷疑,我們就驗證,由於驗證。我們就獲得真理”,主張“理解而後信仰”。在他按照辯證術寫成的名作《是與否》中,他羅列了古代教父和教會權威們的許多相互矛盾的命題,讓它們相互詰難,而把矛盾的解決卻留給了讀者自己。阿伯拉爾的這種方法成為經院哲學研究神學的一個典型。

阿伯拉爾繼承了羅瑟林的唯名論觀點。堅持只有具體事物才是真實的存在,否認共相的客觀實在性。但他不同意羅瑟林把共相僅僅看作是一種聲音的流動的觀點,認為共相本身雖然不是實體,但還是有所指謂的,它所指的是“無形的事物”,即具體事物之間的某種相似性。這種相似性本身不能脫離開具體事物而**存在。所以,共相實際上是人們心中的概念,人們可以把概念抽象出來單獨思考,但概念本身不能**存在。阿伯拉爾的這種觀點被稱作“概念論”,由於他克服了羅瑟林極端性,它的觀點又被稱作“溫和的唯名論”。從這種唯名論觀點出發。阿伯拉爾還引申出了一系列神學結論。他批判了羅瑟林的“三神論”,認為上帝只有一位,聖父、聖子、聖靈只是上帝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顯現和不同名稱;他反對原罪說,認為道德的主體是具體的個人而不是抽象的人類,亞當遺傳給人們的不是罪,而是罰;善惡不在於人們行動的結果,而在於個人的意向和動機;等等。阿伯拉爾的思想也同樣受到了羅馬教會的譴責。

1377年教廷由阿維農遷回羅馬後。由於樞機主教團中法國人佔多數,因此並未擺脫法王控制。1378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去世,法國人把持的樞機主教團希望遷回阿維農,但在羅馬貴族和民眾的壓力下,選舉了意大利人為教皇,稱烏爾班六世(137—138.9在位)。烏爾班六世決心清除法國勢力的政策,招致法國樞機主教團的不滿。4個月後法國樞機主教團另選日內瓦的克雷門七世(1378—1394在位)為教皇,宣佈上次選舉無效。克雷門七世及其樞機主教團又遷往阿維農,而烏爾班六世拒不退位,重在羅馬組織教廷。從此在西部天.主教史上開始了雙皇對峙的大分裂局面。

羅馬教廷和阿維農教廷互相攻擊。互相開除教籍,同時向西歐各國徵收賦稅。雙方教廷努力爭取各國的支援,西歐各國封建統治者也根據各自的政治需要和經濟利益而擁護某一位教皇。當時的義大利北部和中部、德意志大部、波希米亞、丹麥、瑞典、英格蘭、波蘭等地支援羅馬教廷,法王、西班牙、蘇格蘭、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等地則支援阿維農教廷。這樣,西歐國家也分裂成兩個敵對陣營。一切文化部門和人士也分別制造輿論,攻擊對方,支援各自擁護的教皇。實際上,當時各國的天.主教會都已由各國的君主所控制,羅馬教廷和阿維農教廷也都是依靠各國君主而與對方相抗衡。

天.主教會的大分裂及其混亂、腐化、搜刮民財等種種惡跡,大大降低了教會在歐洲人心目中的威信,教皇的權勢和威望也一落千丈,逐漸被社會所厭惡和嘲笑。隨之,各個國家開始撤回各自對教皇的支援,要求結束分裂局面。站在前列的是當時的教師們,尤其是巴黎大學的教師。在馬爾西奧提出全體教會會議(公會議)權力至上以後,巴黎教會法博士吉思豪森的康拉德撰文勸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在位)聯合其他君主召開公會議。繼而巴黎大學學者朗根斯坦的亨利希於1381年也撰文進一步加以闡述。召開公會議解決分裂局面,得到許多人的支援。經過種種努力,1409年在法國影響下召開了比薩宗.教會議,宣佈廢黜兩個教皇,另選亞歷山大五世(1409—1410在位)為統一教皇。但因操之過急,原來教皇拒不退位,結果形成三皇鼎立的局面,致使天.主教會更加分裂和混亂。141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孟為結束天.主教的分裂局面,迫使亞歷山大五世繼承人比薩教皇約翰二十三世於11月1日召開康斯坦茨宗.教會議,這是中世紀歷次會議中人數最多的一次,有樞機主教和主教、神學博士和各國君主代表參加。會議宣佈。會議的權力直接來自教堂,凡會議決議,任何人均應一律服從。會上的各國君主達成協議,廢黜三個教皇,另選馬丁五世(1417—1437在位)為新教皇。1418年康斯坦茨會議結束。同時也結束了天.主教會的大分裂,但從此,教皇的權勢一蹶不振。此外,康斯坦茨會議的另一個目標是道德和行政改革,因種種利害衝突,終未取得成功。

1431至1449年又召開了19年的“馬拉松式”巴塞爾宗.教會議。重申康斯坦茨宗.教會議關於普世主教會議的**性和權威性,公會議權力高於教皇的宣言,並繼續討論康斯坦茨會議上未獲成功的教會改革和道德改革問題,做出了一系列規定。然而,由於各種因素,會議並未取得什麼實質性成果。巴塞爾會議遭到了失敗。不過,巴塞爾會議試圖實施的大部分改革在法國成為法律,確保法國擺脫了教皇干涉及其沉重的賦稅,為法國的進一步強大創造了條件。而這在分裂和虛弱的德國則未得到實現。

14至15世紀,天.主教會的衰落和**使自身陷入危機,受到了各方面的挑戰,整個西歐不斷發生以宗.教異端形式出現的農民和平民起義。國王、貴族和新興市民階級也紛紛起來反對教會。在天.主教會內部也出現了要求改革教會的新異端運動,這股強大潮流拉響了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的前奏。其中最為著名的代表有英國的約翰.威克裡夫(1324—1384)、捷克的約翰.胡司(1373—1415)、義大利的傑洛拉莫.薩伏那洛拉(1452—1498)、荷蘭的迪希迪裡烏斯.伊拉斯謨(1467—1536)。

約翰.威克裡夫任牛津大學神學教授,持唯實論觀點。1374年英王任命他為路特沃斯教區長和英國王室神學顧問,奉命出使與法國進行停戰談判,與教皇代表就英國神職敘任權等問題進行談判。回國後開始抨擊教皇,1375和1376年他先後發表《論神的統治權》與《論世俗的統治權》,主張上帝是至高的主,世間一切權力和財富都由上帝賜與,上帝賜與的只是使用權。不稱職的神職人員的世俗財產應由世俗統治者沒收。威克裡夫的主張遭到神職界上層、擁有教產的修會和教廷的反對。1377年受到英國法庭傳訊,他拒不出庭。同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連下5道通諭逮捕威克裡夫。在宮廷、教授和民眾的支援下。威克裡夫免遭逮捕。面對西方教會的分裂和**,他展開了日益強烈的抨擊。他認為,聖經》是每個教堂徒的最高權威和教會唯一的法律。醉心於權財的教皇不是上帝的選民,而是“敵教堂”。只有教堂才是教會真正的首領。他主張,英國教會要脫離羅馬教廷。要成立國王統治下的國家教會,神職人員不應擁有財產,什一稅應改為自願捐獻等。這些激進主張遭到教會上層人士的反對,卻影響了1381年英國農民起義的領袖。可是,當起義威脅到封建統治者的根本利益時,英王便和教會聯合起來鎮壓農民起義和迫害威克裡夫。1382年坎特伯雷大主教召開牛津宗.教會議,指責威克裡夫為異端,禁止他公開活動,從此他被迫幽居。在此期間,他將《聖經》由拉丁文譯成英文,完成神學著作《三人對話錄》。1384年去世。

1414年康斯坦茨會議判他為異端,婪屍揚灰,燒燬其著作。但他關於聖經是信仰權威的思想,對後來的宗.教改革運動產生了巨大影響,《聖經》的英譯本也為標準英語奠定了基礎。

約翰.胡司生於捷克一個農民家庭。1402年任布拉格大學校長。他深受威克裡夫的影響,熱情佈道,抨擊教會腐化,要求關閉修道院,沒收教會財產,進行教會改革,主張神職人員服從國家,民族**等觀點,引起教會上層人士的仇視。1409年布拉格大主教賓耐克在比薩宗.教會議上,向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控告胡司的異端罪行,胡司被開除教籍。但他在國王和群眾的保護下繼續堅持自己的觀點和活動。1412年教皇約翰二十三世為籌集對那不勒斯戰爭的經費,派特使去捷克推銷贖罪券。胡司在群眾中激烈抨擊這一行為,疾呼只有上帝才有敕罪權。1412年6月布拉格人民舉行反教皇示威,遭到教會和反動統治者的聯合鎮壓,胡司被迫離開布拉格,到捷克南部繼續活動,他的影響遍及西歐許多地區。1414年德皇西吉斯孟召開康斯坦茨宗.教會議,以人身安全為條件,命令胡司出席會議。胡司到會後立即遭到教皇約翰二十三世的逮捕,被投入修道院的地牢。1415年5月會議審判威克裡夫後,又判胡司犯有異端罪,處以火刑。胡司堅守信念,寧死不屈。7月6日胡司在刑場上向群眾講演唱詩,慷慨就義。

胡司之死,激起了1415—1419年捷克各階層人民反羅馬教會的大起義,史稱“胡司戰爭”。起義者衝進教堂,焚燬修道院,痛打神職人員,並佔領城市,形成捷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1420年大敗德皇西吉斯孟組織的“討伐波希米亞異端”十字軍,1427和1431年又粉碎了十字軍的第四次和第五次進攻。然而,由於起義軍內部激進派(塔波爾派)和溫和派(聖盃派)就起義的最終目的發生分裂,使羅馬教廷趁機分化了起義軍。激進派後因內部出現叛徒,終於在1434年聖盃派和十字軍聯手的利班戰役中幾乎全軍覆沒,餘部至1452年也被剿滅。之後,薩伏那洛拉於1494年領導佛羅倫薩人民起義,試圖以理想的宗.教修道生活改造世俗社會,於1498年被處以火刑。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則主張教會的純潔和復興,強調信徒個人的內心信,發表了著名的《愚人頌》,嘲笑教皇和主教,抨擊贖罪券,反對教皇過問政治,希望羅馬教會實現自上而下的宗.教政策,反對群眾自發的宗.教改革運動,這些思想對後來路德宗.教改革產生了一定影響。

14、15世紀的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新興市民階級日益覺醒,紛紛起來掙脫封建制度和教廷會的束縛,以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旗幟,掀起了一場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資產階級新文化運動,整個西歐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開始了全面的復興,這為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提供了文化背景。

如果按照吳零上一世記憶中的情況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物資再一次的提高,所以整個宗.教的影響力已經跟從前是沒有辦法相比的。

而在這個位面之中,因為異能的出現,整個教堂才再一次的獲得了重生,甚至更是因為強大的力量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席捲了整個世界,形成了現在地球上最大的異能組織。(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9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