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登基祭天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以織語長心為首的一道長長的隊伍,在近山的道路上走成一條蜿蜒的巨龍,摩肩接踵的人流從泰山的各處匯聚而來,而這條人流匯聚成的巨龍正如同一道溝渠,將苦境的氣運引導向龍頭所在的封祀壇——這正是扶龍庭一脈的術士所傳承的集運之法,非天命貴極之人不可用。

雖然山路崎嶇不平,但封祀壇所在甚至還不到半山腰,以眾人修為完全算不得什麼難事。不多時,以織語長心為首的隊伍就已經抵達祭壇,看到以凜牧、羋圭葬、殷末簫為首的群臣已經在封祀臺下列陣以待,神情恭謹,恭迎織語長心的駕臨。

“噠~~~噠~~~”

金絲玉履扣擊在漢白玉的石板上,織語長心的全貌終於踏入了群臣眼中,凜牧三人身後的群臣盡皆躬身半禮相迎,因為此刻的織語長心還未登基為帝地位只相當於儲君,所以只能受群臣半禮。至於凜牧三人,皆是位極人臣,兼之手中盡皆捧著聖器,故而可暫免禮數。

“吉時已到,請女帝受聖器!”

隨著凜若梅一聲長唱,三名位極人臣的巨頭終於有了動作,只見羋圭葬一馬當先揭開手中綵緞,頓時一把精巧玲瓏的七彩琉璃御筆出現在眾人眼前。這支筆甫出世便閃耀著奪人眼球的光彩,引動了初晨的霞光變化,與織語長心一身華彩冕服交相輝映,端得一把神器。

“聖器御丹心,以深海萬年七彩琉璃為主,輔以七寶八瑞為佐,歷經天火地火淬鍊鑄造,飽含新朝能工巧匠之心血,此後天下政令皆由此出,望陛下持之用之惜之慎之!”

這支筆,先不論本身如何,單單它代表的織語長心登基之後擁有的釋出政令的權力,就值得國之聖器一詞。

“長心必持之用之惜之慎之,不負萬民所託。”

將聖器授予織語長心之後,羋圭葬當即躬身後退,隨後殷末簫則順勢上前,展示出自己手中的聖器:“聖器永昌印,乃負山河之重,聚川流之精,納日月之造化,承天下之法度。陛下持此印,法度皆由此出,望陛下持之用之惜之慎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方永昌印,賣相說起來比御丹心筆要差很多,方方正正的大印上面是一座山的形狀,不知是何種合金鑄成的印身上只有很普通的金屬光澤。甚至和能夠用來當武器的御丹心相比,這方印估計也只有硬度可以稱道。

只不過聖器之所以是聖器,在於它們所承載的意義,凜牧和殷末簫等人想要創造的是一個依法治國的國家,這方印代表了法制,也就代表了一份沉重的責任。

“長心必持之用之惜之慎之,不負生民所望!”

在兩名巨頭完成授予儀式之後,排在最後的凜牧終於揭開手裡的錦繡,原來他手裡的是一把連鞘長劍,其鋒雖斂於鞘中,但仍有一股昂昂聖氣縈繞不休:“聖器常恆,劫空之劍,不可輕出,出則為護子民安危,斬魔以衛蒼生,望陛下持之用之惜之慎之!”

“朕,必持之用之惜之慎之!劍鋒所至,只為護萬民周全。”

三道儀式結束,織語長心當即將劍在身後,左手持印,右手握筆,踏上祭壇中央之處。

“嘩啦!”

站定一回身,似有一股無以言喻的氣質油然而生,衣袖在轉身之際的嘩嘩作響瞬間成了點綴,其中風采讓在場群臣不由為之折服。

“賀陛下登臨帝位!”

在連成一片的賀聲中,群臣都行了全禮,即便是位列三公的凜牧與殷末簫三人,亦是半禮以待,表示對女帝的尊重。

“眾愛卿免禮,長心初登大寶尚且年幼,往後還需諸位齊心,以為萬民謀福祉!”

————————————

封祀壇雖為歷代帝王封禪之地,但今天既然已經在這裡登基,封禪就該更往高處走。正巧在泰山十八盤之後又有一處南天門,正是古時舊稱天門關,乃是泰山絕頂,登之可小天下。所以,在封祀臺完成登基儀式之後,織語長心就繼續開始了她一天的跋涉,往泰山的更高處爬去。

這一回,跟隨者已經少了很多,過於難行的狹窄山道已經容不下大隊人馬攀登頂峰,甚至就連護衛在織語長心身旁的大戟士們都只留下十人,侍女更是只剩下凜若梅偽裝的那一個。

不知何時,在往天門關的隊伍裡已經沒了凜牧與殷末簫幾人的身影,蜿蜒曲折的泰山十八盤上只能兩人並肩行走,群臣們都只能在山下的封祀臺等候著山頂的訊息。

眼看著不知何時這山頂的情形都被半山腰逐漸聚攏來的雲霧擋住,不能得見分毫,山下群臣只能翹首以盼,耐著性子等待這祭天儀式的開始——或者結束。

這一等,就是小半天。

等到九九重陽,正午時分。泰山之上南天門之後,祭天大典於焉召開,織語長心一身龍鳳錦繡輝煌,一尾神龍束腰,帝冕輕搖閃爍燦燦金光,畫眉一點恰如神人之資,膚勝絳雪唇點硃紅,恰在誦讀祭文剎那,一道神光穿空破雲,刺破雲霾,照遍大千萬界,隨後整座泰山山脈裡更是響徹了女帝的禱文:

“朕初登帝位,方十有四歲,顧惟不德,懵於至道,任夫難任,安夫難安。茲朕未知獲戾於上下,心之浩蕩若涉於大川。賴上帝垂休,先後儲慶,宰衡庶尹,交修皇極,四海會同,五典敷暢,歲雲嘉熟,人用大和。百辟僉謀,唱餘封禪。

朕欲報玄天之眷命,為蒼生之祈福,豈敢高視千古,自比九皇哉。故設壇場於山下,受群方之助祭,躬封燎於山上,冀一獻之通神。斯亦因高崇天,就廣增地之義也。在天之神,罔不畢降。粵翌日,禪於社首,侑我聖考,祀於皇祗。在地之神,罔不鹹舉。

天地擾順,時惟休哉。蠻夷戎狄,重譯來貢,累聖之化,朕何慕焉。五靈百寶,日來月集,會昌之運,朕何感焉。凡今而後,儆乃在位,一王度,齊象法,榷舊章,補缺政,存易簡,去煩苛,思立人極,乃見天則。”(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