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晉國離不開俺了啊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智罃沒給出什麼準信。

要不要修座城什麼的?

不能只是國君提一嘴就定下來。

哪怕是真的要築城,在哪裡築,又是築成什麼規格,資源和人力該誰來出,有太多值得嘮嗑的地方了。

甚至,築城不一定選在魏氏的封地,能夠從秦國那邊搶土地,再來幹築城的事情。

智罃先行離開。

隨後,韓厥、中行偃、士匄先後離去。

留下了呂武、士魴和魏琦。

他們還需要向國君彙報攻齊的一些詳細事項。

比如,呂武跟齊國那邊修訂的停戰協議。

有什麼需要修改的地方,又或是增加什麼新條件?

國君有權提出修改和補充。

“陰卿未與解卿相遇?”國君還在納悶撤軍速度有點快,也沒有見到齊國的太子。

呂武沒說有沒有遇上解朔,只是詳細地向國君彙報“晉齊停戰協議”的條款。

齊國的邦交由陰氏來進行負責已經成為一件事實。

經過這一次率軍伐齊,又主持與齊國的停戰協議,呂武只是將那件事實用武力的方式再行確定下來。

以後齊國對晉國有什麼訴求,包括在聯盟裡面的責任和義務,繞不開呂武這麼一個負責人了。

同時,齊國每年上繳保護費,不能少了呂武該得的那一份。

晉國為什麼要爭霸?

成為霸主倍有面子只是一方面。

每年能從各個諸侯國那裡獲得保護費才是正經事。

現在沒得統計GDP。

不過,晉國那一幫小弟每年交上來的保護費,能夠抵得上晉國一年GDP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要不晉國哪來的財力物力每年用兵?

為了排面拼死拼活去爭當老大會是腦子有病。

收取保護費之外,還能召喚小弟率軍隨同出征,才值得去爭取。

只是吧?

一幫小弟的軍隊真不被晉國看在眼裡,帶上純粹就是面子問題,再來就是能夠壯大聲勢。

誰沒個虛榮心?

有一幫小弟在邊上喊“666”,就問爽不爽。

“魯國攻齊,喪師不得歸???”國君表情很迷。

這樣的表情和心態在其他很多國家的君臣身上出現過。

臥槽!(一種體位)

齊國的三個“軍”完蛋,國內也是人心惶惶。

魯國一個“軍”打不過齊國一幫臨時拼湊起來的部隊,全“軍”被逼降,主將也被俘虜了?

話說,魯國真是特麼出人才呀!

“陰卿帶歸齊國兩‘軍’實乃深謀遠慮。”國君由衷地進行讚歎。

魯國才幾個“軍”啊。

按照周王室制度,魯國也能有三個“軍”。

關鍵問題在於,齊國只有三個“軍”是編制不足夠,魯國卻連三個“軍”都難以滿編。

一下子沒了一個“軍”的魯國,幾乎能用傷筋動骨來看待。

要是呂武不帶走齊國的兩個“軍”,信不信齊國能一邊打萊國,另一邊對魯國開戰?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齊國兩個“軍”被帶走,等於編制存在卻不能用。

國內就算還有再多的軍隊,齊國沒有兩個“軍”的編制,用兵只能動用一個“軍”的編制。

呂武說道:“臣歸師途中,聽聞齊大夫晏弱出使萊國,又聞齊姜病故。”

那個“齊姜”是誰?

其實就是齊君呂環的父親,也就是上一任齊國國君呂無野的夫人之一。

這年頭,“姜”其實就是小寶貝的意思。

用“齊姜”這個稱呼,只說明那一位齊國先君的夫人很得寵也很漂亮。

聽說過“孟姜女”嗎?

她的名字其實不叫“孟姜女”,稱呼應該拆開來進行解讀,“孟”指的是家族的長子,“姜”是小寶貝。

所以,總的意思是:某個家族長子的小寶貝。

當然了,“孟姜女”是《左傳》裡面一個故事的角色。

而《左傳》這麼一本書,裡面的故事很是一言難盡。

比如,臥冰求鯉這麼一則故事。

為什麼想用體溫將冰化開?

直接砸呀!

《左傳》裡面的故事需要“意會”,也就是領悟其中的道理,不能用邏輯去進行思考。

這樣才能理解“孟姜女”為什麼能哭倒長城。

故事的核心不是講“孟姜女”能哭倒長城,只是用這麼一則故事來斥責秦國的殘暴。

齊國先君呂無野喜愛的一個小寶貝病死了?

這個關萊國什麼事。

為什麼兩件事情要連起來提?

國君要是沒聽說齊國大夫晏弱出使萊國,會納悶為什麼要特別提到那個“小寶貝”死了的事。

萊國是一個東夷體系的國家,臣服周王室之後得到了“子爵”的爵位。

了不瞭解萊國對於晉國來說不重要,只要聽說過關於萊國出美女的傳聞就行了。(中原另一個出美女的是衛國)

別看國君年紀輕輕,有在周王室地盤生活的經歷,學習時沒少往周王室的圖書館跑,是一個廣聞博見的人。

“齊君求萊姜?”國君想到自己還是單身的事實。

他也是夠能聯想的。

齊君呂環那位父親存世的小寶貝死掉,會讓齊君呂環生出向萊國討要美女的心思?

而這正是呂武接下來要提的事情。

他說道:“魯不敵齊,臣唯有謀萊國之土。”

國君愕然。

魯國當然打不過齊國。

以前打不過。

以後也打不過。

幸虧國君的聯想力不錯,馬上就猜到呂武的用意,一臉讚歎地說:“陰卿謀國,寡人喜也!”

他沒忘記士魴和魏琦,又說道:“彘卿、櫟陽卿,亦是寡人肱骨也!”

好八面玲瓏哦。

就是,呂武差點笑場。

彘就是豬嘛。

所以,士魴要是用“彘”來作為字首,就是豬魴。

也就呂武心思多。

現在字首千奇百怪的人多得是,“彘”算是最為正常的一個,不少是以人的某個部位來取名,甚至有取名叫“臀”……也就是屁股的人。

叫屁股也就算了,還給加上顏色,叫黑臀!

以為叫屁股就是極限了嗎?

並不!

某一國之君的名字是一種不妙描述的人體器官。

每一個時期都有當時對文字的定義。

比如說“翔”這個字吧。

“翔”明明是一個寓意非常不錯的字,硬生生被弄得等同於穢物。(話說,為什麼會這樣?)

所以說,公元前572年的現在,取某些名字可能是好的寓意,到了二十一世紀,文字的理解可能會變得千奇百怪。

國君看向魏琦,問道:“櫟陽卿可會知魯執政?”

魏琦搖頭,說道:“未有此念。”

這個也是呂武感到鬱悶的地方。

魯國的邦交是由魏氏負責。

呂武對魯國有什麼謀劃的地方,無法繞過魏氏去進行。

他不是沒有跟魏琦提過。

魏琦認定魯國輕視魏氏,需要好好地操作一波。

這麼一搞,哪怕齊國對萊國開戰,魯國有什麼也是魯國自己的事情,跟魏氏沒有關係,卻跟陰氏能扯得上關係。

不是在玩什麼繞口令。

直白說就是,不管呂武要搞什麼,能不能成只看天意了。

即便是國君想要干涉?

國君必須先從國家層面進行思量,再以個人的出發點思考,衡量出個仔仔細細,再來決定要不要插一手。

另一個能干涉的是元戎。

甚至可以說,元戎的干涉遠要比國君更有力度。

國君有名份,能無條件服從的武力卻是比較缺。

元戎則不一樣。

元戎一樣有名份,背後還有足夠的武力作為依仗,有這麼一種“雙持”為前提,說話的份量肯定更足。

呂武卻不打算干涉國君和元戎將做出什麼安排。

說到底,呂武那麼佈置是從國家層面為出發點。

發生齊國將魯國摁在地上錘的事情,對晉國會出現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對陰氏則可能得到一批紅利。

畢竟,負責對齊國展開邦交的是陰氏。

齊國要是得到好處,敢不分陰氏一份?

呂武:哼哼!

如果國君真的聰明,以及元戎也能看顧國家利益,他們就應該對魏氏施壓。

呂武才不管國君在思考什麼,說道:“君上,臣辭‘閽衛’一職。”

現在國君已經坐穩寶座了。

呂武重新擔任“閽衛”的這一段時間,其實也就出動兩個“旅”保衛宮城,本人則是有七八個月的時間出征在外。

他保留“閽衛”這個職位能夠跟國君顯得更親密一些,只是跟國君親密有利有弊。

說不定國君就等著“閽衛”的職位空缺,好安排其他人來接任呢。

果然,國君略略遲疑一下下,答應了呂武請辭“閽衛”一職。

他甚至像模像樣地詢問呂武,有沒有人選能接任“閽衛”。

關於這個?

呂武該多傻才真的去推薦繼任人選?

他滿臉疲憊地說道:“君上,臣請回‘陰’城。”

國君再次愕然。

能待在“新田”的話,誰還不樂意待在正治中心啊?

很多貴族也就是在“新田”沒個安身之所,要不真的太想待在“新田”找機會了。

國君想了想,問道:“陰卿何時歸來?”

除非是發生什麼大事,要不呂武根本就不想來“新田”,更想宅在自己的封地。

呂武之前除了下軍將之外還兼任“閽衛”和“司徒”。

只是擔任“下軍將”沒有其它兼職的話,只負責出征事宜為前提,待在哪裡的影響都不大。

輪到需要出征,喊一聲就是了。

身上還兼任“司徒”這個職位?

呂武肯定不能一直待在自己的封地,要不國家的徭役、納賦和公有耕地,就要陷入停擺狀態了。

國君笑呵呵地說:“陰卿明春歸來,可否?”

呂武想了想,點頭答應下來。

用一個冬天來整頓家族內務,時間方面應該是夠的吧?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榮譽與忠誠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