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兩百二十六章詳談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李忠信對於在酒店當中晚餐的和諧,他很是歡喜,父母兩個人心情好,和大家一起吃吃喝喝的,不時地還表揚表揚晴子和三井雅子,李忠信覺得,那是相當不錯的一件事情,至少這次香港之行不會因為父母的原因而掃興。

一夜無話,第二天一早,李忠信起來把封半山再次安排到他父母那邊,便開始等待三井雅子和晴子她們,李忠信領著她們在那邊愉快地玩了一白天,把晴子安排得很是滿意。

回來吃過晚飯以後,李忠信把三井雅子和小村惠香叫到了他的房間,和她們兩個人談起來了這次他香港之行的目的。

“你說九七年香港回歸前後,亞洲會出現大規模的金融危機?這個是為什麼呢?”三井雅子美眸連閃,頗感意外地看向了李忠信。

三井雅子心中清楚,金融危機是金融領域的危機,由於金融資產的流動性非常強,因此,金融的國際性非常強。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可以是任何國家的金融產品、市場和機構等。

金融危機的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幅度的縮減,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的現象,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有時候甚至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金融是以貨幣和資本為核心的系列活動總稱,與它相對應的主要概念有消費和生產,後兩者則主要是圍繞商品和服務展開。

所謂金融危機,就是指與貨幣、資本相關的活動執行出現了某種持續性的矛盾,比如,票據兌現中出現的信用危機、買賣脫節造成的貨幣危機等。

就美國次貸危機而言,其根本原因在於資本市場的貨幣信用透過金融衍生工具被無限放大,在較長的時期內帶來了貨幣信用供給與支付能力間的巨大缺口,最後嚴重偏離了現實產品市場對信用的有限需求。

當這種偏離普遍地存在於金融市場的各個領域時,次貸危機,也就是區域性金融矛盾,向金融危機的演化就不可避免了。

三井雅子之前對於金融方面的事情懂得並不是很多,但是,現在她和李忠信搞起來了忠信三井這樣一個超級大型的銀行,自然對這些東西有所瞭解,她心中倒是沒有想到賺錢的事情,而是想到的是,忠信三井銀行如果面對這樣的一種金融危機會是一種什麼樣子的情形。

“雅子阿姨,這個事情呢!是我根據我靈敏的嗅覺以及一些事情結合以後判斷出來的,具體這個金融危機能不能爆發,會在什麼時候爆發,我也是沒有辦法判斷出來的,只不過呢!我個人認為,香港回歸中國的時候,絕對會是一個契機,甚至說是一個爆發點。

首先呢!我們這樣來分析,亞洲在這個時候,是屬於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的一個階段。

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特別是亞洲區域的國家,他們都希望快速發展產業。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

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現在的這個時間裡,已經是有很多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其次呢!我認為亞太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專案;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

沒有問題的時候是一片歌舞昇平,什麼問題都不存在,但是,一旦出現風吹草動,有了那麼一點點的問題,其中的弊端一下子就會顯現出來。

最後說的是出口替代,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因為這些內在的原因,我個人覺得,金融危機的到來絕對避免不了。”李忠信十分正色地對三井雅子分析了起來。

在這個事情上,李忠信說的這些東西,基本上都是宏觀的內在原因,也是金融危機產生的最基本或者說是最本質的一個原因。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亞洲為什麼會產生金融危機,這些事情是有根據的,而且這個危機不是說來就來的。

內在的原因是這樣,外部原因也有很多,在這個時候,國際金融市場上流動國際資本很多。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透過炒作衝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

就好像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

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所以,無論李忠信重生與否,金融危機還是會來到的。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