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0 白文選的建議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然而當朱北國把這個方案提出給白鄧魏蘇方五人討論的時候,卻沒有得到他們的積極響應,白文選和鄧凱都評價朱北國的“據城佈防,堅守待援”的方案——“甚是老成持重之略”。

然而朱北國心裡明白,人家這是話說的委婉而已,他朱大博士自然聽得出畫外音——你膽子太小。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於是朱北國也沒有再說什麼,關鍵是魏鴻方臨佑他們也對這個方案搖頭,直說朱哥在軍事上確實是外行,朱北國無奈,只好閉嘴,由著大家繼續討論。

最後,大家投票透過了魏鴻和方臨佑聯袂提出的“爭取主動,出城會戰,以堂皇之陣,於曠野中正面擊敗清軍,滅其威風,壯我軍威!”的作戰方略。

好吧,兩人提出的這個策略,甚至還得到第二旅各連連長們的的全體贊同。

當然了,贊同者們最有力的,主要是白文選和鄧凱這兩位,兩人對魏方提出的作戰計劃深表讚賞,尤其是白文選,作為軍事統帥,他透過對澳洲火器的觀察和瞭解,已經深刻理解了魏方二人的想法,也知道,這個方略如果想獲得成功,只有透過澳洲的強大火器才能做到。

當然了,他也認為,魏方兩人特別提出的的“爭取主動”四個字,是此方略的關鍵之處。

為此,白文選很認真地對朱北國解釋說,敵軍一旦在城外站穩腳跟,那麼我們講失去戰略主動,作為一個合格的將領,比如愛星阿之流,必然會想到各種因地制宜的攻城辦法,阿瓦城附近山地林木茂盛,因此一旦需要攻城,包括伐木製作各種攻城器械等。

關鍵是,儘管阿瓦城兩面環水,乍一看易守難攻,但實際上,這也讓攻城方能心無旁騖地集中進攻兵力,何況阿瓦城牆西、東兩面,地勢平坦,地形開闊,如今是旱季,地面乾燥,也非常有利於重型攻城裝備的組裝運輸和移動。

另外,清軍很可能攜帶有紅夷大炮,因此城池並非受不到遠距離的攻擊。

可以試想一下,到了那時候,清軍利用優勢兵力囤聚城外,虎視城郭,監視江面,到時候可進可退,可緩可急矣!而我軍呢?那時只能死守待敵,完全被動應付----

白文選最後總結道:

“……此誠自棄先機,資敵於陣前也!固然有援兵可至,料雖能退敵,然實難重創之……

何況,屆時阿瓦城外強敵猶存,且愛新阿亦有吳三桂數萬大軍為外援,彼若合為一股,則敵勢大,分則互為掎角,此戰事亦難料也!

又,晉王忠義,孤懸於外,彼必奉詔奮力移師出孟艮,然軍民婦孺合計數萬,長途跋涉,必師老兵疲,想亦需吾等出師接應,而彼時大敵尚在眼前,豈不顧忌側後?

時阿瓦城要守,又豈能隨意分兵應援?故為今之策,宜速決愛新阿,清除榻臥之旁患,再速接晉王入城。

假若吳三桂驟至,其勢亦孤矣!彼時,戰、守、走皆在於我,吳三桂即使擁重兵而來,又能奈何我哉?

若如此,則勝算在握也,望朱先生思之……

至於朱先生所慮之兵力不足,實無妨也,某與韃清重甲騎兵抗衡十餘年,即便無犀利火器,亦可用拒馬樁與長矛陣抗之!如今有連發火銃,又何懼之有?

吾意,澳洲火銃軍與某之兩千長矛手混編成陣,輔以拒馬樁等,當可抗騎兵衝力而不為所破陣,時敵之重甲遲滯於陣前,則綿延不絕之火銃齊發,敵必幾無所歸矣!”。

朱北國聽了白文選一席話,如醍醐灌頂,心想白文選果然是久經戰陣見識卓絕之人,這明末亂世,最後能堅持下來的畢竟不是凡品啊……

心中又發感慨,自己畢竟是來自舊世界的一介書生,若論洞察先機謀略軍旅,這些歷史名人果然要甩我幾條街呢,當然也對魏鴻方臨佑哥倆刮目相看,心說這幾位平日裡就很好學,帶兵又帶得勤快,果然是帶兵打仗的料……

而魏宏方臨佑哥倆聽完白文選的一番話後,相互對視了一眼,然後深深地點頭表示贊同。

只是魏鴻方臨佑此時都有點不好意思,因為,這個主動出擊的作戰計劃,其實是還在路上的蘇高飛跟船上的徐志他們一起制訂的,當然他們每個人都參與了意見,其中不少人還是朱哥方案的擁護者,但多數人貌似支援蘇制定的主動出擊方案,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要說起本意,卻並不是像白文選說那樣思緒深遠。

哥幾個的本意,其實就是想在永曆皇帝和明軍面前打出聯邦陸軍的威風給人看!

大夥都認為,這樣做可以讓大明今後死心塌地抱澳洲聯邦的大腿,而我們有了大明這個幫手,其意義和影響不僅僅是在南洋,還遙控著鄭家和所有與大清朝為敵的勢力。

自然,還能增加澳洲與大清打交道的籌碼——這是火塘俱樂部那幫熱血青年討論出的結果。

包括朱北國和中興島紅樓裡的人都很是認同上述觀點,而且紅樓那邊也很高興地發現,這幫熱血青年有時候還是能冒出一些真知灼見的。

當然了,讓人想不到的是,哥幾個的這個主動出擊、帶有人前裝逼成分的作戰計劃,竟然有著這麼多的內涵和謀略,這讓大夥也不得不承認----人家歷史人物就是特麼的不一樣,南明後期兩大臺柱子——晉鞏二藩,那絕對不白給啊!

這時朱北國站起身來,對白文選抱拳一鞠道:

“聽君一席話,乃知將軍此言是真正老成謀國之語,朱某佩服,如此,就依將軍所言,集中兩軍長矛火槍之利,在曠野與韃清決戰一場!”……

十二月十日,白文選部的騎兵探哨在距離阿瓦城五十裡外的一座寺廟的牆上,撕下了一紙招貼,上面寫的是漢緬雙文--居然是清軍的告示:

“至聞永歷隨沐天波避入緬境,想永曆為故明宗枝,群逆破壞明室,義不共天,乃為其挾制簸弄,勢非得已。

今我皇上除李自成、張獻忠,為明覆不世之仇,永曆若知感德,當及時歸命,必荷皇恩,彷古三恪,受福無窮。

若執迷不悟,負隅頑抗,則智者必不為也,今聞永歷竊據緬都,囚害緬王及親貴,塗炭合屬疆土人民,實為緬人之仇寇也。

緬境諸司藩,歷事中朝,亦當明權達變,審順逆之機,助我大軍進剿,亦是為汝王復仇也。

大清定西大將軍令:凡緬境各地酋首部屬及土司等,有能擒縛永曆偽帝下屬官員兵丁軍屬解獻軍前者,本閣部當照擒逆之功,不靳賞賜。

果若擒獲永曆或李、白、鄧諸將官員者,本閣部立奏上聞,必蒙皇上優加封賞,爵位傳之子孫也。此詔,大清滿洲正黃旗都統、定西將軍、領侍衛內大臣、蘇穆祿愛新阿。”……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