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奇怪的名字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裝修買買提給了我一些確認,他認為我說的這些都沒有問題,比較簡單,他不但能做到而且還能更好一些。

他給我建議說面積小,不涉及複雜的衛生間和廚房,大部分的材料用量就比較少,我自己去買的話可能會比較貴,他說他會幫我買到最便宜的材料可以用的材料。

“材料嘛,我要回去算一下,我再畫個簡單的圖。我不會畫你們那種電腦的圖,簡單的畫一下,這個工我現在就能算出來,你這個不複雜,我按十五天算工錢和工期,因為我還有別的活在趕著,所以你這邊從開始幹到結束先按十五天算,這是用請小工的錢請了一個大工,有些東西嘛要現在就買起來,這樣施工的時候就不耽誤事了。”買買提說道。

我心裡算了一下,按他之前的說法十五天就是兩千兩百五十元錢。我問能不能籤合同,買買提說能籤合同,然後又給我說了個故事,說他們維吾爾族從解放後到現在都是靠信譽來進行交易的,就算沒有合同,只要答應的事就不會反悔。

他說的這個故事是這樣的。說是從前有個人幫一隊商隊趕駱駝運貨物橫穿沙漠,最後因為遇到了意外,商隊的人都渴死或失蹤了。而這個人在爬出沙漠獲救後,又返回去把能找到的屍骨都找到帶了出來,還把丟棄在沙漠裡的貨物送到了原來指定的目的地。使這些死去的商人的家人避免了經濟損失,就是因為他承諾要帶他們過沙漠。

“很多年以來,因為文化水平低,這裡的維吾爾族群眾在做交易的時候都不用合同,一諾千金,因此一直到現在都特別講信用。”裝修買買提說。

“有不講信用的人,但是因為我們這裡的人口幾乎沒有流動,誰不講信用大家很快就都知道了,都不和不講信用的人做買賣。我們還講究公平交易,大部分的人不會騙人,不像有些北疆和外地人先給個高高的虛假的價格,等著人一點點的講價錢。我們就是實價,說多少就多少。”買買提接著說道。

“那麻煩買買提大哥回去畫個圖,再列個單子看我要買些什麼東西。越早開工越好。”我因為有米熱爸爸在中間做介紹人,所以我也不擔心買買提在吹牛,最主要的是這也花不了多少錢。

這會兒天已經比較黑了,我和華雯騎著小電驢就回了家。還電驢的時候我問艾爾肯:“你們是不是很講信用?”無奈,艾爾肯國語還是那麼差,他沒明白我的意思,而他的弟弟國語也不好,怎麼都搞不懂信用的意思,我只好作罷,不再問他這個問題。

回到家,我泡了茶繼續琢磨荒原·風的東西,想著想著就想到風和封是相同的發音,感覺不吉利,不聚財。於是決定棄用‘風’這個字,這店還沒開,我只是想這招牌就已經改了好幾次了,最終決定用‘荒原·甜’,兩個店面用同樣的名字。風雅頌反正都差不多,但甜字更世俗也更接近餐飲店名的概念。

我喝著熱茶,思緒卻有些漂移,寫了首現代短詩:

是誰吹起了風

揚起沙塵蒙了你的眼

是誰架起了雲

遮擋了你黑黑的眸

月光下匆匆的我

看著流星也匆匆

它並沒有聽到我許的願

比遠方還遠的

是曾經

風中的哭泣

比忘卻更冷的

是我不能到達

比回憶還甜的

是夏夜裡的夢

總會有那麼一天

滄海桑田

過去的已經只可追憶

終將到達的

是瀰漫著苦澀的荒原

沒有人知道

荒原曾經有愛

第二天一早我本來計劃是去找買買提商量裝修的事,結果買買提主動給我打來了電話。他說草圖他大概畫了一下,所用材料也計算了一下。

我拉著華雯開著車就過去找了買買提,遇到買買提的時候,他正在東門對面一個孤零零的三層樓裡搞裝修。這個三層樓外觀比較陳舊,邊上是高臺民居前的停車場,正好免費停車。

“這個樓是一個漢族巴郎子租下來的,他想搞一個旅遊商品中心,主要賣一些手工藝品和紀念品,是做攤位分割的,我做整體的風格設計。小李,你要不要進去看看?”買買提在一個已經大部分磨的黑乎乎的藍色木門前給我說。

我對同樣是創業的內容比較感興趣,於是就和華雯進去看了一下,這個內部整體的裝修已經完成了大半,可以看出大概的效果,這其實就是把一個類似我們住的民居小樓房改成一個具備文藝氣息的攤販聚集地。

能明顯看出主要是為了接待旅遊團搞的,因為面積有限,三層樓的民居攤鋪的位置比較狹小,沒有設定統一的櫃檯,全部是用的可移動的木質馬車型櫃檯,就像一些商場中庭的小車攤點一樣。

留的走路的空間相對就兩三個人並肩走,這樣的民居內房間大多沒有窗戶,整體顯得很陰暗,現在裝修還沒有完成,燈光效果是怎麼樣的看不出來。

“我用了很多的燈光,頂上、牆上、購物車裡,現在沒開燈看不出效果。搞完後這些房間都會比較亮,而且是有層次的亮。這種購物車都是我手工做的,用的是實木,仿馬車形狀,是這裡面最費勁的。其它的裝修工程量和難度不大,前面在內部開了幾個窗戶和門、擴大門、費了點事。這個牆面原來就是白水泥面,現在全部用不同顏色小瓷磚拼接,地面鋪仿大理石地板。”買買提邊走邊給我們介紹。

“買買提哥,這個裝修你一個人做下來的?這個老闆是打算全部攤位都自己做嗎?”我看每層都有整體空置的房間,就好奇的想知道這個老闆打算怎麼做。

“我鋪牆磚和地磚的時候找了兩個小工幫忙,別的都是我自己做的,幹了一個多月了。聽說整體裝修好以後,他自己用第一層,這一層面積最大,遊客很少上樓的,他打算一間房子賣玉、一間賣民族服飾、一間賣手工藝品,然後這個中間位置是各種特產。上面另外兩層都招商,按櫃檯或房間租出去。他打算就是自己的一樓即使不賺錢也能靠二樓和三樓的租金來保證整體賺錢。”買買提倒是比較瞭解。

“這個人是你朋友嗎?你好像瞭解的比較清楚。”我覺得一個商業計劃被外人瞭解的太透徹並不是一個好事。

“他嘛,找我設計和裝修的時候就說過打算,開始說裝修費不給我錢,給我幾個櫃檯,讓我賣東西。我拒絕了,我還是幹我的裝修,賣東西不是我想做的事情。他就讓我也給宣傳一下,有感興趣的人就留他的電話,他想儘快把櫃檯和房間租出去。”買買提說道。

我沒說啥,我第一感覺是這個事不靠譜。分散的各自經營的商業體已經落後了,因為不管怎麼樣都會有競爭,有競爭就會導致商品和服務同質化,一旦大家售賣的商品和服務都類似了以後,就失去了對顧客的吸引力。

這個在內地有不少例子,除了義烏和一些中心城市的小商品市場,因為有人氣和電商支撐,其它小產權商鋪組成的大的市場發展都不怎麼樣。

這和利益衝突有關,也和大家心不在一起有關。蓋房子的只想趕緊賣掉或租掉手裡的商鋪,擺攤位的都希望客人來自己的攤位,最終都忽略了最關鍵的整體性。比如專業的文具、體育用品、布料、輔料市場等等都有固定的客戶,因此能生存,小商品城和服裝城等實體則越來越艱難。

我暗自覺得這個三層樓可能會是個失敗的創業,不過我是來看買買提的設計和裝修水平的,這個小樓的成功與否和我沒關係。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所以我特別留意了買買提是怎麼幹活和設計的,我問了一些花紋和色彩搭配的問題,買買提很爽快的回答著我。

最後他說:“我嘛,最早是藝術團的團長。我有一個每天都到處演出的歌舞團,就在人們廣場那邊,原來還有個兩個教室那麼大的小演出廳。那個時候每天至少一場演出,每場都能賺一兩千塊錢。外地遊客很多人對新疆歌舞感興趣,除了晚上,我們白天也給少數客人表演,客人給個一千多,有兩千多的我們就專門給他演一場,那些單獨的客人時間少,晚上看不了演出,就隨時看我們的專門表演,這樣我們就賺的比較多。”

買買提陷入了回憶,而我則大概算了下他們那時的總收入。十幾年前一天就能賺幾千塊確實不錯,他說那個時候一下能養活二十個人左右,有唱歌的、跳舞的和搞樂器的,大家都是朋友。

“那麼你怎麼又說從小就是搞裝修的呢?這個歌舞團這麼賺錢為啥不幹了。”我問,我記得昨天他說他從小就搞裝修。

“我爸爸以前就是做裝修的,也給人蓋房子,我從小就幫我爸爸幹活。所以裝修的東西我比我爸爸懂的多,他學不了新的東西。當時我爸爸讓我有個公家飯吃,我才進了歌舞團,那個歌舞團體制上是公家的,你懂的,公家的東西有時候就搞不好,那麼賺錢後來說散就散了。”買買提有點憂傷說著,看來曾經有過很大的不愉快。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