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鐵肋鋼甲飛剪船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三天晚上天黑時,船隊終於抵達了馬鞍山碼頭,將近一週的海上航行,讓所有人都疲憊不堪,這裡是海船的終點,石柱和酉陽諸軍要在這裡換內河航船。

在李憬的勸說下,石柱和酉陽諸軍下船休息一晚,明早乘坐江船溯江而上,同時從南京運來的大批軍需物資也需要一個晚上來裝船。軍無輜重則亡的道理,他們還是知道的,再急也不可以不準備完善。

當初,他們在這裡修建的營地是在李憬的指導下修建的,有著完善的排水系統和水井、甚至廁所。簡易的木板房子雖然大半年沒有人居住,簡單打掃一下還是可以立即入住的。

安頓好了眾人,李憬沒有睡覺,而是乘坐四輪馬車來到造船廠視察。造船廠就在江邊,沿江一排的幹船塢,經過大半年的修建,花崗岩加波蘭特水泥,已經基本修建完畢。為了運輸石材,修了一條從三十公裡外的採石場到江邊的馬拉軌道。在軌道上跑李憬設計的礦車列車。極大的加快了修建速度。

這條軌道花費了三十萬兩的白銀。但是物有所值,修完船塢,還可以繼續向江邊運輸石材,目前長江沿線很多地方都發來訂單。花崗岩足夠堅硬開採困難,運輸困難,如果可以運送到碼頭就不愁賣不出去。李憬估算,用不了幾年,火藥爆破,馬拉軌道車就能把石材變成大生意。

陳重此時已經是造船廠的總工程師,早早的親自帶著一眾人員迎接。李憬沒時間廢話,直接到馬鞍山船廠保密程度最高的零號船塢。

船塢不大,只有一百米多點。一條線條優美的平甲板飛剪船正在刷漆。目前整條船已經建造完成,刷完了防鏽漆和乳白色的外漆,將進行舾裝。舾裝是船舶製造工藝裡的一種,分為分段舾裝、船塢(船臺)舾裝和碼頭舾裝。(把管子、閥門和其他大型裝置及裝潢材料裝上船。該過程涉及的專業最多,是船舶中最亂也是最容易發生事故的過程)。這條船主要是安裝帆索和相關裝置。安裝火炮和內部艙室裝修等。舾裝完畢。即可下水試航。如果沒有問題就可以交付使用。看目前的進度交付使用要年底了。

此時,陳重和數十位技術最好的大匠擁簇在李憬周圍,看著在強烈的電石燈、瓦斯燈的照耀下那條花費了無數心血的新型飛剪船。

“大帥,這條船是我們獨立設計製造的第一條全金屬結構的飛剪船,主船體長84米,寬12米,吃水4米,排水量1300噸。長寬比達7。遠高於荷蘭人的4-5。設計最大航速17節,正常航速十節。單層火炮甲板,裝備32倍徑24磅鑄鋼加農炮36門。最大射程1000米。”

李憬看著船舷滿是鉚釘一塊塊的船板就像一塊塊的補丁。心裡感嘆真他娘的不習慣啊,焊接這塊要求科技樹太高,還是先把鉚接吃透再說吧,現在都是熱鉚接,冷鉚接都技術不成熟。

“龍骨怎麼樣,強度夠嗎,”這是李憬最關注的問題。帆船的龍骨是木質的,所以設計師要時刻小心的計算,桅杆的推動力,以免帆的效率太高,桅杆傳導到龍骨的力太大,撬開龍骨漏水。如果換成鋼鑄件就沒有這個擔憂了,可以盡情的設計更高的桅杆,更大的帆面積。從而極大的提高了行駛速度和船舶的靈活性、機動能力。

“大帥您放心,龍骨使用鉚接的鑄鋼件,徹底解決了龍骨強度不足變形的問題,使用壽命不低於五十年,只要維護好,防止鏽蝕。船肋骨使用抗變形,韌性好的鋼材單根鑄造,然後鉚接在龍骨上。三根桅杆也是鉚接的空心鋼管。外面的船板使用熱軋的鋼板,冷軋的鋼板、熟鐵、滲碳硬化鋼板四層結構鉚接。厚度按照不同部位來設定。水線上下一米厚度一寸(31毫米),側面和甲板厚三分之二寸。”

“用艦炮測試過了嗎”李憬問道。

“回大帥,測試了一千多炮,五十米距離可以擋住36磅的實心鐵球和鉛球彈,三十米以上會造成形變內凹,三十米內會擊穿船舷。我們的機動性遠勝於他們,所以近戰機會不大。但是水線部位,就是頂著打也無法擊穿。霰彈就不用說了,完全免疫。我們的鋼製桅杆,也不怕鏈彈和槓彈,就是帆和索具不行,還是會劃破。”

李憬滿意的點點頭,這個厚度的四層鋼板,強度和韌性都極好,而且重量也控制的很好,價效比也很高。目前英國、西班牙、荷蘭的36磅炮在五十米距離上也無法擊穿。而目前除了一級戰列艦36磅炮確實到頭了。

李憬上船走了一圈,滿意的的下了船。問陳重:“最快什麼時間可以交付北洋水師。產量大概什麼情況。”

“大帥,目前已經開始舾裝,艦炮都已經測試好放在倉庫,相關的裝置也在加緊生產。估計最快也要年底。同時,南澳島海事學堂第一期戰艦班的學員也要到九月才能畢業。正好能趕上海試。目前船塢就這一條能用的,一年能下水一條。主要是陸地上的零件生產跟不上。其他只能造商船,或者仿製烈焰鳳凰號這種墊底的荷蘭戰艦。您看,這一塊怎麼規劃,是先緊急生產一些老式木船,還是慢慢的造這種全金屬的戰艦。”陳重之前沒有機會當面和李憬彙報,他知道現在荷蘭人已經到了家門口,大帥是很著急的。

李憬仔細想了想,海軍是高技術兵種,不能讓船等人,應該先把人員訓練出來。說道:“仿製烈焰鳳凰號,回頭我把圖紙給你。目前除了這座船塢還有多少快完工的船塢。工人有多少”

陳重低頭計算了一下,說道:“有六座船塢下月可以使用。工人只夠三座船塢的,而且木作、鐵作、帆索作產量也跟不上。我們需要的都是技術工人,一般的人幹不了,沒有半年和老師傅學習根本不能上手。”

李憬頭疼的揉著太陽穴,技術工人這個無解的難題,不是誰都可以造船的。李憬忽然想到一個主意,也許這樣就可以迅速的補足工人的不足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