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蓋精微聽察,理析豪分。規矩可則,阿保不傾。”【藝文類聚】

黃琬這時在心裡想道:‘到時候董承與蓋順一個深受忌憚,一個才不堪用,剩下夠資格能領兵出征的,唯有皇甫嵩。’

在打白波這件事上,無論派誰去,黃琬他們都得不到半分利益,所以此時的重心應該放在民屯與軍屯長官私下爭奪屯戶的問題上。

鍾繇點了點頭,兩人在無聲之間,用眼神達成了默契。他巧妙的轉移話題,對仍坐在一旁,茫然無知的王凌問道:“我記得負責京兆軍屯事務的是典農校尉王承?”

負責軍屯的將校多半是由涼州將校裡裁汰的武官,或是主持關中軍屯事宜的典農中郎將段煨的舊部。

這個王承本來是胡軫的手下,後來改換了董承的門庭。在董承查辦侵佔上林的三輔士族的時候,王承由於拷掠殘酷,辦事得力,逐漸為董承賞識,提拔為典農校尉,專司京兆及長安等地的軍屯事務。

王凌這會兒還在思索為何要讓董承去幹這個事,就只聽鍾繇的發問,他回了神,趕緊應了一聲:“唯,京兆的軍屯一直是由王承負責,不過此人對典農中郎將都不甚尊敬,於我便更無交集。”

長安令與黃門侍郎同樣都是秩六百石的官員,只不過一來黃門侍郎隨侍陛前,比其他同等官職無形之中要貴重許多;二來則是鍾繇成名已久,是王凌的長輩,是故在應答之時,王凌選擇了極為謙虛敬重的姿態。

鍾繇微微皺起眉頭,說:“聽說王承此人積財吝賞、貪功諉過,沒想到他仗著背後有董承為其聲張,連長官都不放在眼裡了。”

王凌異常機警,他從鍾繇的話裡聽出對方無意間透露,有問責王承的打算,再聯絡一開始黃琬的態度。兩相對照,很容易就能得出二者想藉此整治一番軍屯,將那些被王承強行納入軍屯的普通民屯戶口,重新交還給當地的農曹掾。

他所求的就是這個機會,畢竟民屯辦得好不好,也與他的政績掛上鉤,但不出則已,一出就得克竟全功。

所以這時王凌保持冷靜,沉著說道:“王承此人為求一時之績,放縱下屬苛待屯戶,此次鮑出之母遭掠,而該管之人卻無施援手,可見此人不善治事。”

黃琬點點頭,說:“在董承上疏之後,陛下定然會找你問詢情況,你在回覆的奏疏中,要將鮑出家中景況,細細的說明白,絕不能有絲毫紕漏,影響聖斷。”

王凌醒悟明白,當即答諾,在黃琬面授機宜後,王凌對此事心裡有了把握,道謝之後,知曉黃琬與鍾繇還有事要談,於是只坐了會,便告辭離去了。

鍾繇看著王凌離去的背影,突然說道:“此子之才已遠勝同儕,再過兩三年,恐怕就可屬大事,執一方之政了。”

黃琬聞言嘆道:“那得看他有沒有這個命,王公一走,他在朝中可謂是孑然一人,我等雖能在旁照拂一二,但終非長久之計。王氏門楣今後是盛是衰,全靠他自己了。”

鍾繇想起王凌應對時不卑不亢,言行舉止頗有一些王允的耿直,眼神裡卻又時不時的透露出精練。他感慨道,語氣裡夾雜著遺憾:“這就是王氏的才俊,也不枉王公臨走時,對他抱以厚望。”

黃琬看了鍾繇一眼,如何不知對方是觸景生情,鍾繇今年已過四十,連續有過幾個兒子,至今都沒能活到成年。如果有僥倖活下來的,現在應該也有王凌這麼大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且不說他了。”黃琬強笑道:“就說元常你吧,聽聞這幾日宮裡傳來風聲,陛下有意拜你為雍州刺史、守土安民。等到詔旨下達,你可得邀我去府上一敘。”

鍾繇的心思被對方牽動,不禁想到,雍州新闢,羌漢雜居,那些部族的酋長渠帥個個都是桀驁不馴的主,自己要想在哪裡幹出一番成績來,難度可不是一般的大。也真不知道皇帝這是故意調走他,還是有意觀察他的能耐。

心裡雖然是這樣想著,但這話可不便說出口,若是說了些揚長志氣的話,倒像是晚輩在長輩面前打包票,這對要強的鍾繇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可若是不接話又不行,像是自己怕了這件任命似得。

黃琬就坐在那裡溫和的笑著,看著鍾繇正思索著該如何回覆,反倒將先前羨慕王凌年少才俊,心憂喪子的情緒給驅散了。

“馬騰、韓遂這幫人自打五月的時候就呈交降表,說要來長安覲見,現在都七月了,卻還沒個動靜。”鍾繇想了個折中的說法,道:“我看他們毫無誠意,並不是真心請降,我這雍州刺史,恐怕只是外人閒談,當不得真。”

黃琬輕輕籲了一口氣,若無其事的說道:“太尉對此事卻很是上心。”

“都是一家人,又能分董承之勢,如何不上心?”鍾繇冷笑道:“董承這次急著請命東征,多半也是因此緣由不過,這些事眼下與我等沒有干係,讓太尉與董承鬥去。”

黃琬對鍾繇選擇作壁上觀的立場不置可否:“陛下提拔董氏外戚,我一直對此事頗有微詞,饒是與彼等有地域之別,政見之分,但終究同為士人。以後若有相幫之處,當不吝援手才是。”

鍾繇心裡不以為然,想當初馬日聯合楊氏、趙家兄弟等人,與皇帝一同設計罷黜王允、清算關東士人的時候,可曾想過彼此都是同為士人?如今自己這些關東出身的士人在朝堂上被其壓制,苦無出頭之日,還不是拜他們所賜?

礙於情面,鍾繇還是表面上附和道:“這是自然,不說別的,就說若是那閒談屬實,我一旦授任雍州,就少不得與當地望族交往。所以即便彼此有過齟齬,在大是大非面前,還是共御外敵,不能計較私利。”

黃琬極為認同鍾繇的話,他說:“接下來要做的,不僅是太尉,就連楊氏、司徒那邊,都是利益攸關。如若沒有這麼一條彼此心知的成規,我們又怎麼聚在一起來促成此事?”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