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不為人知的過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老者話至此處,陳遙馬上便明白了他的意思——

歷代文人皆有傲骨,這傲骨並非貶義,而是如同他們的文化修養文化底蘊一般,是深深烙印在靈魂深處的基因。如諸多儒生在殿前觸柱而死,如後世文天祥崖山投海,如方孝孺被腰斬後猶大罵朱棣不止,這傲骨,便是他們之氣節,也是真正讀書人所仰仗的精神。

呂公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他想要以身殉國,仗義死節。

陳遙曾在書上看到過一篇文章,說的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歇爾曾對人性本質及心理思想提出過一則需求層次理論,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實現需要。

前四種需要關乎利益,無論直接亦或間接,都是是對利害關係的把控,也是常人畢生之追求;而自我實現需要,則是自個人利害到種群利害觀念的跨越,是“我”超脫於肉體存在的體現,是一種簡單而又崇高的精神追求。

馬歇爾的需求層次也並非都是循序漸進,一個人對世界的認識,對家國的歸屬感,對自我存在的意義決定了最終需要萌生的早和晚。對於還未達到自我實現需要層次的人而言,死社稷、死節氣這種行為真的很傻,但對於高層次的思想、對於整個種群的利益而言,它卻又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而此間的對與錯,也不再是簡單的利害取捨,也並非純粹的智慧層次。利害取捨永遠是基於個人出發,單獨的智慧層次也不能讓人心甘情願的付出,唯有對一個國家、對一個種群的歸屬,對一種道義的追求和認同,才能誕生出這種震驚世人的壯舉。

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縱觀歷史,這樣的事每每可見。有名字的人,死在屠刀之下,死在金鑾殿上,死在這千萬人的眼前,真到該死之時不能退,如此才能警醒世人,這儒家之道是真的,為不平之事而死,才算為往聖繼絕學。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老者簡單一席話,聽得陳遙熱血沸騰,愛國愛國,有時愛的並非乃某方政權,愛的,是這蒼天之下的民眾,是這一方土地,是這傳承了千百年的文化;而墮落是人的本性,在世之人人人都需要時時刻刻被警醒被鞭策,這便是衛道之人的職責所在,也是普世價值所在。

堂上老者,乃真聖人也。

陳遙明白這道理,因為明白,所以無言以對。

老者從陳遙眼神之中已然得知陳遙聽明白了自己這番道理,當即頷首讚許,“小友果然非常人也。如此,倒換老夫有個不情之請了。”

陳遙本是來尋求幫助的,不想幾句話之間,老者便表明了自己願以身殉國以死衛道的決心,不僅如此,當下還反過來有事相求?

這讓陳遙感覺有些侷促,也讓他感到有些壓力,但饒是如此,既然老先生已經開口,陳遙也不好拒絕,更何況,他現在也不願拒絕。

“先生但說無妨,只要學生力所能及,絕不辜負先生所託。”

“如小友所見,老夫一生苦讀聖賢書,到頭來卻對這世道這人心依舊難以參悟,雖被冠以聖人之名,卻著實慚愧。”

“先生謙虛了,聖人之名,名至實歸。”

“世人愚鈍但也可愛,他們相信聖人之說,而這聖人名號也當是一道光,劈開混沌,於黑暗中為世人透出一線生機;但世人也應放下這聖人名號。若人人都願做該做之事,都做好該做之事,那這世間也無需甚聖人名號。聖人者,當在心而不在天,更不在這世俗之間——到底聖人不死,大盜難止。”

說起聖人之名,呂公似乎顯得很是惆悵,不過很快他又擺擺手,將話題拉回正題。

“陳小友,老夫知你非等閒之輩,如此,老夫所求之事,便是老夫那幾位不成器的學生。”

“什麼?難道是……”

聽老者突然說起魚家諸位大少,陳遙愣了愣,但他很快反應過來,老者言下之意莫不是……

“正是。”老者點頭,證實了陳遙的猜測。

“老夫也知其天性頑劣,但畢竟拜入老夫門下,老夫一生並無其他門生,此番也是為還那魚家家主當年恩情。如今濮州告急,老夫有當做之事,但他們不同,所以煩請小友,能否借小友之力,儘可能護其周全?就算不能,日後若有何事,老夫也希望小友能不與其計較,可否?小友若能答應老夫這不情之請,老夫感激不盡。”

這就尷尬了。

陳遙自己拖著五六個拖油瓶,如今兵臨城下也不知該如何是好,現在好了,堂上老者忙著以身殉國不幫忙也就算了,還又給他塞了六七個,這都能組一支足球隊了,而且還是被人往死裡踢那種。這要怎麼答應,這不是一股腦地往絕路上撞嘛!

聽明白老者的意思,陳遙登時從超脫的精神層面一秒墜回人間,也不是說他不願對那群孩子伸出援手,但若是只憑自己一人之力,的確難以做到面面俱到,他不敢答應呂公,更多還是怕辜負了呂公這份囑託。

“小友不必多慮,其餘事宜老夫已是安排妥當,小友只需在城破之日帶他們離開此地便可。”大概是看出陳遙心中所慮,老者微微一笑,寬慰道。

“如、如此,學生便恭敬不如從命了。”聞聽老者已有安排,陳遙無法,只得叉手作揖,接下了這燙手山芋。

“多謝小友成全。”老者此間全然沒有在世聖人的架子,見陳遙應允,當即哈哈一笑,揮手示意陳遙上前,“來,區區薄禮,聊表老夫心意。”

說著,便自懷中掏出一檀木小盒放於憑幾之上,示意陳遙上前收取。

陳遙不知老先生這是要做什麼,大概是見自己應允所以老先生有什麼東西相送。見其招呼自己,陳遙便恭敬上前,低頭細看,卻不知是何物。

老者將檀木匣子開啟,其內赫然躺有一杆毛錐。

毛錐自然也就是毛筆,只不過與現代毛筆稍稍有些不同。呂公這支毛錐質地算不上個精良,入眼甚是普通。但寶物自晦,這毛錐粗看之下雖無何驚豔之處,但陳遙卻能感受得到其上所散發出來的威懾之力——毫無疑問,這是件寶物。

“先生這是……”

陳遙不解,脫口問道。

“此為天樞毫,杆身乃崑崙山九陰玄木所制,筆毫則為大禹三寸長髯所成,乃當年大禹治水劃定天下河流所用,為上古神器。此物自始皇一統天下時起,便在歷代以儒證道入聖者手中代代相傳,屬我儒家四禮器之一;如今天下將亂,儒道難存,老夫便將此物傳贈與你,也算不辜負了先賢們的囑託。”

“先生這萬萬使不得!”

陳遙一聽頭都大了,他本來以為這匣子裡就是杆文人吟詩作賦時用的尋常毛筆,再不濟無非就是當今聖人所用,價值翻幾翻的東西,老先生將此貼身物品送於自己,大概可能也許是想讓自己用此換些黃白之物,也好做逃命路上使喚,不想這一出手便是上古神器,而且還是世代儒聖相傳的聖物,這他娘的怎麼換錢?

不僅不能換錢,而且從意義上講,這還是把自己往火坑裡推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要知道陳遙可不是什麼大儒,還儒聖,連個嚴格意義上的讀書人都不算,陳遙就是一乞丐啊!

啊不,就算是任過行軍司馬,不過當下認真說起來,也就是個無業遊民而已,如此,怎能受老者如此大禮?這萬萬使不得。

見陳遙神情一駭,老者哈哈大笑,擺手說道,“哎,小友莫要推辭,老夫觀你面相,不日當會入道,若有這天樞毫在手,豈不如虎添翼?”

不日入道?這什麼意思?

陳遙聞言大為不解,他突然想起許多事——當初隨魚寒酥等人入堂聽課,陳遙其實也懷有問道求解之心,只是當時老先生並未挽留自己,如今既然又說起這些事,陳遙覺得當下便是開口詢問的最佳良機,當仔細詢問才是。

念及此,陳遙當即叉手見禮,也不客氣,收了憑几上那檀木匣子,又再度作揖,開口問道。

“先生在上,受學生一拜。學生此間心存諸多疑慮,還望先生一一開解點惑。”

俗話都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上一次見面,呂公便讓自己入堂聽講,這一次又出手贈送神器,光憑這兩點,陳遙稱其一聲先生、謙稱自己一聲學生倒也不足為過。而當下話題更是已至關鍵處,若想虛心請教,禮節自是不在話下。

老者對陳遙的態度很是滿意,手捻鬍鬚點頭示意,“不知小友有何疑慮,不妨一一道來。”

陳遙想問什麼?

陳遙想問的太多了。

稍作思忖,他便先問起了自己之前某個比較在意問題。

“敢問先生,學生曾聽世人說起過先生揮毫據敵一事,不知先生……是如何做到的?”

陳遙問的,便是先前從魚家僕從嘴裡聽到的那句“揮毫伏屍三百裡”。他對此事極為好奇,都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但很顯然,這個世界裡的讀書人若論拳頭那絕非一般人可比,甚至連許多武將都不遑多讓,這就很有意思了;

另外退一步講,若面前老者真如傳聞中所言,揮手便能斬敵無算,那濮州城外一群烏合之眾在其眼中又算得了什麼?如此,又何需以身殉國,仗義死節?

“小友說的,可是那裘莆起事、餘姚城外制敵一事?”

老者聞言愣了愣,旋即微微一笑,似是想起了諸多往事,心中感慨萬千,口氣也漸漸變得平和有度。

外界關於他那番傳聞雖是事實,不過多少有些誇大其詞——當年他的確於餘姚城外一人戰一軍,也的確一戰成名。但非要說起來,當時之事也非如今世人所傳揚那般。

“沒有伏屍三百裡?那是……?”

“當年老夫剛證道入聖不久,心性不堅;那裘莆原是浙江剡縣人,出身於貧苦農家,早年除卻販賣私鹽,偶爾還行那打家劫舍之事。當然,他為人如何老夫並不在意,大中十三年,此人率數百民眾於象山起事,而那時老夫正好在浙江一帶訪友,故有所耳聞。”

聽陳遙問起此事,老者稍作停頓,便講起了當年那段往事。而聽他此番講述,在陳遙看來,事情的經過其實並不複雜,或者說,是裘莆這人的運氣實在不怎麼樣。

世人說起唐末農民起義,最先想到的無非就是黃巢,一首《不第後賦菊》更是流傳千古;但很多人其實不知道,真正拉開大唐王朝覆滅輓歌之人,其實是這裘莆。

他在一定意義上給後來的王仙芝以及黃巢開了個不錯的先河,並且還樹立了好榜樣。

但相對於黃巢轟轟烈烈殺入長安建立大齊政權,無論是王仙芝還是裘莆,其事蹟其實很少為人所知,畢竟自古成王敗寇,黃巢之所以最後失敗卻依舊名氣響亮,最重要的一點,便是黃巢起義的時間比裘王二人要持久得多。

時間越持久,鬧得動靜便越大;鬧得動靜越大,影響則越深遠。有了深遠的影響,自然而然便會被世人所熟知。

而這裘莆與王仙芝一樣,都屬於創業未到而早早歸西的命,其人其事短暫如天際流星,不具有波瀾壯闊的故事性,不為人知也屬常理。只是陳遙沒想到,裘莆起義造反這驚鴻一筆,居然是葬送在了面前呂公手裡。

聽老先生講敘,當年裘莆聽從了軍師劉暀之言,自剡縣西北剡溪邊借用了韓信半渡而擊之計,斬殺了浙東觀察使鄭祗德手下三員大將,致使唐軍全軍覆沒。經此一役,裘莆聲威大震,各處亡命之徒、販夫走卒、土匪強盜紛紛加入,不久這支義軍便擴充至三萬餘人。

人多力量便大,裘浦也不含糊,隨即分兵軍攻下衢、婺、臺、明各州,他自己更是率兵攻取上虞、餘姚、慈溪、奉化和寧海,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

世人皆言舞臺多大心就有多大,裘浦的舞臺很大,但心卻不然。在攻下寧海之後,裘浦手中剛不過幾萬兵馬,連腳跟都未站穩,便自稱天下都知兵馬使,不僅自己鑄造了玉璽,還改元“羅平”,雖未正式稱帝,卻儼然已將自己立為了這一方天地的九五之尊。

說起來造反這種事目標一般而言都是奪皇帝天下,在此之前一切都是鏡花水月,可惜這裘浦起事時的目標……僅僅只是“華服珍饈,金銀珠寶,前呼後擁”而已。

人一旦不思進取,滅亡之勢便會如洪水猛獸一般洶湧而至,而為裘浦帶來這滔天巨浪者,便是王式。

王式本任安南都護,為平定裘浦暴動,朝廷特意將他從安南調回,委以浙東觀察使重任。

這人在歷史上是個人才,只用了很短的時間便了瓦解裘浦的羅平軍,繼而收復浙東各州;之後更是將裘浦及其骨幹人員圍困於剡縣,最後用計將裘浦擒住,後解送長安梟首。

至此,轟轟烈烈的羅平起事歷時半年便被平息。

而這一切又和呂公有什麼關係呢?事情正是發生在裘浦率軍攻克餘姚之時。

餘姚自古便被稱為“文獻名邦”,自古可謂人才輩出——漢代的嚴子陵,明代的謝遷、陳贄、王守仁,明末清初的朱舜水、黃宗羲等都出自餘姚。而在唐代,餘姚還曾出過虞世南這樣官拜秘書監、賜禮部尚書的大才。

也正因如此,較之柔情悱惻的江南水鄉,餘姚一直以來也很受文人青睞,而呂公當年便是專程趕赴餘姚拜會舊友,只是不料恰好趕上裘浦起事。

呂公當年可謂天之驕子,憑藉一身才氣登頂證道;可即便已成入世仙人境界,當他火急火燎趕到餘姚之時,裘浦大軍已是碾過餘姚向別處進發。當初的文獻名邦經過戰火的洗禮,只剩下殘垣斷壁,哀鴻四野;而呂公至交一家也因幫助守城將士而在破城之時遭裘浦大軍無情屠戮。全家四十餘口,一人不留。

呂公當時跪倒在故友已成廢墟的庭院前,足足待了三天三夜,那三天三夜沒人知道他在想什麼。而在七日之後,為躲避王式的討賊大軍,裘浦率萬餘殘部慌不擇路按原路撤退,在抵達已近廢墟的餘姚時,裘浦便遇到了他那短暫一生中最大一次潰敗。

遠遠便能遙見餘姚城頭,經過上一次激戰,餘姚當下已無唐軍把守,城牆破損坍塌不在話下,城中過了這麼多日仍能見滾滾濃煙沖天而起——

但這些都不重要,裘浦當時看見的,是一老者巍然立於城頭,如天神下凡一般。

此人正是呂公,他當時左手覆一柄文曲劍,右手持天樞毫,神情淡然,古井無波,風捲起城中濃煙,捲起他那三寸長髯,也捲起他手中那柄烏黑亮澤的天樞毫毫端,衣袂飄揚,宛若仙人。

呂公知道裘浦會再次奔襲餘姚,而他等的,便是裘浦。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