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六八章 華夏晶片產業現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大賀典雄氣不氣的,方辰並不關心,又或者說在他看來,大賀典雄氣的吐血身亡才是最好的。

而且,他現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此時此刻,他站在一座工廠的面前,工廠大門上赫然掛著梁溪市華晶廠的招牌,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作為華夏“908”工程的實際執行者,也是華夏第一個批量生產三微米製程晶片的企業,更是此時此刻華夏實力最為雄厚的晶片廠。

華晶廠具備年產一億塊晶片的能力,實際生產晶片五千多萬塊,分立器件數量更是高達一億三千萬只。

自從1986年,華晶廠開始從東倭引進5微米雙極型模擬電路工藝,以及三英寸生產線和雙列直插式塑膠封裝線後,就超越了華夏半導體行業著名的南北二霸,燕京878廠和申城無線電十九廠,簡稱上無十九廠。

但可惜的是,雖然上面制定的“908”工程,堪稱華夏有史以來對半導體行業最大的一筆投入。

國家集中投資20多億元,目標是在華晶廠建成一條月產1.2萬片、6英寸、0.8-1.2微米的晶片生產線。

但由於審批時間過長,工程從開始立項到真正投產歷時7年之久,而晶片行業不到兩年換一代產品。

所以到1997年建成投產時,華晶的技術水平已大大落後於國際主流技術達四至五代,月產僅800片左右,投產當年即虧損2.4億元。

然而華晶廠的衰敗,並不是在1997年才得以顯現,像朱院長這樣的存在,早在去年,就已經在方辰的撩撥之下,預設了這一事實。

可無奈的是,開弓沒有回頭箭,投資也已經投資了,耽誤也已經耽誤了,即便是強行要求華晶廠下馬,這些損失也無法挽回。

所以在今年制定九五計劃的時候,朱院長就力排眾議,直接明言,華晶廠的“908”工程已經可以宣告失敗。

而且會議上,長者在參觀完三星公司的晶片生產線,用了“觸目驚心”這樣的形容詞,並表示,必須加快發展我國積體電路產業,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半導體產業搞上去!

閣揆也隨之表示,半導體產業是關係到國家命脈的戰略性產業,必須堅決貫徹長者指示,要不惜代價把半導體產業搞上去!

為了保證華夏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朱院長和眾多半導體專家們,已經重新制定了“909”工程,目標是建成一個0.5微米為起點的晶片生產線。

慶幸的是,“909”工程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極大的縮短了華夏跟國際一流半導體企業的差距,光榮的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要不然的話,華夏的晶片從業者們,想要追趕世界一流技術肯定會更加艱難。

不過,朱院長那邊搞的“909”工程是國家隊,是華夏國家意志的體現,顯然跟方辰沒有什麼關係,他真正的目標還是華晶廠,要不然的話,他也不會來這裡。

嗯,沒錯,方辰的晶片計劃正式開始啟動了。

九月份,張靜茹在德州儀器的合同到期,他就可以退休了,而放到新加坡德州儀器晶片工廠的那批,安插到各崗位的技術人員,也可以陸陸續續回國。

在這之前,他怎麼著也要把這個地基給打好,給他們找個能安身,施展才華的家吧?

而就如他之前所說的那樣,整個華夏都沒有華晶廠更合適的目標,連承接“909”工程的華虹公司都不如華晶廠合適。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畢竟要知道,華晶廠現在才是華夏實際上的最大晶片企業,擁有著最多的生產線,最多的技術工人,最多的管理人員和工程師,最豐富的經驗。

只是因為投產和引進技術,談判等問題,導致現有技術還沒有落地,正式生產就已經落後了而已,但底子還是十分雄厚的。

可華虹公司呢?

現在還在紙面上,明年才會正式撥款開始建設,幾乎可以說是從無到有,這顯然對方辰來說是不合適的。

再者,人家華虹公司後來幹得好好的,他插這麼一腳又算什麼?

搶功嗎?

算了吧,方辰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解決華夏缺芯少魂的問題,為華夏在半導體行業的獨立自主貢獻一份力量,而不是這些所謂的虛名。

說個不好聽的,就以他在華夏的名望,還真看不上這點虛名。

想到這,方辰幽幽嘆了一口氣,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半導體電晶體,開創了人類的矽文明時代,到現在已經接近半個世紀。

在這半個世紀中,由於半導體的出現,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比遠古的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要迅速得多,深刻的多。

尤其是自從1958年,德州儀器和仙童公司各自發明了半導體積體電路,也就是晶片之後,發展更為迅猛,集成度不斷提高。

從一百個電晶體組成的小規模整合,飛速的發展到,現如今由一億個電晶體組成的巨大規模積體電路,並且預計未來單片集成度可超過十億個電晶體。

可以說積體電路,也就是晶片,作為電子信息產業中最重要的基礎產品,更是所有3C產品的基石,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需要。

3C產品指的是計算,通訊和消費類電子產品。

電腦、平板電腦、手機或數字音頻播放器,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電視機、錄像機、音響、影碟機等等其實都可以算是3C產品,其中都有一定數量的晶片。

尤其是在智能化越來越厲害的現代,對晶片的需求就更多,要求也更高。

而想要生產晶片,不僅僅需要技術,更需要龐大的財力。

比如說晶片所採用的主要基片材料,晶圓片,其生產線可謂是十分昂貴,尤其是國際上最新的八英寸生產線,僅僅一條生產線的價格就達到了十二億美元,也就是一百來億華夏幣。

要是六英寸生產線的話,到是便宜不少,兩億美元就夠了。

五英寸的話更便宜,六千萬美元不到。

只不過,方辰既然想要成為世界一流的晶片公司,為華夏的晶片安全,國家安全保駕護航,並且掙到鉅額的利潤,那自然是要上8英寸生產線才行。

再說了,不就是一百億嘛,他兜裡又不是沒有。

至於為什麼大規格的晶圓生產線這麼貴,並且方辰要執意上大規格的晶元生產線,則是因為晶片生產製造的一個典型特點。

晶圓片的直徑越大,就產量越大,生產效率越高,成本越低,浪費面積小。

同樣一塊晶片,如果用8英寸晶圓片切割的話,成本會比用6英寸晶圓片切割,便宜30%到40%。

並且最重要的是,晶圓片越大,其所能加工的電路設計線寬,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製程就可以不斷的縮小,使得晶片內部可以容納更多的電晶體,隨之電路的工作頻率不斷提高。

如果對手機有瞭解,看過那些手機廠商發佈會的人就會知道,2012年左右的手機芯片製程還在22奈米,也就是0.022微米,然而等到2018年左右,手機廠商們就已經喊出了7奈米來,並且預計未來會逐步升級到5奈米,3奈米。

這些手機廠商們所謂的7奈米,5奈米,就是晶片製程。

至於製程為什麼這麼重要,首先要知道製程是什麼。

如果把晶片比喻成城市,那電晶體就是一個個小房子。

晶片的工作狀態就是,電子透過從電晶體的源極流入電晶體的漏極,然後由柵極作為開關,來體現0和1。

柵極開了,讓電子透過就是1,關了,不讓透過就是0。

而柵極的最小寬度就是我們所謂的晶片製程。

柵極的寬度則決定了電流透過時的損耗,表現出來就是手機常見的發熱和功耗,寬度越窄,功耗越低,所以對於晶片製造商而言,主要就要不斷升級技術,力求柵極寬度越窄越好。

六英寸晶圓片只能加工1.2微米到350奈米的製程,而八英寸晶圓片則可以加工0.5微米到130奈米的製程。

在英特爾釋出的奔騰處理器,已經進入到350奈米製程的情況下,再去搞什麼六英寸晶圓片。

難道方辰不怕擎天晶片公司也落得個跟華晶廠一下的下場?

剛剛投產便技術落後,生產出來的晶片價格昂貴,根本無法銷售?

但可悲的是,別看方辰現在嫌棄六英寸晶圓片嫌棄的要死,可偌大的華夏,連一條六英寸生產線都沒有。

第一條五英寸生產線還是三年前,跟飛利浦合資投產的,而那時候,距離世界第一條五英寸生產線誕生,已經過去了十年。

而剩下的另一條五英寸生產線,則就在華晶廠。

除此之外,華晶廠還分別擁有一條四英寸生產線和三英寸的分立器件生產線。

正是靠著這三條生產線,華晶廠才能傲視群雄,成為華夏技術最為領先的晶片企業。

而據方辰的瞭解調查,現在世界全世界,分別擁有246條四英寸生產線,164條五英寸生產線,287條六英寸生產線,252條八英寸生產線。

也就是說主流的四英寸到八英寸生產線,全球一共有949條,可華夏四英寸以上的,一共才不到十條左右,六英寸以上的一條都沒有。

在全球晶片生產的版圖中,華夏的晶片生產量只有全球的0.2%左右。

並且就連“909”工程,所定的目標,也是力爭華夏晶片產能,在千禧年的時候,達到全世界晶片產能的1%,擁有一席之地。

可即便只是1%這樣的小目標,也不是那麼容易達到的。

根據專家測算,等到千禧年的時候,全球晶片的銷量將高達一千六百多億片,即便是1%,那也要達到十六億片才行。

而現在全國的晶片產量,只有三億片左右,想要達到1%的小目標,需要年複合增長率達到40%才行。

其實華夏的晶片起步並不算晚,在世界上第一塊晶片誕生之後,僅七年時間,華夏就研發出了第一塊晶片,比東倭僅僅落後三年。

晶片的產量也是如此,華夏晶片產量達到百萬級的時間,落後美國六年,東倭三年。

千萬級的時候,也只有十年和八年。

可到了億級,就要落後前兩者將近二十年,至於說五億級,預計至少25年左右。

畢竟要知道美國在1972年就已經實現了五億級晶片產量,而華夏現在的年晶片產量才三億片而已,預計快的話也要到兩年後才能達到五億級,這可不是二十五年的差距,又是什麼?

而造成這一局面的因素,主要是因為經濟原因,財政原因,技術原因,以及國際上對華夏的“禁運”等等。

但總體的來說,華夏雖然地大,但人口眾多,科學技術在這一二百年間落後西方國家,以及工業基礎薄弱等問題。

所以上面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就是,解決幾億華夏人的吃飯問題。

而當時,可謂是百業待興,一窮二白,資金匱乏,即便是改革開放後的這十幾年,吃飯問題解決了,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上去了。

煤炭、電力、石油、高速公路等能源交通上去了,鋼鐵產量也的確趕英超美了,甚至這幾年家電和交換機,無線通信也上去了。

可對晶片卻一直無力投資。

從1965年到現在,三十年過去了,華夏在晶片產業上的累積投資只有五十億華夏幣,六億美元的樣子,即便不同時期對美元的匯率不同,但充其量也就十億美元而已。

這點錢對於晶片行業這種,大投入,長週期的行業來說,根本就不夠。

並且之前也說了,建一條八英寸晶圓片生產線,還要十二億美元呢。

也就是說,把華夏這三十年對晶片行業的投入,一口氣全部拿出來,也不夠買一條八英寸生產線。

說真的,方辰都有點不知道,這三十年,華夏晶片行業是怎麼過來的。

而且還要要知道,晶圓片生產線,只是整個晶片生產的一部分而已。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