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匯合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我真是烏鴉嘴……周亞夫、李廣儘快解決敵軍,花木蘭率領騎兵回防!”

楚天時刻關注整個戰場的局勢,驚覺高麗援軍到來以後,令最為靈活的花木蘭所部進行調整。

花木蘭此時率領輕騎兵突擊對方側翼,連砍十幾個高麗兵,鮮血濺到漢玄甲上。

當傳令兵找到她,要求她回防時,花木蘭帶著輕騎兵衝出,在南邊展開,阻擋高麗援軍。

被圍困的高麗領主握著一把鐵劍,雙手在顫抖,細柳營和射聲營的組合所向無前,他的人馬成片地倒在地上,而他帶著親兵往山坡上的密林逃亡,已經顧不上指揮軍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我們高麗國的援軍終於來了!”

他在山坡上看到沙塵瀰漫的南邊峽谷,大量的高麗騎兵出現,打著高麗的太極旗,不由大喜過望。

“賊兵眾,不如暫且撤退。”

房玄齡透過沙塵,大致判斷對方的兵力。

“撤退!”

楚天握緊了拳頭,本來這一戰有可能全殲這一支高麗軍。

對方到來的援軍可能不止一個領主,而是兩個領主或者三個領主的兵力。

一不小心,隨時有可能反勝為敗。

楚天鳴金收兵,周亞夫收攏細柳營,李廣收攏射聲營,重新集合列陣。

高階兵種還有一個無形的優勢,那就是軍紀嚴格,在突發情況下可以儘快反應。

花木蘭橫刀立馬,對面的高麗騎兵有上千人,被她阻擋,一時間竟然不敢發起攻擊。

對面來了三個高麗領主,一共有6000兵馬,其中騎兵就有1900人!

高麗國的濟州島是養馬的重地,當初擅長馬政的蒙古人都在濟州島養馬。

因此高麗國的騎兵絕對不少。

三個高麗領主組成聯軍,第一時間趕來。

“對面就只有幾百人的騎兵,讓我們的騎兵殺過去,定能速勝。”

“兩千對五百,怎麼也能獲勝。”

“我的武將的武力高65點,可斬敵將,你們的騎兵暫時借與我。”

“可以。”

三個領主快速商議,最終讓一個武力達到65點的高麗猛將擔任騎兵主將,另外兩員騎兵將領擔任副將。

將近兩千高麗騎兵對殿後的花木蘭發起衝擊,花木蘭不但不畏懼,帶著人數少於對方的騎兵進行反衝擊!

“瘋了!她以為她帶領的是大唐的玄甲騎兵嗎!”

“五百人衝擊兩千人,自尋死路!”

三個高麗領主還以為只要擺出衝鋒的陣營,對方就會因為軍心動搖而潰散,沒想到對方不退反進。

兩支騎兵交鋒!

花木蘭這次使用的不是環首刀,而是一支長矛。

對面的高麗將軍身上穿著鐵鎧,身軀高大,料定怎麼也不會輸給一個女流之輩。

長槍刺向花木蘭,被花木蘭以勁力撥開,鋒利的長矛利用戰馬衝鋒的慣性,刺穿高麗將軍的胸膛!

花木蘭直接放棄長矛,拔出環首刀,殺向後方的高麗騎兵!

交手僅僅一個回合,高麗領主引以為傲的騎兵主將便被花木蘭所殺。

“我……我的武力65的武將,我給了他最好的兵器和鐵甲,怎麼可能一個照面就被殺了……”

高麗領主不敢置信。

好歹也是黃金級的武將,竟然這麼沒有存在感。

“一定是東漢區的史實武將,而且還是非常稀有的史實武將,將她俘虜,或許可以帶回我們高麗國!”

“無法活捉就殺了,對東漢區將會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隨即高麗領主意識到花木蘭可能是東漢區的史實武將,不能留著。

“擂鼓,俘虜敵將者,賞金三百兩!斬殺敵將,賞金一百兩!”

三個高麗領主稍一合計,立即下令。

被獎賞刺激的高麗騎兵士氣大振,奮力合圍花木蘭。

花木蘭率領騎兵在高麗騎兵中左右突擊,鮮血飛濺,硬生生殺出一條血路,上百高麗騎兵陣亡!

李廣率領射聲營及時前來支援,穩固戰線!

上到主將李廣,下到射聲營的長弓手,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神射手,他們開始用長弓攢**銳的高麗騎兵。

一個接著一個高麗騎兵被射中,缺乏護甲的騎兵或受傷或陣亡。

細柳營試圖上前與失去機動力的高麗騎兵近身肉搏。

一旦被細柳營靠近,高麗騎兵將會失去優勢。

高麗步兵和弓弩兵見勢不妙,在領主的率領下做出進攻的趨勢。

雙方隱隱有會戰的念頭。

八千人的規模,不包括輔兵,對於小文明而言已經是一場不小的會戰。

兩千對六千,楚天不好判斷是否可以取勝。即使勉強獲勝,或許剩下的兵力也不夠用來接下來的決戰了。

三個月的國戰,這才是第一天啊,雙方都打出了脾氣。

人數不利,楚天暫時想要休戰,對方佔據主動權,卻不想就此放楚天離開。

花木蘭的部眾從高麗騎兵中殺出,重新在平原上集結,重整旗鼓。

就在此時,楚天陣營後方出現一支打著赤龍旗的部隊,最前面是一批披著重甲的步卒,人數三百。這群重步兵竟然還有三百匹馱馬,專門為他們馱著厚重的鐵甲。

沒有馬匹,重步兵根本就難以快速行軍。

東郡領主公子文和他的部將龐涓率領他的兵馬及時到來,高麗領主察覺局勢有變,鳴金收兵,放棄了消滅楚天的念頭。

“一共損失了多少人?”

“176個騎兵陣亡,109個騎兵受傷。”

“那個東漢區的騎兵將領還真是可怕,那麼點騎兵反而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殺傷,對面肯定是東漢區排名最前的領主之一。”

“對方人數雖少,要消滅他們,至少會損失大半的兵馬。”

“軍團長不在此地,我們還是先救下求援的領主,避免與東漢區的軍隊交鋒。”

高麗領主打出旗語,讓躲在山坡上、被楚天打殘的高麗領主率領潰兵下來匯合。

險些戰死的高麗領主見到同伴,趕緊下山與之匯合。

如果不是援軍到來,他就要被凶神惡煞的宗主國領主俘虜了。

這個倒黴的領主清點身邊的兵馬,竟然只剩下5、6百人,其餘的人要麼戰死,要麼潰散,不知所蹤。

他的騎兵並沒有被花木蘭全殲,只是逃了很多,散佈在戰場上,以後會逐漸歸隊。

花木蘭為了拖住對方的主力,也沒有精力去逐個追殺對方的逃兵。

“對方的軍隊竟然如此強悍,我們暫且撤退。”

四個高麗領主決定以後,以輕騎兵殿後,然後大部分向南撤退。

楚天和公子文匯合,沒有追擊。

從南邊峽谷一次跑出四個高麗國領主來看,對面一定是高句麗大軍的營地,他們兩支軍隊四千人一頭莽過去,豈不是羊入虎口?

“地形已經很明確了,峽谷北邊是安市城,南邊是高句麗的援軍大營。高句麗大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堅守安市城,城主可能是楊萬春。一部是來自平壤北部的援軍,統帥是高延壽、高惠真。至於唐軍,應該在安市城外圍紮營,以及控制北部峽谷的重要山頭。我們只要向北邊行軍,就可以與唐軍匯合。”

楚天鋪開地圖,與公子文商議行軍路線。

第一次國戰在千山山脈的峽谷中交鋒,對於絕大多數領主而言,這是一次艱難的戰役。

他們必須要和對方在峽谷鬥智鬥勇。

楚天注意到公子文身邊的名將龐涓。

此時的龐涓意氣風發,沒有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落寞。

龐涓據說和孫臏同為鬼谷子的徒弟,曾經率領魏武卒攻破趙國國都邯鄲,五敗韓國大軍,如果不是遇到天敵孫臏和當時頗為強盛的齊國大軍,龐涓也許可以成為戰國名將。

還有陷害同門師兄弟的人品,估計也不怎麼樣。

公子文沒有足夠的資源和建築招募魏武卒,手中只有一隊四階的兗州重步兵,任命龐涓為重甲士卒統帥,作為魏武卒的下位替代品。

兩人合兵,清掃戰場,戰利品主要歸楚天所有,因為這支高麗軍隊是楚天的軍隊擊潰的。

楚天清點兵馬,兩千人陣亡大約百餘人,殺敵數百,還有大量高麗兵潰逃。

花木蘭使用的漢刀甚至因為砍殺而捲刃。一把白銀級的漢刀就此報廢。

“每個弓箭手攜帶三十支箭,目前平均只剩十八支。”

李廣彙報一個更加讓楚天覺得驚險的資料。

射聲營的弓箭手平均在此戰射出了十二支箭,肩膀痠麻。相當於一次戰鬥,消耗幾千支箭,上百兩白銀沒了。

射出的箭部分可以回收,但箭桿多數損壞,鐵箭簇倒是不少,勉強彌補少量損失。

要是不斷和高麗軍隊打下去,等到箭矢耗盡,恐怕就不得不考慮突圍和投降了。

沒有遠端兵種,很吃虧。對方萬箭齊發,即使是關羽都要中箭。

“希望到了唐軍的軍營可以獲得補給。”

楚天寄希望於唐軍。

國戰時東漢區的補給全部來自於唐軍,當然每個月可以領到的補給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使用。

峽谷本來不算寬闊,但面積擴大十倍以後,也足以容納幾十萬人交戰,只是戰線會十分漫長,隊形延綿幾十裡都有可能。

房玄齡騎著一匹馬,觀察周圍的地勢走向,說道:“如果以一支偏師走一條小道繞到峽谷南段,南北夾擊,則峽谷中的百萬高句麗援軍必定全軍覆沒。”

“最怕對方已經有防備。”

楚天不懷疑房玄齡的計策,實際上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這樣擊潰高句麗增援安市城的軍隊。

當時,高句麗北部酋長高延壽、高惠真率領15萬高句麗、靺鞨聯軍走千山山脈增援安市城,李世民親自率4000兵馬指揮,以李勣以1.5萬人吸引敵人大軍,而後長孫無忌率領1.1萬人走小道襲擊對方背後,斬高句麗、靺鞨2萬人,其餘皆投降。

唐太宗的時代,被大唐滅國的勢力數不勝數,專治各種不服。

三萬唐軍破對方十五萬大軍,自身損失卻極其輕微。

這僅僅是李世民一生征戰的戰功之一,天可汗的稱呼不只是說說而已。

只可惜這次國戰李世民的計策不見得可以奏效。

高麗領主普遍自大和不要臉,但應該還是有一群清醒的精英,他們肯定會設法提醒高句麗大將高延壽、高惠真注意防備唐軍的戰術。

要是李世民按照原有的戰術進攻高句麗大軍,恐怕會失敗。

東漢區領主也必須要有行動,提醒李世民改變戰術。

楚天看了一眼自己的戰功,戰功多少與擊殺敵軍的數量、兵種、等級有關,目前楚天的戰功是3513點,排在國戰東漢陣營第一名。

倒不是其他領主沒有奮力作戰,而是楚天的出生地點靠近高句麗大軍,爆發了國戰第一次小規模的會戰。這應該算是首勝吧。

楚天和公子文沿著峽谷中的河流向北方行軍,大概走了八里路,他們遇到了一個公會的五百個自由玩家。

一群自由玩家使用的兵器和盔甲五花八門,基本上都有自備戰馬。

因為是國戰,這群自由玩家也是傾家蕩產。

按照西方中世紀的看法,自由玩家相當於自由民或者騎士老爺。

不斷壯大的軍隊繼續向北行軍,大概走了四十裡路,當天色漸晚,兵馬疲頓時,楚天終於看到了唐軍營地。

唐軍的軍旗在山風中獵獵作響!

不遠處一隊身披明光鎧的唐軍騎兵在巡邏,令楚天都不禁為之動容。

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故名明光鎧!大唐十三鎧之首!

在三國時期就有最早的明光鎧的說法,唐朝的明光鎧更是誇張,其精良者要消耗上千片魚鱗甲和幾百片長條甲。

製造一副明光鎧,各種複雜的流程下來,可能要百餘天甚至是兩百天的時間。

除了明光鎧,這支唐軍騎兵還握著長達三、四米的馬槊,冰冷、長達半米的槊鋒令人膽戰心驚。

據說猛將秦瓊、程知節、李存孝都是用馬槊的高手。

大唐的重騎兵一人擁有幾匹戰馬,裝備精良,令無數東漢區的領主為之神往。

這支重騎兵僅僅是巡邏一會,便進入營地中。

“這就是唐初統一全國、滅高句麗、吐谷渾、東突厥、高昌、薛延陀、西突厥、百濟的唐軍!”

楚天震撼於大唐的武力。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