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六章 勢均力敵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炎火軍這一次在攻打旭日城之前,在城外有石砲五千餘座,隨時可以成為攻城的利器。

此時以阿修羅界的軍事技術,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以砲為例,其製作一般以大木為架,結合部用金屬件連線,砲架上方橫置可以轉動的砲軸。

固定在軸上的長杆稱為梢,起槓杆作用。用一根木杆作梢的稱為單梢,用多根木杆縛在一起作梢的稱為多梢。

這梢數越多,拋射的石彈便越重越遠,當時砲有七梢、五梢、三梢、兩梢、獨梢、旋風、虎蹲等十幾種型別。其發射原理是,砲梢的一端系皮窩,容納石彈;另一端系砲索,索長數丈,每條砲索由兩人拉拽。

小型砲有索數條,大型耰多達百條以上,在拋擲石彈時,由一人瞄準定放,拽砲人同時猛拽砲索,將另一端甩起,皮窩中的石彈靠慣性丟擲,射程可達極遠。

而炎火軍這一次,帶來的最厲害的一種砲,被稱作九牛砲,可以發射石制砲彈,其形體構造巨大而複雜。

不過有一點,就是炎火軍由於人員太雜的原因,有些瞞不住事情。

可以這麼說,炎火軍幾乎所有重要的軍事裝備和技術優勢,都被羅睺軍輕易竊取,並加以創造性的應用。

而這也正是這一次,攻取旭日城之戰難打的主要原因之一,任何武器只要在戰場上使用過一次,那麼下一次對手就會同樣擁有。

此時的炎火軍擁有各類攻城器具,此外炎火軍還對砲架進行了特別加固,希望其成為羅睺軍防守時,最難制御的火力點。

炎火軍將瘋狂進攻的戰術,給貫徹得非常徹底,採用了飽和攻擊的軍事手段。

想想看,一次安砲五千餘座,這是何等可怕的毀滅式瘋狂進攻。

炎火軍在連續攻擊了幾無以後,旭日城下壘積的砲石竟高十餘丈,每天被砲石直接擊中斃命的士兵很多,在這阿修羅界,對於有著多重防禦措施的守城一方而言,已經是很高的傷亡率了。

而需要說明的是,若要砲群進行這種成規模的密集攻擊,自然需要準備數量相當龐大的砲石,而此時的戰場環境並不利於炎火軍施展這種戰術。

因為旭日城四周一馬平川,並無山石可採,因此炎火軍專門組織部隊,四處挖山作為砲石材料。

炎火軍甚至配有超級巨砲,能發射上萬斤重的石彈,需要四五百人同時拽放,同時也採用了同樣的攻城戰術,以飽和攻擊的手法展開進攻。

當這種超級大砲發射重型砲彈時,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破壞力相當驚人。

因此當久攻不下旭日城時,庫裡便命人移來這種新式武器,據說一砲打過去,聲如雷霆,也就是說整座城池都能感覺得到它的巨大威力。

這樣對於守城一方的心理防線,在這種武器的重打擊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打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然而,這種大型殺傷武器,卻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使用的時間不長,就必須要休息保養。

厚重的木材被裝在圓輪大車上,在從後方通往前線的道路上移動著,這支車隊像一條巨蛇在泥濘的道路上蜿蜒,從渡口一直延伸到山脈。

從很遠的地方,就能聽見它們發出的嘈雜聲,拖曳大車的兇獸在艱難地吼叫,趕車的人們呼喊著,與車軸不堪重負的吱嘎聲夾雜在一處,構成了一首節奏單調的音樂。

這個時候突然間傳來了訊息,一小隊斥候試圖趁亂攻入城中,但面對高牆壁壘已經失敗。

先頭部隊一直在旭日城下攻擊,指揮官決定組裝攻城器械,經過阿修羅們的一番忙碌,無數的弩車和投石機準備就緒。

而與此同時,巨大的井闌正在搭建,整個軍營,都在動了起來。

在傳統思維的理解中,進攻的一方對於防守城池的一方,彷彿具有無可爭議的天然優勢,他們可以隨便選擇攻城時間、攻擊地點、進攻方式,而防御者則沒有任何回旋餘地。然而,這種觀點只建立在幻想之上,自從人類建立城市以來,軍事家一直在思考如何攻破城牆的問題。

而統帥們需要面對的,往往是一場過程複雜、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拋開手下阿修羅戰士們的巨大傷亡不論,僅軍隊必須攜帶的物資,就足以寫出一張龐大的清單。

像是糧食、營帳、木材、水、攻城物資,雖然其中一部分可以透過墾荒和劫掠解決,但為保持部隊處於戰鬥狀態,將軍們還是要經常依賴漫長、脆弱的補給線。

而時間的選擇也極為關鍵,既不能碰上溼熱多雨的夏季,也不能選擇天寒地凍的冬季。

在阿修羅界,真正適合圍城的時間只有幾個月,而這幾個月的傷亡和努力,都有可能因為各種變故化為泡影,也正是因此,無論是何方方,都奉行這樣一個攻城法則,

必須以快速猛烈的攻擊,摧毀敵人的防禦設施。

這也是阿修羅教官們研究攻城作戰,並指導炎火軍的原因,當阿修羅大帝的時代結束時,先民們

的聚居地周圍,已經出現了壕溝、柵欄和土牆。

而在現在的時期,僅憑這些就足以讓進攻方流盡鮮血。

一般認為,只有透過精密的組織,和強大的攻城器械,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對於雲梯的改進,始終遵循著三個方向,這就是方便固定、便於移動,以及讓操作者得到更充分的保護。

雲梯已經相當精巧,由車輪、梯身、鉤三部分組成,梯身可以上下俯仰。

現在的雲梯比以前,時期有了更大的改進,它安裝了帶三對輪子的底盤,梯身則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在底盤上。

而且就像下圖展示的那樣,在主梯之外,雲梯還增設了一具可以摺疊活動的副梯。這就簡化了架設雲梯的時間:軍隊在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副梯,同時雲梯底部還用生牛皮進行了加固,當人員將雲梯推向城牆時,便不再容易蒙受慘重損失。

不過雲梯自身,有著很大的缺陷,在攀登期間,戰士們永遠處在守城者的俯視之下,後者可以用礌石、弓箭做出還擊,不僅如此,當人們蜂擁地推著雲梯奔向城牆時,他們便再也無法做到出其不意。而相比之下,投石車帶來的破壞更粗暴直接。

投石機已經是威力巨大,然而作為一種攻城武器,投石機同樣存在著缺陷,比如說精度和殺傷力不足,或者石彈的來緣,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儘管投石機削弱了守城方的優勢,但也只有在同其它手段配合時,它的使用才有價值。

而事實上,在攻城戰的最終階段,軍隊還是需要靠近城牆,用弓箭掃清上面的敵人,然後用蠻力打破城門,這時就需要臨衝和井闌它們也是冷兵器時代的機動堡壘。

尤其是“井闌”,它僅僅出現,就足以令守方感到恐懼。因為井闌是古人製造的最大機械,它在高度上可以俯瞰城牆,並顛覆守方居高臨下的位置優勢。

井闌的原型,可以追溯到阿修羅大帝的時代,這是一種大型的攻城車,這些車輛又由數十、上百人負責推動,有著8或者10個巨大的車輪,在頂端的平臺上,部署著手持長戟和弓箭的精銳士兵,皮革和盾牌保護著他們的戰位。

可以這麼說,井闌其實是一種移動塔樓,目標是消滅敵軍城牆上的人員和武器,至於“臨衝”或者“轒轀車”,則是一種有堅固防護的攻城作業車,在皮革和木排的保護下,進攻者可以藉此靠近城牆、城門,用圓木和攻城錘進行破壞,或者挖掘地道突入城內。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