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秦檜投敵南歸。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完顏撻懶於是再寫信給高慶裔,令他替劉豫當說客。高慶裔是遼國降臣,接受了金國的任命,為大同尹。他當即就近來到雲中,謁見粘沒喝道:“我朝剛開始舉兵,只是想奪取兩河,所以得到了汴京之後,立張邦昌為主。現在河南各州郡,都已經歸附我朝,官制還是照舊,難道不是想效仿張邦昌的故事嗎?元帥如果不早提建議,於是讓此恩給了他人,竊已為元帥不應該如此。”

粘沒喝聽了此言,不由被他說動,於是把這個意思轉達給了金主。金主當即派遣使者到東平府,就在劉豫的部隊裡,諮問軍民,應該立何人為帝?大眾都還沒有回答,只有劉豫的同鄉人張浹,首先請求立劉豫為帝。眾人也隨聲附和,因此定下商議,使人回報金主。撻懶也據實情上奏,金主於是遣大同尹、高慶裔,及知制誥韓昉,帶著璽綬寶冊,立劉豫為齊帝。劉豫拜受冊印,在大名府中,耀武揚威地做起帝了。

建炎四年九月,也就是金主完顏晟天會八年,在大名府中,也築壇建帳,請出那賣國求榮的劉豫,穿戴著不宋不金的衣冠,郊天祭地,南面稱尊。劉豫即偽皇帝位之後,就是任用張孝純為丞相,李孝揚為左丞,張柬為右丞。李儔為監察御史,鄭億為工部侍郎。王瓊為汴京留守,他的兒子劉麟為大中大夫,提領諸路兵馬,兼知濟南府事。

張孝純字永錫,滕陽人。北宋宣和末年,張孝純以河東宣撫使兼知太原府。宣和七年(1125年),金軍敗盟南下,重兵圍困太原,張孝純與副都總管王稟率軍民堅守逾年,拒金招降。靖康元年,太原城破,王稟戰死,張孝純被俘拒降,囚歸雲中,後不得已降金。

粘沒喝派遣他相助劉豫,劉豫因此拜他為丞相。劉豫升東平府為東京,改東京為汴京,降南京為歸德府,大名府稱北京,命弟劉益為北京留守,他自以為生長景州,出守濟南,節制東平,稱帝大名,便就在四郡間募集丁壯,得數千人。

在劉豫未僭號時,多次派人勸說東京副留守上官悟,賄賂上官悟的親信喬思恭一起勸上官悟降金,上官悟把他們都殺了。劉豫又招降楚州知州趙立,趙立不看他的書信就斬了他的使者。又派趙立的朋友劉偲用寫著大字的旗來誘降,並說道:“我是你的老朋友。”趙立說道:“我知有君父,卻不知有老朋友。”於是把劉偲燒死。博州判官劉長孺寫信勸劉豫反正,劉豫囚他一百天,他都不屈服;又給他官做,他也不接受。

劉豫大肆搜尋宋朝宗室,承務郎閻琦把宋朝宗室藏起來,被劉豫杖死。他徵召迪功郎王寵,王寵不到。文林郎李吉吉、尉氏令姚邦基都棄官而去。朝奉郎趙俊以甲子紀年而不寫劉豫年號,劉豫也拿他沒辦法。洪皓身陷金朝已很久,完顏宗望勸他去為劉豫做官,他不答應,被流放到皓冷山。

隱士尹惇聽說劉豫召他,急忙逃到山谷間,遠走到了蜀中。國信副使宋汝為用呂頤浩的書信勸勉劉豫要以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忠義為本,劉豫說道:“沒見張邦昌嗎?已經如此,還說什麼!”滄州進士邢希載上書劉豫,請求與宋通好,結果被殺。當月,劉豫在歸德為陳東、歐陽澈立廟,是唐代張巡、許遠那樣的雙廟制。

紹興元年五月,張俊討伐並打敗李成,李成逃奔劉豫。雄州的大儈王友直曾經致書劉豫,讓他招撫李成。劉水說劉光世、呂頤浩不是國家中興的將相之才,後被人告發,下詔審問他並用刑法懲處他。六月,劉豫以劉麟為兵馬大總管、尚書左丞相。在宿州設招受司,誘惑宋逃亡者。

金人冊立劉豫,以黃河為界,恐怕兩河地區陷沒敵偽境的人民逃歸,下令大搜捕,有的被賣到別國,有的押送到雲中,實際是防劉豫。十月,劉豫侵宋,派部將王世衝率蕃、漢兵攻廬州,廬州守臣王亨誘斬王世衝,大敗他的軍隊。十一月,帥臣葉夢得招降劉豫部將王才。偽秦鳳帥郭振入寇,王彥、關師古把他打敗。偽知海州薛安靖及通判李匯獻州降宋。

劉豫尊母瞿氏為太后,小妾錢氏為皇后。錢氏頗有姿色,並熟知宮庭的禮節,極得劉豫寵信。劉豫於是舍妻立妾,格外恩寵。劉豫即位時,奉金國為正朔,沿稱天會八年。他向金廷奉上誓表,世代執子第禮。不久,金主許他改元,於是改次年為阜昌元年。

劉豫侍奉金國,非常恭敬,贈送給撻懶的東西,每年不斷撻懶心下喜歡,又想了一法,特把一個軍府參謀放了,令他南歸,令他主持和議,計害忠良,作了金邦的陪臣,宋朝的國賊。這人不是他人,就是遺臭萬年的秦檜。自趙佶和趙桓被擄,秦檜也跟從北行。

秦檜生於湖北黃州江邊舟中,先住在常州,後徒居江寧,於是成了江寧人。他的父親秦敏學,做過玉山縣令、靜江府古縣縣令。秦檜早年做過私塾的先生,靠微薄的學費度日,他對自己的生活處境很不滿意,曾作詩說“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政和五年,秦檜進士及第,補為密州教授。接著又考中詞學兼茂科,任太學學正。秦檜之妻王氏有很多親戚,包括岳父王仲山,都是降金敗類。

靖康元年初,秦檜上奏,認為對南犯的金軍,不宜顯示出怯懦的態度,使自己的力量削弱。金兵包圍京師汴京,派使索求三鎮,秦檜上書言軍機四事:召百官詳細討論、加強守備、將金使安置城外、最多割燕山一路之地。趙桓不予答覆,任命秦檜為職方員外郎,不久改為幹當公事,隸屬河北割地使張邦昌。秦檜認為此職專為割地求和,有違自己的主張,三上奏摺請求辭去此事。

北宋想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以求宋金雙方息兵,宋欽宗派秦檜、程瑀為割地使,護送肅王趙樞出使金營。金朝扣留趙樞為人質,約定割地議和後釋放趙樞,秦檜等人行至燕京而返。後經御史中丞李回、翰林承旨吳開推薦,秦檜被任命為殿中侍御史,升為左司諫。王雲、李若水再次出使金營,得見

金軍二元帥。傳說金兵堅持要北宋割地,不然就進攻汴京。趙桓在延和殿召百官商議對策,範宗尹等人同意割地,秦檜等三十六人不同意。不久,秦檜升任御史中丞。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汴京失守,趙桓奉表投降,被拘押於金營。靖康二年,趙佶和趙桓已經被廢為庶人,莫儔、吳開從金營回來,傳金軍元帥之命要推立異姓為帝。留守王時雍召百官共議立張邦昌,監察御史馬伸主張共進議狀,儲存趙氏江山。秦檜表示支援,遂寫議狀,上書金帥乞立趙氏為帝,被拘押在金營。

靖康二年,張邦昌被立為偽楚皇帝,定都金陵。秦檜隨徽、欽二帝一起被金軍拘往北方,經燕山,轉至韓州。張邦昌遣人送書,請他們放回孫傅、張叔夜及秦檜,金廷不許。趙構在應天府即位,建立南宋。趙佶得知消後,致書金帥粘罕,約定和議。趙構讓秦檜加工潤色,秦檜以厚禮賄賂粘罕。金太宗完顏晟把秦檜賜給其弟完顏昌。

建炎元年(1127年)四月,金軍驅擄趙佶、趙桓北上,把張叔夜、何慄、孫傅、秦檜、司馬樸、陳過庭等都一併押走。到達北方後,孫傅等人都守節不屈,唯獨秦檜屈服於威逼利誘,見風轉舵。

向金酋粘罕搖尾乞憐,表示願派人通知兒子趙構,願意子子孫孫永遠奉金正朔,向金納貢。秦檜飽享女真貴族的殘羹剩炙,粘罕非常賞識秦檜,賜給他錢萬貫、絹萬匹。據說,秦檜透過厚賂,打通關節,此信才得以傳送到粘罕手中。

金太宗把秦檜分賜給撻懶。建炎元年十月,陳過庭等人都流放到東北的顯州,唯獨秦檜卻在撻懶的卵翼之下,留在燕山府,先充“任用”,後任命為“參謀軍事”。有一次兀朮還特地宴請秦檜,而“左右侍酒者,皆中都貴戚王公之姬妾”。建炎四年間,撻懶負責淮東戰場,秦檜曾向被圍的楚州寫過勸降書。

楚州之戰是當時最壯烈的保衛戰之一,全城軍民在趙立指揮下,儘管糧盡援絕,只吃樹皮草根,仍死守不屈。城破之日,軍民“抑痛扶傷巷戰,雖婦人女子亦挽賊俱溺於水”,以英勇就義回答了勸降。

建炎四年,撻懶率兵進攻山陽,秦檜隨軍同行。十月,秦檜攜家眷離開金營,取道漣水軍水砦,返回行都臨安。秦檜歸宋後,自稱殺了監視自己的金兵,搶了小船逃回。朝臣多持懷疑態度,宰相範宗尹、樞密院李回與秦檜關係要好,竭力保薦他的忠心。

秦檜回朝入對,提出”如欲天下無事,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分治方略,並呈上草擬的和議書。金軍在北方窮於應付各地遊的襲擾,在南線又接二連三地挫敗 。撻懶改變了單純軍事進攻的方針,重新撿起“以和議佐攻戰”的策略。“南自南,北自北”是撻懶的南北朝方案,也是秦檜的活動指標。趙構認為秦檜忠心可嘉,任命其為禮部尚書,秦檜的隨從也都改為京官,連船工孫靖也補官為承信郎。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