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一三 盡在掌握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天高雲淡,秋風瑟瑟。

身後跟著一群書吏的周鞅,在村正等人的恭送下,從一個村子裡出來時,已經是傍晚時分。

又是一整日的忙碌,早已沒有修為的周鞅,不由得深感疲憊。

這兩年他幾乎沒有閒暇時間,不是在三晉大地奔波,就是埋首在文牘的海洋裡,間或徹夜沉思、奮筆疾書,整個人比之兩年前已經瘦了十多斤。

雖說沒了修為,身子骨不如修行者,好在各種上好補藥並不缺,趙寧也專門安排了人,照顧他的飲食起居,他這才沒有累倒在繁重的事務中。

“這已經是最後一個村子了,周大人,我們接下來該回晉陽了吧?”周俊臣捶了捶自己的肩膀,很是松了口氣。

周鞅點點頭,語氣複雜:“是該回晉陽了。”

“燕平城已經被北胡攻下,皇帝退到了東京汴梁,天下兵馬都在往汴梁匯聚,河北地無險可守,兵力也嚴重不足,恐怕不用幾日就會盡數淪陷。屆時,三晉大地就成了黃河以北的獨苗,北胡勢必向晉陽用兵,晉地大戰在即啊......”

周俊臣長嘆一聲。

這話說得沉重,但遠遠談不上憂心忡忡。

周鞅稍作默然,旋即神色堅定:

“為了這一戰,我們已經準備好些年,如今萬事俱備,糧草軍械、兵馬人手一樣不缺,戰時軍民體系也佈置完成,民心民情全在掌握。

“只要朝廷一紙詔書,我們便能名正言順的統領晉地軍政,北胡想要從河北平原越過太行山攻掠晉地,可不像攻佔燕平那樣容易!”

周俊臣臉上露出笑意:“大人所言甚是。”

晉陽是趙氏基業所在,影響力非同凡響。

不過趙氏畢竟是將門世家,對民政不太精通,三年前,趙寧回燕平扳倒徐明朗後再度南下時,周鞅便沒有隨行,而是依照對方的安排,與周俊臣一同到了晉陽。

在這裡,他們先是在趙氏族人的帶領下,熟悉了地方情況,而後又在趙寧的佈置下進入了官場,趙氏雖然沒有文官,但晉地也不乏跟趙氏往來密切的地方大員,做個幕僚性質的官吏並不難。

有這些地方大員相助,周鞅很快摸清了晉地民政底細,而後,就是他發揮自身才能的時候,趙寧給他的任務只有一個:準備晉地耕戰體系。

耕戰二字,源於秦國的商鞅變法,核心就一個,匯聚所有力量用於戰爭。

秦國就是因為耕戰體系做得好,所以戰無不勝,彼時山東六國在被打得滿地找牙時,常常誹謗秦人除了種地、征戰什麼都不懂,就是一群蠻子。

在燕平依舊繁華熱鬧,權貴身陷聲色犬馬與爭權奪利中時,周鞅就帶著周俊臣等自家班底,以及趙氏、一品樓的人手,在晉地各處奔走。

上到州城下到鄉村,一面瞭解民情民力,一面給耕戰做鋪墊,夜以繼日嘔心瀝血,全年無休。

時至今日,大大小小的準備都已經完成,只要北胡大軍一到,周鞅就能讓晉地立馬進入耕戰模式,保障王師跟北胡大軍死磕到底。

周俊臣自打從推事院離職,就成了趙氏附庸,對皇帝而言,他是棄子,作用已經發揮完畢,等閒不會再用。就算皇帝還想用他,他在官場上的名聲已經臭了,難以再在官場立足,唯有依附趙氏,才能苟延殘喘。

苟延殘喘,周俊臣之前確實是這麼想的。

他這一生想要再有大

作為、光宗耀祖,已經沒有半點兒可能,只能為趙氏做點事,求一個衣食無憂——錦衣玉食也並非沒有可能。

但個人享受並非周俊臣的追求,他跟唐興雖然性情思想有很大不同,根子裡都是想要大展宏圖、穿緋服紫的,不能光耀門楣衣錦還鄉,他心中愁苦無限。

但隨著國戰爆發,情況有了很大變化,直到雁門軍撤入晉地,他發現自己跟周鞅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了起來。

作為周鞅的左膀右臂,只要晉地守得住,接下來有的是他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機會,故而眼下時勢雖然艱難,他卻鬥志昂揚。

他的人生能不能翻盤,就靠這回一搏了。

一行人離開村子,剛剛踏上官道,就見一支鮮衣怒馬的騎隊,出現在夕陽下的大道盡頭,卷著煙塵快速奔來。

等到騎隊臨近,周鞅跟周俊臣都是面色一喜。

“寧哥兒怎麼到這裡來了?”騎隊停下後,周鞅領著眾人上前見禮。

趙寧從馬背上躍下,微笑著與眾人回了回禮。

黃遠岱就跟在趙寧身後,周鞅與他相視一笑,兩個老友之間雖然沒有言語,目光中卻有一種志同道合、為光輝大業並肩而戰的同袍感。

趙寧將戰馬交給隨從,跟周鞅並肩而行,“剛巡視完太行山一線的防禦情況,正要回晉陽,在這裡遇見也是巧合。”

“北胡大軍到哪裡了?”周鞅還不知道最新的戰報。

“初步掃平了河北地,眼下大軍分作兩部,一部由左賢王率領,陳兵黃河沿線,跟匯聚在鄆州、汴梁等地的王師遙遙對峙;一部由右賢王率領,如今正向晉地逼近,接下來應該要跟我們開戰。”

北胡大軍深入了大齊腹地,他們的情況趙寧就瞭若指掌,哪怕是百十人的斥侯隊,只要他想知道,都瞞不過他的眼睛。

像之前那種他身在雁門關,北胡大修行者控制了雁門燕平通道,就能阻隔兩地訊息往來的情況,再也不會出現。

先前察拉罕入了雁門關,嘗試了一下追擊雁門軍,被雁門軍在代州依靠地利伏擊了一回,折損不小後,就放棄了撕咬雁門軍的想法。

除了留下部分兵馬繼續進攻代州,給雁門軍壓力,察拉罕帶著主力趕往了燕平,跟左賢王合力,進攻重兵駐守、軍心合力防守的燕平。

燕平被攻克後,左右賢王的數十萬兵馬,分數路南下,沒耗費多大力氣,便攻略了河北地全境,直到日前成功飲馬黃河。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北胡左賢王會不會趁勝追擊,渡過黃河進攻齊魯、中原?”周鞅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決定著接下來戰局的發展。

這個問題,也是趙寧在思考的東西。

形勢跟前世已經不一樣,答案也未必相同。

前世燕平僅僅守了十天,就在蕭燕細作勢力跟北胡大軍的裡應外合下,宣告失守。這一回沒了蕭燕的細作人手,燕平城堅守了四十多日。

宋治南撤的時候,留下了絕大部分王極境修行者,幫助燕平守城,雖然他們在戰事最後一日都撤走了,但在戰爭過程中,還是起到了抵擋左賢王的作用。

四十多天的時間,讓各地防禦使的軍隊,成功抵達汴梁、鄆州等地,初步佈置好了防禦,再加上北胡大軍攻略河北地的這些時間,如今黃河防線十分堅固。

這又是跟前世的不同。

前世沒有防禦使的軍隊,宋治在汴梁號召天下兵馬、

義士勤王時,召集到的都是民間驍勇,戰力有限,當時朝廷追求的是穩住陣腳,策略完全是防禦。

而眼下,宋治手握數十萬正規軍。

這些防禦使的軍隊,雖然軍備未必有禁軍優良,但大部分都是剿過匪,鎮壓過流民叛亂的,手上有人命,戰力明顯要強過禁軍。

手裡有這樣一股強大的力量,宋治難道會坐視北胡消化戰果,在河北地建立穩固的統治秩序?朝廷的第一個念頭,應該是反攻!

前世北胡大軍沒有著急攻過黃河,一方面是前期戰事過於順利,他們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獲得了大量戰果,包括晉地也落入他們之手。

所以他們需要時間消化這些東西,將民力物力轉化為戰力,再好整以暇繼續進攻。

而現在,黃河南岸就是數十萬大軍,臥榻之側若有他人酣睡,自己遲早玩蛋,北胡大軍在足夠自信的情況下,很可能立即渡河,謀求先打掉大齊的抵抗依仗與抵抗意志,確保先期戰果的穩固。

最重要的是,不管北胡願不願意,大齊王師都有可能反攻,左賢王部必須在黃河沿線準備戰事。

也就是說,晉地需要面對的,其實還是察拉罕的部曲。

這正是趙寧想要的局面。

如果左右賢王合力,一起來攻晉地,他沒把握守得住;只有左右賢王分兵,他才能確保晉陽周全。

無論如何,趙寧都需要朝廷為他牽制一部分北胡大軍。

倘若左右賢王果真合兵一起進攻晉地,趙寧是不是必敗呢?

也不是。

這個時候,只要王師渡河北上,反攻河北地,北胡大軍反而會面對危險局面。

這些年來,朝廷重用寒門將領,讓團練使、防禦使招募流民,組建新軍的正面作用,在此時終於體現了出來。

如果沒有這數十萬新軍掣肘北胡大軍,晉地的戰爭根本沒法打。

乾符七年,趙寧費盡心力贏了鳳鳴山之戰,成功推遲了北胡全面南侵的步伐,卻也讓宋治有時間和一個良好環境,進一步推進他打壓世家的程序,大規模組建了新軍。

在前些年看來,趙寧此舉有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嫌疑,如果沒有這幾年,將門世家的處境不會像現在這麼糟糕。

但是到了今日,防禦使新軍的作用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這些新軍,既為國戰穩住了局面,也為趙寧在晉地作戰分擔了壓力,讓趙寧往後的謀劃能夠進行。

這也是從新軍出現之日起,趙寧就沒想過破壞這件事,而是往新軍中安插人手,積極主動的融入這件大事中去的原因。

一切為了國戰勝利。

打贏這場國戰,是根本,是一切的基礎。

“只要朝廷能夠牽制住左賢王部,我們最多也就是應對察拉罕那二三十萬兵馬,以晉地的人力物力與山川地勢,加上我們這些年的準備,要做到這一點並非不可能。”

說到這裡,趙寧沉默了一小會兒。

黃遠岱接話道:“要匯聚晉地所有力量,聽從趙氏號令,首先得朝廷給予一紙詔書。如果朝廷不讓趙氏統領晉地軍政大權,就會有很多麻煩。

“在戰爭形式如此緊張的情況下,任何一點問題都可能導致滿盤皆輸。”

這是晉地之戰的最大不穩定因素。

趙寧望向前方不遠處的驛站,嗓音平和卻充滿自信:“陛下會給趙氏大權的。”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