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八章 吃主兒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別看大家年年都過春節,可很少有人知道,至今為止,“最早的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就發生在1966年的1月21日。

而“最遲的春節”是兩個並列冠軍。

分別是1920年的2月20日,和1985年的2月20日。

最早和最遲之間,幾乎整整相差了一個月。

然而根據曆法計算,這仍不算是極致。

因為農曆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實際上2319年2月21日,人們才會迎來真正的“史上最晚春節”。

這麼一看,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目前已知的最早春節和最晚春節幾乎都發生在二十世紀之內。

這也就是說,寧衛民的一生裡,既趕上了1966年最早的春節,也巧合的遇到了第二次發生的最遲春節。

這實在是一件相當有幸的事兒。

或許,這種兩極差距,也可以看做“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既預示著本世紀的共和國必定要走出復興之路,我們的國運將會完成衰極而盛的轉變。

也同樣符合寧衛民本人在發生的人格轉變。

同樣有意思的是,作為乙醜年農曆新年這個特殊時間點播放的電視劇,《八仙過海》這四個字也如同算命一樣的準,恰如其分的概括了這一年的特點。

要知道,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1985年其實已經走到了改革的重要關口,走到了不得不闖價格關的關鍵時間點,自然就成了許多人不甘寂寞,各顯神通的一年。

不過反過來也得說,1985年也一樣是各種價值觀衝撞、纏繞的一年。

在各階層中,價值的失衡和迷惘也不可避免,同樣是令人感到憂心的現象。

就拿個體戶來說吧,他們賺錢歸賺錢,如今的萬元戶甚至已經不夠看了。

最先幹起來的一撥人,有了幾年賣方市場的積累,手裡趁個十萬八萬的主兒不在少數。

可也正因為這樣,就如同本年度1月份《人民日報》發表的評論員文章《專業戶今天的怕》中所闡述的那樣,個體戶們對政策風險的顧慮也越來越大。

沒錯,國家改革開放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這是確定的。

可發展到什麼程度,允許怎麼做,還不清楚。

個體戶們的生意已經做到這份兒上了,想要往大了繼續做是慣性。

可前景偏偏看不到,心裡著實害怕呀。

僱工不能超過七個人的警戒線,就像吊命繩一樣,牢牢的勒著個體戶們的脖子。

但要說不往前走了,就這麼老實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誰也不會甘心。

所以對於個體戶們來說,這種心態上的壓力特別大。

比起資金的壓力,體力的壓力,還要大的多。

於是乎,這種矛盾的心理,也就導致了一些特殊的商業現象出現。

1985年的1月,五六個浙(將)人頭一次來到了京城。

在老家,他們都是做布料批發生意的。

除了每個人身上都帶了萬把塊錢不等,他們還有個共同點。

那就是因為老家的“臺會”倒了,有些人又眼紅他們做生意做得大,藉機落井下石。

他們便不得不帶著僅有的資產來京避禍躲債,順便找找發財的路,看看有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這些人的思路很簡單,小地方的人少,生意不好做。

只有大地方,走的貨量大才能迅速掙到錢,把在老家欠下的債務給還上,所以他們就相中了首都。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不用說,他們來京後的第一件事兒肯定就是找經營場所。

他們有的人相中了大前門,有的人相中了虹橋。

這兩處,此時都有了一些綠鐵皮的散攤兒在招人,是政府為促進搞活經濟設定的。

這些浙(將)人就主動跑到了工商局去問,“外地人能不能來?”

工商的人回覆,“外地人可以租,但得有外出證明。”

幾個浙(將)人常年做生意的,這個證明自然是有。

只可惜當他們拿出來後,卻發現因為一個小小的偏差,並不管用。

因為他們的證明抬頭上寫的是“外省”,而不是“京城”。

工商的人說,差一點都不行,必須回去重開。

就為這個,幾個人發現沒法在城裡做生意了。

這地方再好城裡管得嚴啊,這不成。

於是大家一合計,他們都是躲債出來的,哪兒敢再跑回去?

恐怕必須得去偏僻的地方才行。

還是城外好,真要有個萬一,比如說日後生意做大了挨查或者有了糾紛,要跑也方便點。

為此,他們就隨便上了個17路車,乘了幾站在木樨園下車。

說實話,完全是隨機的,就是從公共汽車裡看著房子已經變成了農民的瓦房他們才下的車。

下車後,他們也是邊走邊問,先找到了海戶屯4號。

沒想到誤打誤撞,運氣不錯。

一進去就是個倒服裝的倉庫,那是個京城個體戶租的。

再一打聽,房租也不貴,差不多十平米才五十塊的月租。

只是人家房主說這兒沒地兒了,又給他們介紹到九號。

就這樣,挨個傳來串去,這五六個人當天全在海戶屯租著了自己需要的房子。

沒有人能夠想到,他們在這兒落戶,一待就是幾十年。

更沒有人會想到,連他們老家的親戚朋友們,在往後的十幾年裡,也幾乎全都跟著遷到了這裡做服裝生意。

就因為一個抬頭的限制,就因為出於對政策管理上的恐懼。

不敢進城做生意的這些人,無意中促成了日後京城無人不知的京南服裝批發市場——“浙(將)村”的形成。

反過來,和這些兩眼一抹黑來京找財路的外地人有所不同。

這個年頭,京城人在做小買賣上,還是有一定得天獨厚優勢的。

別看老京城人用“天安門疏可走馬,大柵欄密不透風”來形容大前門這塊風水寶地的繁華景象。

但“爆肚馮”作為一家在前門地區廊坊二條的百年老字號,說重張就重張。

時年五十的馮廣聚是爆肚馮第三代傳人。

1956年,打小就開始學習家傳手藝的他沒了用武之地,不得不進工廠當了一名車工。

他這一干就是幾十年,馮家的“爆肚”在京城消失了也是幾十年。

原本他也是不打算再重操舊業的。

可幾年前,一位來自海外的,幾十年來一直對京城小吃“牽腸掛肚”的老先生突然登門拜訪。

誠心誠意的出高價請他再做一次爆肚。

並且在吃到了他做的爆肚後,淚流滿面,緊緊握著他的手說,“三十多年了,我終於吃到了夢裡的東西。謝謝啊!”

這件事不免讓他大受觸動,開始意識到京城小吃對於許多人而言,並非只是一口吃食那麼簡單,這才有了重新撿起手藝的心思。

也是託了改革開放物資日益豐富的福,就在這一年,終於解決了新鮮羊肚的貨源問題,於是沉寂了幾十年的“爆肚馮”又和京城百姓見面了。

還別看這爆肚馮開業後只有一小間,用自住房改的門臉兒,屋裡滿打滿算也就四張小桌子。

可自打元旦過後,開張的那天起,就食客爆滿,門庭若市,外面排起了大長隊。

別看吃爆肚兒,也沒幾樣名堂,不過是爆個“葫蘆”,來個“肚板兒”,最普通的是“爆散丹”。

可這玩意,一年四季都是再便宜解饞不過的了。

一個人要上一個酒,兩份爆肚兒,倆芝麻燒餅,那就是神仙一樣的享受。

懂行的人,會吃的人,不但沒人會挑這裡的簡陋,反而進來的還得喝上一聲彩呢。

就比方除夕這天中午,馮廣聚就碰上了兩位真正的好主顧,進門兒說話,全在點兒上。

“掌櫃的,買賣興隆。”

“掌櫃的,辛苦啊。”

歲數大的人,不管是不是真會吃的行家,這開口說話就能讓人高興。

在灶頭上的馮廣聚,樂呵呵的趕緊點頭回應。

“借您吉言,二位太客氣了,趕緊裡邊請。外頭冷,累您久候了。”

“哈哈,連這日子口都排大隊,想吃您這一口,還真不易。”

“嗨,其實很正常,誰讓咱京城就兩樣東西讓人上癮呢,一是豆汁兒,二就是這爆肚兒。”

聽聽,這話說的,入耳就是痛快。

“二位吃點什麼啊?我今兒貨還挺全乎的,您要什麼都有。”

馮廣聚的意思,當然不是說他這兒就跟日後的呷哺呷哺或者是海底撈似的。

什麼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跑的,山裡長的,一切可涮的食材都有。

要知道,爆肚兒並不是火鍋,食客可沒法自己動手。

顧客吃什麼,店家就爆什麼,操作上分秒必爭,該五秒的就五秒,該七秒的就七秒。

全得馮廣聚親自來,火候差一點就沒法吃了。

因此爆肚館裡就沒有銅鍋子,只有灶上一口滾沸的大鍋。

而馮廣聚這意思其實是說,肚仁兒、散丹、肚領兒、蘑孤頭、肚絲、肚板、食信、蘑孤、葫蘆,羊肚兒上這九個可食用的不同部分,今天全有。

果不其然,這兩位的回應,確鑿是行家無疑。

一位說了,“來一瓶兒二鍋頭,一盤花生米。爆什麼?那就各種都來一盤。您看著老嫩給我們上,反正先吃香後吃脆,吃熱不吃冷,吃新不吃留,您爆一盤我們就吃一盤,吃到最後,咱們肚仁兒收尾,您再給我們每人來個熱燒餅,就齊活了。”

另一位則說,“別別,別全來。我牙口兒不大好,葫蘆、蘑孤、肚板兒可吃不了,這幾個就不要了。肚仁兒您給來兩盤得了……哎,容我再多問一句,您這兒應該都是羊肚子,沒有牛的吧?”

馮廣聚趕緊打保票。

“沒有沒有,老師傅您放心,我店裡全是純粹的羊肚子。連百葉都沒有,只有散丹。”

“那就好,那就好,牛肚兒質厚易韌,只憑水爆,可怎麼吃啊?還是羊肚兒好,對我的路子。”

確定了二位都是真正的資深吃主兒無疑,馮廣聚操作也就倍加仔細。

那真是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掌灶。

不多時,一盤食信先爆了出來,他親自給端了過去,“來,趁熱,您二位先磨磨牙……”

一人一快子,隨後發出了吃脆黃瓜一樣的聲音。

馮廣聚並沒急著走,留下來接著問,“這味兒應該還成吧?”

回應果然讓他欣然。

“好,你這羊肚兒,材料不但新鮮,還是純涼水洗出來的。而且爆的火候也好,恰到好處。掌櫃的人挺厚道啊,就這爽脆!就知道您真是一盤一盤爆的,不是一大鍋一起下了,撈出來再分。”

“嗯,確實沒說的,這小料也好,沒放韭菜花,不遮羊肚兒的鮮味,掌櫃的,你這碗料,就比當前市面上所有的爆肚兒都強了。其他家的,純屬懵事。吃了你的,我們還就沒法再去別家了……”

什麼叫將遇良才,什麼叫人生知己?

作為“爆肚馮”的店主,馮廣聚獲得這樣的評價,可比他多掙二百塊錢還美呢。

他幹買賣並不是純為了錢,否則就不會堅持客人吃一盤,他親手爆一盤了。

用他的話講,是寧可讓客人等得不耐煩走人,也不能讓排隊進來的人吃了他的爆肚兒失望。

所以說,這會做的一旦碰上了會吃的,那眼睛樂得簡直成一條縫了。

馮廣聚一高興,乾脆,兩位客人的酒和花生米全白送了,就收爆肚的錢。

而透過互道姓名,他也知道了這兩位會吃的客人,一個姓康,一個姓張。

待馮廣聚笑吟吟的回去繼續掌灶,康師傅也給張師傅滿了一杯酒,說上了他們自己的私事兒。

“老哥,今兒請你來這兒吃,不委屈吧?”

“你這是什麼話,就這個挺好,想吃大菜我就自己做了,奔的就是這口兒。”

“那就好,不過說實話,這環境你覺得怎麼樣?”

“環境?吃爆肚還要個什麼環境?這就不是文縐縐的吃食。管你穿西裝還是長褂,一進店裡,外面衣服一脫,坐下來就開吃,要的就是個灑脫勁兒……”

“哎,這也是一種環境,不瞞你說。我一坐在這種小店,我就精神,店小,熱鬧,人聲鼎沸,掌櫃的能張羅。這裡才有煙火氣,喝酒才夠勁兒。是不是?”

“你……你這話裡有話啊?跟我打啞謎?”

“沒有沒有,我跟你這麼說吧,我徒弟給我安排的日子,實在是太舒心了,可也實在是太無聊了。我覺著自己還不算老,不想這麼成天吃飽喝足混天黑了,也想折騰折騰,你老哥給咱參謀參謀,我也開個小店怎麼樣?”

“哦?你也要開店?這玩意可累人啊?你看那店主沒有,堂前灶上,幾乎全他一人張羅。”

“嗨,我不為掙錢,還就為個累人。”

“嗯,既然你都這麼說了,那咱就聊聊,你具體有什麼想法沒有?”

“我沒灶上這兩下子,就想圖個聚人氣兒,好解解悶兒,我尋思著……你說我開個大酒缸怎麼樣?”

“大,大酒缸?我可有日子沒聽過這個詞兒了。別說,你這想頭真是有點意思……”

就這時候,馮廣聚又端上一盤兒來。“二位,蘑孤頭來了,趁熱,再嚐嚐我這個味兒……”

PS:今天體溫大致恢復正常,先發一篇。繼續服藥中,這次真是飽受折磨,希望大家多保重身體吧,遠離病痛才是幸福。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