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 朕握法術(求票票)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陛下,臣以為,相邦之言,不合如今大勢也。”

馮去疾語落未斷,王綰未有所言,廷尉李斯自案後起身,行至殿中,深深一禮落下,遍觀群臣,說道自己之論。

“廷尉有何高論?”

王綰神色平靜。

對於李斯,王綰還是相當瞭解的,當初在文信候府邸中,就是自己將李斯推薦給文信候的,後來其才而顯,文信候任命其總纂《呂氏春秋》。

可是,不曾想,此人很快便是入了陛下的眼,先是舉國大戰鄭國渠,未幾,入咸陽宮添為長史。

李斯之才,王綰知曉。

擅長政事事務,尤其擅長法章律例,再加上學至儒家荀夫子,通曉儒道,於法家、儒家、百家自成一體。

他的才學不必說,入秦二十年不到,臻至中樞核心廷尉,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其人之道同陛下之心相合。

能夠很好的貫徹、執行陛下之心,且執行的很好。

李斯出言,在自己預料之中。

“不為高論,只是些許心得。”

“相邦、博士之言,多引用《呂氏春秋》之言,李斯對於《呂氏春秋》也有知曉。”

“雖總纂其書,卻不同其意,春秋歲月,烽火諸侯,禮樂崩壞,瓦釜雷鳴,諸侯相爭,為強大,紛紛有變法之道。”

“諸國匯聚,在大爭之世成就一個個諸侯國的變法浪潮,諸夏諸國都在變,不變者,唯有等死。”

“變法!”

“便是對於國家的變化,對於大道的變化,對於制式的變化,對於萬民的變化,乃是涵蓋諸夏萬千的變化。”

“如相邦所語,一切變化的根本,便是大道制式之變,封國諸侯,裂土分治,大周以來,諸夏紛爭,那也是楚國雖大,卻被大秦所滅之緣由。”

“萬民思治,人心思一,變法匯聚,便是成就這個——一。”

“於大秦而言,更是一法以貫之,以統一的秦法駕馭諸夏各地,以統一的法令、文字、馳道盤整諸夏。”

“果然此刻封國諸侯,豈非自行將部分之地,將部分之民割裂開來,豈非復歸大周之路,復歸楚國舊途?”

李斯對著相邦王綰一禮,將己身之論亦是徐徐道出。

大道在《呂氏春秋》?

不然!

大道在陛下心中!

“是否還有高論?”

王綰不做評價,看向李斯,再道。

“李斯還有一言。”

“上古三代以來,諸夏間,只有封國諸侯,並未有郡縣一體,大周行封國諸侯,未必不是沒有選擇之故。”

“再者,封國諸侯弊端甚大,大周開國,武王未幾崩逝,諸夏便是大亂,首要發難的便是管、蔡之地大周親近諸侯。”

“如此封國諸侯,焉得拱衛天子?”

“是以,短短三百年,大周便是有鎬京之亂,若非老秦人先祖不遠千里勤王救駕,何有大周洛邑綿延。”

“更有春秋歲月以來,諸國相互攻伐,萬民遭劫,此間種種,封國諸侯豈非為禍事之端?”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便是李斯之論。”

李斯再次深深一禮,不在多言。

咸陽宮正殿內,與列文武重臣聞之,神色亦是微微一變,似乎……李斯所言也不無道理。

可先前相邦所語,也有些道理。

這……,當如何抉擇乎?

“廷尉之論,似是苛責上古三代以來聖王天子之行,果然一無是處,何以延續數千年?”

王綰不為所動,看向李斯,回應著。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此為商君之言,大秦變法百多年,掃滅諸國,一統天下,豈不為明證?”

李斯反駁。

“雖國不法古,也當循古法而變。”

“豈有無根之水乎?”

“韓趙魏三晉之地,納入帝幾,燕國、齊魯……偏遠歸於封國,更可為安穩諸夏。”

王綰辯駁。

“相邦所憂諸國復辟之人起事,咸陽不能夠有及時應對。”

“更無需擔憂。”

“諸國仍存之時,便非大秦百萬鐵騎對手,縱然復辟,又有何憂?”

“護國學宮立下,軍旅將才頻出,區區復辟,何有憂心,果有其事,派遣一支鐵騎大軍,便可剿滅之。”

李斯反駁。

“人非聖賢,豈有萬全?”

王綰輕哼道。

“……”

“……”

旋即,群臣匯聚的廳殿內,相邦王綰同廷尉李斯爭論之聲,再次延續,陷入不斷的辯駁之中。

左右群臣聞之,盡皆陷入沉思。

且陛下坐於上首,也沒有言語落下。

“你等所言,朕都已經明了。”

“想來群臣也都有明了。”

“本以為今日可以決斷出諸夏制式,現在看來……,還需要繼續公議。”

“散朝吧。”

“旬日之後大朝會,再行定下根基!”

始皇帝嬴政自帝座起身,觀殿中不住爭論的兩位中樞重臣,並未語落評判,相邦所語、廷尉之言……連日來,其實自己已經知曉。

可群臣不為知曉。

如今諸般事提出來,先行公議,群臣議政,再行斷絕,定下國政根基之事,不著急一時。

說著,便是離開帝座,自旁側殿門離去。

留下咸陽宮正殿內的群臣文武。

……

……

“相邦之言!不無道理!”

“廷尉之言,也不無道理。”

“郡侯以為當如何抉擇?”

半個時辰之後,興樂宮廳殿內,始皇帝嬴政於上首批閱政令文書,國事每時每刻都有,涉及國政根基之事,不為著急。

國政根基之事。

相邦、廷尉爭鋒,嬴政喜歡看到這個場面,卻對於那個結果難以決斷,雖然皇弟也說了許多,自己也能夠明白。

然則,道理是道理,明悟是明悟,想要做出真正的決斷,還是有不小難度的。

“哈哈,蒙毅你今日也在咸陽宮,於相邦、廷尉之言,可有所得?”

周清朗朗笑道。

對著上首一禮,並不直接應下,看向殿中與列隨伺的長史蒙毅,輕問道。

“蒙毅,你說說兩者孰優孰劣?”

嬴政亦是視線落在蒙毅身上。

蒙毅跟在自己身邊多年,應該能夠觸控自己的心思,或許可以給予自己不少參照。

“陛下!”

“郡侯!”

“這等國政根基要事,蒙毅不敢妄言。”

著今日大朝會尊貴袍服,蒙毅聞此,連忙起身,禮儀落下,搖搖頭。

雖有所覺,卻不可言之。

“這……這可不是陛下和本侯期待的回答。”

周清擺擺手。

雖不是蒙毅這個層次可以做出決定的,但……說上一說還是無礙的。

“事猶未定,如何不可言之。”

“朕仍為遲疑。”

嬴政輕笑。

雖懂得分寸,卻如皇弟所言,不是自己所想要的答案。

“陛下。”

“如此,蒙毅斗膽一言。”

“兩者之決,既在於封國諸侯、郡縣一體,又不在二者。”

“大周之所以三百年便勢衰,乃是因為大周所能夠掌控之力不強,乃大周天子權威不顯。”

“且諸侯國日益強大。”

“郡縣一體,則一應大事決斷於咸陽,不會出現封國諸侯異心之舉。”

“亦是如百多年來,歷代秦王對於巴蜀之地、關外之地、陶地的治理,雖有重臣所領,可一應權柄仍落在咸陽。”

“是以,如郡侯多次所言,國政根基之要,乃是收攏權柄於咸陽,令文武之事秩序運轉。”

“如此,方可為大秦國政根基。”

蒙毅又是一禮。

整理思緒,將所言一一道出。

“哈哈哈,如你所言,似乎兩者皆可?”

周清大笑。

蒙毅這番言論,看似有理有據,實則仍沒有任何確切的答案落下。

“這……,記得郡侯曾有提及,封國諸侯與郡縣一體,皆有利弊,如同萬物陰陽,都沒有完美之法。”

“相邦所言,燕國、齊魯、江南之地,相距咸陽甚遠,果然接下來諸國流亡之人復辟,則咸陽不能夠做出及時的應對。”

“大秦雖有百萬鐵騎,遠水難解近渴。”

“廷尉所言,秦法如一,蒙毅以為,無論燕地、齊魯是否為封國諸侯,都可施為秦法,並行不悖!”

蒙毅亦是淺淺一笑。

讓自己做出評判,當真不好做下。

封國諸侯!

郡縣一體!

各有優劣。

且相邦所語封國諸侯同上古三代以來眾封建又有所不同。

“朕……其實傾向於李斯之論。”

“蒙毅之言,朕也知曉。”

“王綰之論,朕也可以知曉,相邦之心,並無私心,只是政見之論不同罷了。”

“郡侯之意,朕也知曉,郡侯是想要在燕國、齊魯、江南設立封國,雖為封國諸侯,卻秦法如一貫徹,收攏封國諸侯權柄。”

“令其迥異郡縣,卻又非大周封國諸侯之尊貴。”

“以封國諸侯拱衛中央,遏制諸國復辟之力,果然它日做大,咸陽也有足夠之力,與之推恩,分化封國諸侯,趨同郡縣。”

“封國諸侯、郡縣一體,根本在於法術勢。”

“朕……或許知曉該如何做了。”

始皇帝嬴政長嘆一聲。

如大周眾封建那般得封國諸侯,已然遠去。

設立嶄新的封國諸侯?

未免顯得有些奇怪。

法治!

當如一。

“只要能夠達到目的,何種方式自可權衡。”

周清不復多言。

制式治道的根本目的在何?

在於大秦如何形成對於諸夏長治久安的統御!

這是一個難題。

歲月長河之中,都未解決。

而更為本源的目的則是,諸夏風華禮儀如何長治久安的傳承萬代,乃至於亙古。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偶米粉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