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欲與秦皇漢武試比高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扶還是不扶,這是擺在劉備面前最大的政治%問題!也是最大的戰略問題!

上古時期,全球遭遇了世界性洪水。黃河為山嶺所阻,河套成了北海,晉南變為湖泊,黃河在中原橫流,造成了大片沼澤,人們多依山旁高而居,常以舟船往來,不辨區域。

西土各族便登上諾亞等方舟,向高處聚居逃避,以待上帝息怒。

東土神州,共工部落的大禹,奉堯帝之命,秉持人定勝天之信念,三過家門而不入,耗費數十年時間,率領東土各族子民開孟門、龍門、呂梁山…使北海變為河套,晉南大湖變為盆地……導黃河於太行之東、泰山之北、燕山之南,使黃、濟分流,中原黃淮之間遂適宜居住…

大禹治東土神州九條大河,名九方之山為四列,參九方格劃東土神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製作九鼎記錄水紋、山脈、異獸,以近遠、親疏分東土各部族為甸、侯、綏、要、荒五服…

天下由此而定,東土神州遂別名九州。

其子啟承餘蔭,藉助多年治水形成的準軍事化部眾,改禪讓制為家天下,以豫州、冀南、雍東為都畿,遂立夏朝,為天下部落共主。

後《易》有云:“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即天下九州如卦之九格,而五在正中,同時符合五服之要義。故以九五尊帝王,實自禹啟父子,《易》只是記錄。

夏商周三世,東土華夏皆九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裂土封建,以五服親疏相制約,天子實為諸侯、部落共主。

至秦始皇統一四海,廢諸侯,立郡縣,直轄36郡,三十六亦四九之數,東土王朝從封建變為直轄,領土雖有些擴大,基礎依舊是九州之地。

漢高祖繼承秦楚之基業,繼以郡縣制。孝武帝開疆不斷,大漢王朝國土膨脹,管理難度加大,劉徹晚年精力漸漸不濟,元封五年置刺史巡行十三州。東漢光武繼西漢舊制,亦分郡國置十三州刺史。

由夏禹至漢武,華夏君臣篳路藍縷、華夏百姓前仆後繼,歷時2000年,終將九州拓展為十三州,將東土神州混為一統。漢孝武帝也因此與秦始皇並稱“秦皇漢武”。

魯肅用極崇敬地語言誇讚劉備之功績:“主公拓帶方、扶桑、本州,夷州、呂宋,南國之建安,以為南北海東。海東之地,幅員萬里,包納山海,人口百萬,物產豐富,實不止兩州之地!

自夏禹至秦皇漢武,2000年不過將九州拓為十三州,主公不到20年就將十三州拓為十五州,從此而言,功過三皇五帝、績蓋秦皇漢武、並肩大禹…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涿候、青州伯已無能匹配主公之功績,不若群臣並表為徐國公,稱孤道寡,方能襯托主公於華夏之功績!”

劉備有點懵逼,即使以數十年城府亦難免有點臉紅:“與秦皇漢武並稱…恩,算是我之目標,日後統一中原或可。

欲與大禹、三皇五帝試比高…過分自吹自擂了吧?”

奇怪的是,邴原、荀攸深沉思索,並未反駁魯肅。

邴原摸著鬍鬚道:“稱公極易引起各州郡圍攻,

不若挾天子亦討不臣,進而一統天下,憑再興漢室之功、開拓海東之資,令皇帝禪讓,並無不可!

那時比肩秦皇漢武,功過光武,也是必然。”

荀攸:“論拓地之功,則海東之地甚大,遠不只二、三州。

徐弈曾南行至一大洲,東西無垠,或有數千裡之廣闊,其地或大若數州!

昔日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攸侯喜勤王未果,帥數十萬商人出海逃亡,兄長東討朝鮮、扶桑,據當地土著所言,攸侯喜過扶桑而東,扶桑之東,或更有地如神州…”

劉備雖有些暗喜,但更多是愣神,完全沒想到邴原、荀攸竟然也認同魯肅、劉曄,四大謀臣全都認為開拓海東有比肩秦皇漢武之功績。

節操呢?

你們的節操呢!

其實劉備也是太不自信,低估了安東軍之成就。魯肅、劉曄雖有吹捧,但言之有物,否則邴原清正之士、荀攸明智之士自然會反駁。

後世有人吹捧康熙為千古一帝,理由是智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抵制沙俄侵略、打敗準噶爾汗國等。

三藩、臺灣在明代本就是中國領土,只能算收復祖產,算不上拓地之功勞。明代極盛時奴兒干都司東北到庫頁島,然而只是分封而非直轄,滿清將吉林、黑龍江作為加入中國之嫁妝,實有大貢獻,但那是康熙他父祖之功勞,康熙抵制沙俄不過是守住父祖之土地罷,也算不上拓地之功。西域從漢武帝開始就是中國傳統勢力範圍,絕非“新疆”,打敗準噶爾汗國也只是削平叛亂罷了,只是略微有拓展。

康熙有鞏固守成之功,使祖地更加紮實,但無甚拓地之實,亦無推動社會變革前進之績,想與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並列,只是徒惹人笑。相比之下,形象不討喜的雍正,既有平定叛亂之功,又完成了大規模改土歸流、攤丁入畝廢除人頭稅兩項大改革,歷史功績反在其父之上。

劉備所佔據之朝鮮、日本中西部、呂宋、夷州,還有正在抓緊同化之越人聚居地建安、臨海,多為氣候溫暖溼潤,方便農耕之地。

除了遠在海外,流官、封君(土司)並行,各方面條件類似於中原。

後繼者可以比較容易地掌控海東,即便國力衰退暫且失去,也能憑藉中原的巨大體量,加以追回,最終化為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之開拓海東激發了大漢子民冒險精神,提前開啟航海時代,對華夏之貢獻,更是開創性、格局性的

東漢末年距離百家爭鳴之春秋時期接近,學術上遠比宋明更富有多樣性,士人百姓也更有開拓精神,也更能理解其中意義,故邴原這種清正守禮儀之士,亦兼學儒法雜家之術,不反對魯肅、劉曄的吹捧。主君劉備能夠留取得更大功績、立下更大名聲,亦能使追隨的謀臣將帥名聲更響亮,封戶更多,邴原只覺得原本水波不興的內心,忽然無比亢奮。

劉曄銳氣十足:“江東、徐州、青州,加上海東,主公已得4、5州之地,實際佔天下四分之一!

論土地,幅員萬里,譬如秦朝、高祖之時。

論戶口,群雄並起之後,河北、中原、關西人口大為減少,主公轄下戶籍人口亦已超過600萬,帶甲之士超過十五萬。

論形勢,與袁紹、袁術、曹操相鬥,從不落下風…

此等情況下,人心已經初定,稱公正當其時。

慮天下間能與主公相匹敵者,唯有佔據冀、並、兗三州之袁紹(包括曹操)。

只要戰勝袁紹,天下不足慮!”

邴原:“周文王得天下三分之二猶事殷,袁紹五世三公,豈易討伐?

你可曾想過,若稱公,袁紹振臂一呼,對安東形成包圍網,如何是好?”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