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鑄犁為劍馬尼拉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雖有違儒家仁義之道,為大漢子民,只好行此下策!”

徐奕眼睛通紅,更紅的是衣甲上的鮮血。

他身旁是一排一排武器精良,訓練有素的漢軍士卒,他們大多只是第一次上戰場,卻都各個衣甲染血。

不同的是,這裡是呂宋,天氣十分炎熱,只有少量負責攻堅的勇士佩戴鐵甲。大多數士卒佩戴的皮甲只罩住軀幹、大腿。

呂宋島上的土著則更加不堪,他們或者佩戴木甲、藤甲,更多光著身子畫上紋身,借用巫術讓自己顯得更強大。

中平五年(188年),劉備為東萊太守,與陶謙共平青徐黃巾,為安置流民而開發夷洲開始,到興平元年(194年),已經是第7個年頭。7年來,夷洲島作為最近距離揚州較近的島嶼,其溫暖溼潤的氣候,豐富的物產,都使之成為官方安置流民的首選目的地。

由於按人口免費贈送土地政策,靜海商社組織的海運商貿物流,加上靜海錢莊微搜提供的低息貸款,百姓從不願,變成願意,變成主動移民。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經過數年開發,夷洲島嶼狹窄,氣候溫和,環境舒適,只7個年頭,夷洲百姓突破六十萬,開墾稻田,香蕉、菠蘿等果林,水池魚塘,共計近千萬小畝,年產糧食、鮮果、果乾接近2000萬石。

正因為環境舒適,相對安全,移民們敞開了吃,敞開了生,導致嬰兒潮!

夷洲島六十萬人中,超過二十萬都是牙牙學語的小兒女,他們不僅十年之內都無法提供勞動力、出產,每年還消耗大量糧食,消耗大量勞動力以照顧。

夷洲島並未像劉備最初設計那樣,成為每年能夠提供數巨量糧食的南國糧倉,反而有成為嬰兒搖籃的趨勢。

當時的三個縣長簡雍、諸葛玄、徐嶽,都獲得成長,簡雍為毗陵典農都尉,諸葛玄為都尉,徐嶽河渠校尉、水軍都督,都是千石、兩千石得實權高官。他們都沒想到這種情況,提出夷洲島面積有限,應該更改政策,取消名田制度,恢復大漢口賦制度。

口賦,即秦漢以來之計劃生育制度,兒童七歲至十四歲,由其父母長輩給每人每年出二十錢以供軍資,以經濟手段控制人口增長。

劉備最初是贊同的。

黃巾之亂以來,大漢多災多難,歷經羌族東進涼雍,青徐黃巾復起,張舉、張純勾結烏桓鮮卑亂幽並冀青北方四州,諸侯討董卓,冀州、中原爭奪戰,曹操屠徐州、益州內亂…

短短11個年頭,幾乎無一年不戰,戰爭和之後的饑荒、瘟疫,逃難,使得大漢戶籍人口從最高的5000萬人,連續損失。據荀攸、任旐等估計,恐怕最多還剩下不到3000萬人。

不僅人口減少,人口比例呈現明顯的女多男少,在戰亂地區,女男五比三、三比二、二比一、三比一十分普遍。即使在夷洲這樣的世外桃源,由於血吸蟲病、山林中高山人侵襲,一男二妻也普遍存在。

大漢人口形勢,已經到了十分危險的狀況。

今年,從西到東的蝗災,又進一步加劇人口損失,即使劉備做出各種努力救濟、遷移、保全百姓,樂觀估計,大漢人口恐怕已經不足2500萬。而且戰亂很難在十年之內結束,正應該鼓勵生育,劉備又豈能全面重新推行口賦這個計劃生育利器?

“夷洲島太小,作為呂宋都尉,就是君候手中之劍,大漢之劍!理應大漢的犁獲取土地!為大漢子民,子孫後代獲取滋繁之土地!”

徐奕作為呂宋都尉數年,透過貿易、外交等手段,將呂宋及周邊情況摸得清楚:

“呂宋島倍於夷洲,東西多山,而中央多平原谷底,可耕作之地數倍於夷洲。

呂宋之南有棉蘭島,略小與呂宋。西南有馬來島,東南亦有島,地皆極廣,可比揚州。

跨海而西,乃漢子交趾、九真郡,其南有占城,產早稻。

跨海再南,有一大陸,彷彿大漢大小,氣候乾燥,星象與大漢大異…”

徐奕在探險中好幾次中毒、生病、受傷,可他性格極為堅韌,對海外反而更有興趣了。他還帶頭取了幾個呂宋女人:矮小、膚色偏黑,用中原淑女白而美的審美觀念來看,簡直不堪入目、不堪下嚥。

但他忍住了,還向她們學習土著語言,教她們漢語,這個過程中,發現呂宋土著女子聽話,吃苦耐勞,任勞任怨…

徐奕經常給麾下官吏、將士講:馬上打天下,不可馬上做天下。軍事只是手段之一,要教土著人漢語,傳授儒道,讓他們按照我們的律法行動,給我們交賦稅(保護費)…用盡一切手段,努力將土著人分化、瓦解,為大漢所用,成為合適的農民,將就的民兵。

徐奕一向嚴厲,對麾下新來的大多數夷洲新兵,十分、非常、從始至終都不滿意,常批評他們比幾年前安逸墮落。這時候卻嚼著檳榔,難得露出笑容:“修養一會再戰,前面就是土著所謂馬尼拉灣,我們的新琅琊灣,只要拿下中央的城寨,整個呂宋就是大漢之土,個個都論功行賞!”

麾下的士卒們歡呼著,找了陰涼處石頭、木樁坐下來,解開鎧甲,一邊快意地吃著檳榔,一邊扇著風,燒著開水,將本地椰肉、魚、稻米扔到鍋裡,煮著大雜燴,享受難得的輕鬆與快意。

徐奕敬畏地望著東面平原上有序展開的數萬士卒,這些多是臨時招募的夷洲農兵,裝備卻個個精良,遠非土著可比。

向西望著海灣邊停靠的數百艘船隻組成的龐大艦隊,飄揚著一個個個巨大的“劉”字旗幟,望著其中最高大的旗艦,心想:“君侯據青徐州、海東、夷洲、呂宋數郡之地,臣民數百萬,帶甲十萬,戰艦數百,騎兵數千,足以為一方之主!

只君候有這樣的人才配做大漢的皇帝!

我如今已是亭侯,此戰之功勞可封鄉侯,要是拿下棉蘭、馬來諸島,亦或是南面的大陸,終得數千封戶,南海土地寬闊,還可得一個小島或半島為封地,就是裂土封侯的傳世封君!西漢時的一個王也不過如此!”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