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幽州割裂!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出大事了,天塌之大事!”

盧養迎風站在青州膠縣港口,顧不得碼頭人頭攢動,向剛下船的劉備嘶吼。

旁邊的荀攸臉色凝重,制止盧養繼續嚷嚷:“回府再說。”

去年十月底,

幽州牧劉虞見公孫瓚搶劫送給烏桓、鮮卑人的糧食,又怨恨公孫瓚不聽指揮,數次責備,揚言要公孫瓚好看。

公孫瓚自知位在人下,劉虞可以不奉令處置,任由幽州牧使者千萬催促,也不敢前往薊縣述職。

劉虞大怒,發徵召令,欲集西、中部幽州、冀州中山等郡國之兵丁,合力討伐公孫瓚!

公孫瓚正回幽州省親,士卒多還鄉準備過年,被困在漁陽郡與右北平郡之間,急遣子公孫續求救。

王榮、宋佳、祁胭脂等認為幽州是根本之地,不可不救。令青州、海東原本準備好南下揚州之兵2萬掉頭北上靜海。

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十一月初

盧植從樂浪趕回,欲做個和事老,他與劉虞在雒陽時就是同僚,十年前任北中郎將、持節討伐河北黃巾,冀幽並三州郡守國相以下皆聽號令,當時劉虞是清河相,也在麾下。

果然,十天之後,劉虞,同意了!

不僅同意了,還立即取消了召集令,讓士卒返家,親自與盧植到潞縣與公孫瓚和解。

公孫瓚也興高采烈散去大批遼西士卒,返回渤海郡。

此時,袁譚蠢蠢欲動齊國,袁紹窺探渤海郡。

王榮、祁胭脂與徐榮、典韋商量決定,北上的青州兵大多亦南下。盧植幾年未歸,所率樂浪、帶方五千幽州子弟藉機返回鄉,其餘海東兵自乘船返回。

幽州再次恢復了平靜。

今年正月十三

劉虞傳令,讓各郡長官、使者,並盧植、公孫瓚、徐榮等歸家過年之將帥前去薊縣飲宴,以慶新春。

公孫瓚本不願意去,耐不住師傅盧植要求,只好去了。

正月十五,酒過五巡,觥籌交錯間,劉虞突拿起杯子,遲遲不飲也不放。

公孫瓚眼皮直跳,心中大駭:“摔杯為號?”

劉虞道:“請段君。”

卻見一人,器宇軒昂,手持漢節,乃長安使者段訓:“

幽州牧、大司馬、襄賁侯劉虞接旨:

虞先是平定張舉張純之亂,再安定幽州撫慰流民,宣揚漢威,烏桓鮮卑來歸…功蓋北國、擎天巨柱,而天性節約,食無兼肉……詔加太傅銜,使假節都督冀、幽、並、青、兗、豫六州諸事,加食邑1000戶,領幽州牧如故。”

持節!太傅!都督六州軍政大事!豈不是周公、召公!公孫瓚原本還有爭奪之心,此時心中一片混亂。

劉虞接過漢節,猛得一頓,呵道:“拿下!”

中山相孫瑾、鮮于輔、張逸等於席間拔刀相向!鮮于銀、田疇等率內外埋伏數十壯士,身披內甲、腿藏短刀,殺將出來。

眾人一齊吼叫“公孫瓚休走!”

盧植大驚失色,急忙阻攔:“劉公,說好放下芥蒂。。怎如此。。”

劉虞:“盧府君且讓開,本公只是說不殺!沒說不抓。”

持節、太傅,近乎皇帝親臨,抓一個兩千石,自無不可,盧植以下,眾郡國之官吏盡數屏息,生怕得罪劉虞,落得公孫瓚一般下場。

公孫瓚突然咧嘴一笑,拔出一刀,立殺一人,向外衝殺。初春幽州氣溫還在零下,穿著甚厚,公孫瓚與田楷等也藏短刀、著內甲,雖中數刀而不致命,劫持幾個人質。殺出屋外。

士卒見有人質,不敢放箭,都看向劉虞。

劉虞礙於名聲,只說不能放箭,卻讓公孫瓚從容逃去,與屋外所率兵丁匯合,亡命逃走。

劉虞大怒,嚴令關閉四門,搜捕公孫瓚。

各郡守、使者,見了公孫瓚被追殺,多不敢久留,紛紛離去,卻被堵在各門。

南門守將見樓下多幽州豪傑,有的甚至做過自己的長官,也不敢怠慢,帶著士卒下城樓請罪。

公孫瓚也是命不該絕。徐榮自知與劉虞絕非一路,忽然拔刀劫持了南門守將,匯合公孫瓚、公孫範、田楷等數十人,一路打殺,血戰脫走。

一行人過了洋河,考慮到渤海路遠,從官道直奔安次、泉州,最後到達靜海,召集佃戶,閉門自守!

劉虞也不含糊,見拒馬水、渤海結冰,便於行走,發兵直接將靜海團團圍住!

“劉虞將家父等人軟禁在薊縣!”

盧養愁眉苦臉:“公孫兄受傷不輕,當天夜裡就發高燒,服用湯藥後略微好轉。”

劉備急問:“靜海沒丟吧?”

盧養:“守是守住了,但劉虞遣兵攻城甚急,徐榮支撐不住,公孫兄上城牆,又傷了。。筋骨,醫者說要將養二三月!”

“沒死已算幸運!”

劉備嘆氣道:“公孫兄向來以驅逐鮮卑為己任,劉大司馬則以和睦邊疆為方略,兩人所爭者,國策也!既動刀槍,豈會輕易和睦?”

只是賣盧植個面子,表面暫且和睦罷了。

劉備:“恩師不聽我言,一意勸和,既誤了公孫兄,又誤了自己,哎。”

盧養頗為尷尬:“家父也是好意!”

“好意?”

邴原冷冷地說:“當時甚緊急,靜海只湊了五千人守城,面對從上谷、代郡、烏桓、鮮卑來的二、三萬人圍攻!要是丟了靜海,君侯在幽州可有立足之地?”

盧養:“也是為了幽州兒郎少死傷些,實沒想到劉虞不講信用!”

荀攸:“聽說州從事、代郡程緒勸劉虞不可發兵,劉虞差點殺了他。民間有聲音將劉虞比為再世光武,傳聞來自何方,你就不想想?可見劉虞決心之大,野心之大。”

盧養慚愧地無地自容。

倒不是劉備、邴原定要埋怨盧植、盧養父子。建議,你不聽!責任卻要別人來承擔,還不能發幾句牢騷?

知錯就改,善莫大焉——那是指小孩子或普通百姓。

此典故出自於左傳,春秋時期的晉靈公生活奢侈、暴虐殘忍。趙盾和隨會商量後,由隨會勸諫靈公,靈公聲稱知錯將改之。隨會說“知錯就改,善莫大焉”,又說開始時向善之人很多,最終能一直堅持的很少,希望靈公不要一錯再錯。

果然,晉靈公最終沒有知錯能改,反倒是倒行逆施,一錯再錯,幾次要殺掉不斷勸諫著的趙盾,最終被趙盾反殺。趙盾就是趙氏孤兒趙武的祖父。

政治人物,犯錯就需改正,犯錯就需要有人承擔責任,晉靈公犯錯之初要有人(如太后)打他兩耳光、或者伊尹放太甲於銅宮,後面也不會枉死。不論承不承認,既不斷犯錯,晉公之權必削弱,卿大夫則會乘機擴權,此後晉國終究為趙、魏韓所分。

盧植文武全才,在幽州名氣太大、話語響亮,又是師長、一呼百應,比公孫瓚、劉備都更適合統攬全局。盧植堅持調停,除了不忍幽州大亂外,未嘗沒有為自己和兒子撈取政治資本的打算。

不趁犯錯把大是大非基調定下來,削弱盧植、盧養父子決策權,劉備和青州就無法取得後續主導權和戰後分配權。沒有利益,如何說動青州將帥心士卒甘情願出兵?

……

士卒聚集、糧草調撥非一日之事,盧養渾渾噩噩離開,回家等待。

劉備與心腹們開作戰會議:“劉虞這個時間抓得巧妙,必有高明之士為其謀劃!”

公孫瓚聚集軍隊,劉虞就改為和談,待到公孫瓚之士卒回家過年,劉虞又突然襲擊,這一手虛虛實實、實實虛虛,深得兵法之要,玩得名將盧植、公孫瓚也入套!

邴原:“幽州別駕趙該、從事張逸、田疇皆智謀之士,謀劃於內。鮮于輔、齊周、鮮于銀、閻柔等皆悍勇之士,統兵於外!而袁紹虎視於南!此危機之秋,當速發援軍。”

劉備一點也想不通,原本迂仁、不善統兵的劉虞,竟然玩出如此花樣:“趙該、張逸、田疇非奇謀之士,到底誰是改變劉虞的關鍵謀主?不弄清這一點,怕我等下步行動亦在敵手算計之中1”

荀攸:“此人甚是高明,辛虧靜海港冰封時間不長,劉虞所部和鮮卑、烏桓人又不善攻城,靜海雖死傷慘重,終究頂住了十幾天攻城。祁夫人、徐榮的信使才能夠南下求援,之前我們才能及時派出援軍。

如今,公孫將軍已回到渤海郡主持渤海、河間大局。幽州目前分裂為四塊: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中部、西部之漁陽、廣陽、上谷、代郡屬於劉虞,遼西屬於公孫瓚,右北平分屬劉虞公孫瓚。帶方、樂浪、靜海、遼南屬於君候。遼東屬於公孫度。北方戰事恐怕非一二月能結束!需做長久打算。”

劉備:“”下一步。。當如何?”

荀攸沾酒寫出一字,又矇住,眼中忽明忽暗,如同一汪清泉,又如同一口深井:“兄長也請寫一字!”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