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三名光武第二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初平二年

之前,孫堅尚未入雒陽,袁紹派曹操南下協助周昂兄弟爭奪豫州。

臨行,曹操問:“如今討董大事不順,而我方多次失敗,袁術孫堅卻接近成功,該如何是好呢?”

袁紹:“當找地方拒守,強大自身以觀天下之釁!”

曹操:“那有什麼地方可以據守呢?”

袁紹:“我欲效仿光武舊事,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兼有烏丸、鮮卑之眾,然後南向爭奪天下,這樣就可成功!”

曹操:“據河北以觀天下之釁?!好計!”

袁紹:“卿就做我的曹參、吳漢吧。成功之日,不吝封侯之賞。”

曹操喜道:“多謝盟主!盟主一言解開我心頭疑惑,我便為先鋒到黃河南岸率先開拓土地。”

袁紹見曹操知情識趣,也頗欣喜,卻沒想到其野心很快就遇到了巨大外部挑戰!

。。。

薊縣,幽州牧府衙

劉虞:“長安屢次下詔,先後以我為太尉、太傅、大司馬,可見重視,我是不是應該去長安輔政呢?”

長史張逸:“長安掌握在董卓手中,其心思叵測。幽州與長安相隔數千裡,軍隊難以到達。

如果隻身前往,失去幽州的部眾支援,必定對輔佐君王無能為力,就連自身安全怕都無法保障!”

劉虞:“那應該怎麼辦呢?”

長史張逸:“幽州有燕、代之眾,漁陽廣有糧鐵鹽,廣陽、涿郡多谷桑棗慄之饒,上谷、代郡、右北平、遼西邊軍強大、士民熟於弓馬,烏丸、鮮卑騎兵眾多,當但效仿光武帝舊事,得幽州人之幫助,南下以爭冀州,而後天下可定!”

“光武舊事就不要提了!”劉虞擺擺手,故意一臉嚴肅地說,“尊崇王室才是我之願!幽州窮苦,外有邊患,該怎麼辦?”

幽州常有邊患,又有烏桓需要安撫,之前國家平均沒講將青州、冀州稅賦二億餘轉移支付給幽州。自從關東盟軍起兵,道路斷絕,冀州稅負都被韓馥拿來支援盟軍,青州黃巾肆虐自顧不暇。

張逸:“明公愛好節約,穿著破舊的衣服,一頓飯最多隻一道葷菜,遠近原本奢侈的豪族,都被感化而改變風氣,努力賑濟災民。

明公為政寬仁,身體力行親勸百姓種田紡織,青州、徐州數十萬口慕名流亡至此,都能安居樂業,甚至忘記家鄉。以上兩點至高的德行!

只是屬下竊以為以上只能做到安民,不能做到富民、府庫充盈、強軍。漁陽鮮于家等世家建議開放上谷、漁陽邊市,屬下認為很對。這樣才能開上谷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

劉虞:“開上谷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

鮮于家的議題確實可以充實府庫,購買馬匹,增強軍備。但鐵器流入塞外,胡人盾兵得以堅銳,就不怕以後不好收拾?”

張逸:“那就只有讓世家大族捐獻土地財產以實府庫?”

“不可!”

作為光武子孫,劉虞內心深處一直認為認為有重複光武舊事的責任和榮耀,光武依靠官僚大族而成功,劉虞絕不願意失去他們的支援與光武背道而馳:“哎,只要能保護漢家天下,便是受些誹謗、委屈,又有什麼大不了。”

劉虞從此便更堅定了其“據幽州,北撫鮮卑烏桓,南爭冀州”之戰略。

。。。

右北平

公孫瓚:“什麼?劉虞接受鮮于等世家建議,大開邊市,以官營作坊、世家大族之鹽鐵、谷慄,向匈奴、鮮卑換取馬匹牛羊?”

公孫範:“千真萬確,我才從漁陽城回來,從塞外到漁陽城經常可見胡人的趕著馬匹牛羊來,換了糧食鹽鐵走!”

公孫瓚:“叛徒,漢奸,他難道不知道中原漢人不如草原人善於騎射?難道不知道一漢當三胡更多靠兵甲、器械?”

關靖:“劉虞兩牧幽州,怎可能不知道,這是為了當前利益不顧長遠啊!”

公孫瓚咬牙切齒:“州牧劉大是漢奸!”

公孫範:“數千幽州子弟流血犧牲才換來邊境和平、鮮卑不敢妄動,劉幽州卻要把鮮卑人用刀劍弓馬換不到的鐵器、糧食,平白無故貿易給鮮卑人,如何服眾?”

關靖露出譏笑:“我看他服眾得很,多個世家大族表示支援,鮮于家甚至把劉虞比做昔日光武皇帝!”

“就憑他?漢奸也想做光武帝第二?真給祖宗抹黑!”公孫瓚越發暴躁,“不能讓鐵器出境,一定要制止他!大漢與鮮卑可以有和平,但那一定是鮮卑稱臣來朝!我白馬將軍定要平定鮮卑烏桓,而後策馬向南,奉皇室以掃不平!”

。。。

之前,為了儘快統合河北,袁紹寫信給袁術、劉岱等人:

如今長安名義上有幼君,卻不是漢家血脈,而公卿及以下官吏都媚事董卓,如何能北面稱臣?唯恐今年稱臣,明年今日就是你我忌日!何況我袁氏遭到董卓屠戮,豈能北面事之?

漢室之德,歷四百年,自火德轉為土德,逐漸凝固,不是輕言廢棄的。因此先前我與韓馥共謀長久之計,要使海內見中興之主。

幽州牧牧劉虞,光武帝系子孫,東海王劉強之後,歷任甘陵相、宗正等職,在平定北方烏桓、鮮卑之亂過程中多功勞,恩信重於北州。

我們只要派兵駐守關津要塞,讓他衰竭而亡。同時在關東立聖君,太平之日指日可待,還有什麼疑問?

袁術早就有自立之心,回覆袁紹:皇帝幼小,無甚過錯,錯的是把持朝廷的董卓。袁氏歷代忠烈,理應攻陷雒陽、長安,迎回皇帝。豈能立劉虞為帝?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我這弟弟是何居心?”

袁紹不理會袁術的反對,以關東盟主的名義,派遣原樂浪太守張岐等人拜見劉虞,呈上眾議。

袁紹的想法是劉虞若能接受,總要大封眾臣,身為盟主的自己就是首功,就能順理成章的控制冀州、幽州,並擴大現有的兵力。

沒想到劉虞再次斷然拒絕,向袁紹表示並無此心。

實際上劉虞認為,其子劉和先在袁術手中、現在袁紹手中,豈有如此受制於下,受人要挾的皇帝?而且袁紹依然和去年一樣,要求他前往冀州繼位,豈有放棄部眾的皇帝?袁紹之膽大包天,心比天高,劉虞豈是第一天知道。

劉虞久知袁紹之心,袁紹卻不知道劉虞之意。

袁紹又請劉虞領尚書事,承製封拜,劉虞同樣拒絕。

浪費幾個月,袁紹才明白:“原來光武皇帝起於河北之事太過知名,我想做光武帝第二,劉虞口雖說不,其實亦有同理之心!雖然立劉虞之事未能成功,但我略施計謀,就試出劉虞之意,就可做出下步戰略,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袁紹的目光,看向了懦弱的冀州刺史韓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打算由近及遠,由弱自強。

只是他萬萬沒想到,公孫瓚擁強大之邊軍,亦難免生起與他和劉虞相同野心!這一失誤,為袁術、劉備、曹操等人所利用,在之後的多年裡給他“據河北以觀天下之釁”的戰略造挖下了巨坑!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