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酸棗、漳河之盟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鞠氏本平原人,後避難涼州,帶去了中原的農業、手工業、軍事技術,在與羌人鬥爭、交往中造就了對付騎兵的步兵長槍、強弓大弩和騎兵,成為當地大族。

黃巾起義時,鞠義跟大批涼州人一樣,依照皇帝命令進入中原平叛。之後黨人王芬為冀州刺史,面臨黑山軍,張舉張純烏桓鮮卑之亂,急需用人,朝堂就同意將鞠義等人留在冀州,以彈壓烏桓鮮卑騎兵,以保障冀州財賦。

鞠義屢立戰功,目前已是騎都尉,本部八百老兵一路從涼州到河北,作戰經驗非常豐富,人人皆可做伍長以上。冀州並不缺乏士卒,在鞠義帶領下,鍛鍊出一批能戰之將士。

袁紹派出小股部隊試探之後發現難以速勝,於是雙方就據守僵持起來。

。。。

初平元年,正月

廣陵太守張超、功曹臧洪到酸棗,其他隊伍也陸續到齊,臧洪在一次宴會上提議:如今群賢畢至,而百姓不知道跟隨哪邊,應該確立盟約,並著力宣傳盟軍的‘正義之師’形象!

其他諸刺史、郡守、將軍皆認可,於是在卞水之旁築壇高十丈,擇吉日,殺白馬,登高壇,歃血同盟。然而,起兵討伐朝堂是十惡不赦、株連九族的大罪,而董卓兵強,沒有人願意牽頭領誓。

臧洪見眾人推來推去,很不高興,率先上高壇,涕淚交流領誓:“

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淪喪社稷,翦覆四海。

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廣陵太守張超、山陽太守袁遺、奮武將軍曹操、破虜將軍破鮑信等糾合義兵,並赴國難,替天行道,誅滅賊臣。

凡我同盟,(必定)齊心戮力,以致臣節,(即使)殞首喪元,必無二志。有違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鑑之!”

眾人跟著臧洪念了誓言,歃血為盟,當場皆說臧洪的誓言講得好。可有好幾個人都臉色煞白,心中腹誹臧洪把後果講的太嚴重,。

曹操心想:“遵從臣子之節,即使殞首喪元,也必無二志?!臧洪說違背盟約不僅要失去自己性命,還要無克遺育(斷子絕孫),也太狠了。

要袁本初在此,怕是不敢發這個誓言吧!”

緊接著,眾人又為盟主之位爭執,倒沒人推薦自己。劉岱、曹操、張邈、張超、袁遺等支援袁紹,喬瑁、孔伷等支援袁術,最後舉手表決,定下袁紹為盟主。

喬瑁尤憤憤不平,對孔伷說:“袁公路最早舉兵,盟主卻要袁本初來坐,天下有這種道理麼?”

孔伷:“其實我們人並不少,潁川、汝南等郡太守多支援袁公路,荊州也有支援公路,他們居然以到場人數計較,明顯是佔了兗州距離近的光!”

後來,袁術知道未當上盟主,大為火光,放棄了原本商量好的經南陽入武關戰略,改走潁川,此是後話。

。。。

袁紹收到潁川荀諶從酸棗送來的盟約,大喜過望,遣南陽許攸、潁川荀諶、魏郡審配組團說服韓馥。

這是一個強大的陣容,許攸在地黨人中號稱多智、資歷頗老,荀諶與韓馥同為潁川人、審配為魏郡本地人,三人的身份也使得韓馥不可能拒為門外。

韓馥拿到盟約後,遲疑難斷:“如今酸棗盟軍勢大,董卓亦擁國家北軍、西郡精銳,應該幫袁氏還是幫董氏?”

治中從事劉子惠:“董卓擅自廢立少帝、殺何太後,新天子亦受到威逼,處境危險,雒陽的官吏百姓踮著腳跟盼望關東義兵來消除國家災難。起兵是為國家,如何說什麼袁氏、董氏!”

韓馥面有愧色。

耿武:“不然,董卓亦當今天子之外戚,張揚跋扈或許有,威逼從何而來?況且方伯的冀州刺史,乃是董卓所授,若要興兵,豈不備德?”

劉子惠:“冀州刺史之位,乃是國家所授,豈是董卓私相授受?”

韓馥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這個冀州刺史,乃是太傅袁隗、太尉黃瓊、司徒楊彪、尚書周毖等共同力薦,否則根本沒有機會超過眾多候選人放在董卓面前。董卓之所以同意,第一個原因是不願意違背眾人意願,第二是政治交換,作為袁門故吏的韓馥讓出御史中丞、尚書之位,由董卓親信擔任。

劉子惠算了政治賬,可韓馥還有擔憂:“袁家兄弟在雒陽時就不敢與董氏之對敵,如今董氏手握北軍、西園軍、南軍,涼州軍,皆天下精銳,袁氏能贏麼?”南軍泛指衛尉、執金吾、虎賁、羽林、城門校尉、奉車都尉等一系列皇宮護衛、雒陽守衛,其戰力參差不齊。

故鉅鹿太守張導說:“剛才使者逢紀說過,關東群情激奮,河內郡、兗州、豫州大部分郡已經舉兵,分屯懷縣、酸棗、陽翟、魯陽等地,總共數十萬,對雒陽形成了半包圍態勢,一年半載後,雒陽糧食、財貨皆缺,董卓必敗。軍事上方伯還有什麼遲疑呢?

方伯的親屬不少在潁川,如今潁川太守李旻已與後將軍袁術、豫州刺史孔伷結盟共誓,方伯難道可以不顧宗族倒向董卓麼?”

韓馥:“董卓暴虐,皇綱失統,我意已決,共襄盛舉,清君側!”

。。。

不久,袁紹、韓馥、王匡、張導等於魏郡漳河之旁會盟,史稱“漳河之盟”,盟曰:

“賊臣董卓,承漢室之微,負甲兵之眾,陵越帝城,跨蹈王朝;幽鴆太后,廢棄弘農,挾持幼主,殘害忠良。

神明怨懼,無憑恃之士;兆人泣血,無控告之所。仁賢之士,痛心疾首;忠義之士,目眥欲裂,皆欲奉辭伐罪,替天行道,誅滅賊臣。

凡我同盟之後,必畢力致命,以伐兇醜,同尊王室,翼戴天子。有違此盟,神明是殛(ji 殺死),俾墜其師,無克祚國!”

共舉袁紹為盟主,韓馥此時本勢力最強,卻持兩端以觀望,也就捏著鼻子忍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只是誓言卻與酸棗不大一樣,沒了“殞首喪元,必無二志”,改為“畢力致命”(盡力用命),也沒有提到臣節,誓言見證者也從“皇天后土,祖宗明靈”簡化為“神明”,違背誓言後果也去掉了“無克遺育”。

酸棗、漳河兩篇盟誓,不久傳遍四海,天下人皆為之矚目。

作為對手和宣傳的重點,劉備自然得到了不止一份,他專門用袋子仔細裝起來:“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等三五年後,本侯就用這個打袁紹等人的臉!”

袁閎、袁忠、袁弘是袁基、袁紹、袁術的從祖兄弟,曾祖皆為蜀郡太守袁京,前三者祖父是袁京長子袁彭、後三者是袁京次子袁湯,三人皆隱居在老家,

袁閎看到袁紹、袁術起兵的盟誓、檄文,嘆息道:“先祖的福運,後人不能憑德行守住,卻競相驕橫奢侈,在亂世中爭權奪利,這就是晉國被滅族的三郤啊!”

其弟袁忠、袁弘皆流涕,問如何是好。

袁閎說:“門閥爭龍,成則雞犬升天,敗則身死族滅!本初、公路既走出這步,天下必將大亂,汝南是多事之地,我是長子,目標太大,哪都不去,就守在老家,隱名埋名。你們率領族人分頭逃難吧。”

袁忠遂逃亡江東,袁弘則就近逃亡大別山中。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