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上計始知東萊貧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太守掌治民,進賢勸功,決訟檢奸,典兵禁,備盜賊。春行各縣,勸民農桑,振救乏絕。秋冬遣無害吏案訊諸囚,平其罪法,考核吏之殿最。歲盡遣吏上計。其中最重要的職責是歲末遣吏入雒上計,關係到朝堂對郡國守相的考核、評價,關係到未來的升遷、貶斥、廢黜。”

劉繇振振有詞地向劉備講述太守職責,劉繇領兵作戰能力不算突出,行政經驗卻異常豐富,其伯父劉寵曾任豫章、會稽等郡太守、九卿、太尉、司空、司徒,父親劉輿曾為山陽等郡太守,其兄劉岱目前任侍御史,劉繇本人曾任郡吏、郎中、縣長、州從事,對郡守國相的考績極為熟悉,對如何做好太守、縣令長可以說瞭如指掌。

劉備:“歲末上計,還有幾個月,本官乘船前往樂浪應該無礙吧?”

劉繇說:“非也,歲末不是農曆12月,而是農曆10月,漢承秦制,‘計斷九月’‘十月上計’,秦以十月為正月,下年九月為歲末,之間為一個記賬年。”

秦國主要在黃河流域,種植的粟麥最遲能在九月成熟,基本上所有郡都能在十月上計。

漢代國土更為廣大,遠至交趾、日南,東至東萊、樂浪,東萊黃縣距離雒陽超過2000裡,曉行夜宿得二十天到一個月才能抵達。從交趾到雒陽更遠,得2、3個月,九月出發,十二月上旬能到就不錯了。因此漢代各郡國主流依然十月上計,偏遠的則陸陸續續到達。皇帝則在一月初一正式接見所有上計吏。

劉繇:“為了在十月內抵達,在態度上給三公落個勤吏、能吏的觀感,歷任東萊太守派遣的上計吏多為九月底出發,各縣的統計數據、上繳的糧食芻稿九月上中旬就得從縣裡運輸到郡裡,鄉里八月收了粟麥,就得按稅率繳給縣裡,環環相扣,不容有失。”

劉備:“之前本侯向皇帝陛下辭行時,就請示過,請求免去今年賦稅,陛下當時答應免一半,餘下一半看情況。如今東萊海侵數縣、黃巾肆虐,上計應該可以簡單一些吧,反正交不出錢。”

劉繇:“免賦稅,只意味著不給雒陽交賦稅,不意味著不上計,也不意味著縣鄉不向百姓收賦稅。田畝多少、人口增減、收入多寡都必須向三公、皇帝彙報,如果少得多必須寫出能夠使人信服的奏章,也必須派遣口齒伶俐、值得信任的上計吏說明。”

朝堂不清楚地方的情況,免賦稅就得有依據。況且郡縣官吏俸祿必須支付,如果沒有賦稅來源,就意味著官吏都得餓肚子,誰給太守做事?

劉備擦著汗水,心裡慶幸有劉繇真好。之前,一直以為上計就是報個總賬,如今才知道賬目得詳細到縣鄉,郡國給雒陽上繳的田租、算口賦,鹽鐵金稅,也要一併繳納。

西漢中央、地方年收入約40億錢,東漢末年豪族隱藏人口,收入減少,也有30餘億。

東萊多山,黃巾之亂前,13個縣只有約50萬人口。在東漢的一百零幾個郡國中,只算是中等,一年田租賦稅也有近3000萬,很是不少。而這3000萬收入中,有一半是中央和郡、縣、鄉、亭、裡官吏的俸祿,剩下的一半,大部分是支援中央軍、邊防軍、各地駐軍的軍費。除掉開支,實際上和平年代,東萊一年餘額也就數十萬錢。

管寧初步統計了各縣資料,小心翼翼地說:“若要收取,今年的田租賦稅也下降到不足1000萬。”

劉備:“怎會只有去年的三分之一?豈不是連俸祿也吃緊?”

管寧:“經過黃巾之亂,颱風,海水倒灌,流民四起,東萊人口銳減,生產破壞嚴重,人口已經下降到40萬以下。若非君侯及時鎮壓安撫,怕30萬人口也難以保證。

若君侯一定要多報,也使得,畢竟流民營中還有10萬人口,明年開春安置下去,算口賦一項也能與去年持平,田租或許也能恢復到去年八成!”

“咳,咳!這10萬流民,大多是北海郡的,怕此時最急得是他們吧。”劉備良久說不出話來,仔細翻看了各縣上報資料,“醜媳婦總要見公婆,今年大災,寧可少報,40萬就40萬。10萬流民1個人也不報,我有大用。”

幽幽地望著東方浩瀚無垠的大海,劉備說:“我要帶他們去樂浪,尋找新的土地!”

管寧大吃一驚:“如此大事,怕瞞不了州里和京師。”

“能瞞多少算多少,我們的力量,不在安定的有田農戶,而在未定之流民。”

。。。

東萊、北海世家豪族徵收的5萬石雖多,也只夠10萬流民喝20天粥,必須大量採購糧食。

可惜,風塵僕僕從趕來的大商人糜竺帶來了十分惡劣、令人震驚的訊息:“六月裡,山陽、下邳、彭城、東海等郡國也糟了大水,泗水、睢水等河流兩岸美田皆被淹沒,糧食減產2、3成,價格高到100錢一石。”

邴原:“屋漏偏逢連夜雨,這麼貴,怎生是好?”

糜竺:“價格是豐收年的一倍,還買不買?”

劉備:“買,怎不買。北海、東萊糧價高到200錢一石,買他一百萬石,還能賺不少。”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眾人都笑了。

只有糜竺沒笑:“沒那麼樂觀,市面上流通糧食較少,每買十萬石,價格怕得漲10錢。”

劉備:“那也得買,秋天價格總比今冬、明春低得多,有些人沒意識到糧食價格還會漲,見價格高就會把餘糧賣掉,有多少,我們要多少。最高價格以150錢為上限,最大數量以30萬石為上限。”

要是幾人知道幾年後戰亂區糧食得數萬錢1石,不知道會多珍惜150錢1石的便宜。

糜竺:“錢怕不夠吧!”

邴原說:“沒那麼嚴重,徐州的稻穀有早稻、晚稻之分,最早的7月上市,最晚的9、10月都有收成。最晚一種稻割了一次又長,10月還能收一些,名叫再生稻。”

劉備大喜:“那就小口小口,慢慢吃進,免得引起惜售。地方不要只限於徐州、豫州、兗州,可以試試揚州。錢的問題,我先出2千萬,君也借我1千萬錢。兩個月之內一定還,利息一成!”

“1000萬?!可有抵押?”糜竺有些遲疑,商人重利,不可能不計較。

劉備取出一枚官印:“這是昌陽縣丞印綬,之前的縣長、丞、尉不敵黃巾,帶著印綬逃竄入膠州,牽招、張飛現已平定了昌陽黃巾。為了互惠互利,便向朝堂推薦君任這縣丞,推薦劉繇任縣長。”

“哈哈哈,謝君侯!”

糜竺大喜,接過來仔細端詳把玩,他家就不缺的就是錢,最缺的是權。成山角南半塊的文登、容成屬於昌陽縣,有著極好的港口資源,乃是到樂浪、幽州航行的必經之路,其中利潤,以百、千金計!1000萬錢就算劉備還不上,他也有把握透過昌陽縣賺回來。

劉備將昌陽縣拋給糜竺為代表的徐州商人、豪族,以及東萊世家豪族,實際上是對他們經濟支援的政治回報,這點事,在汙濁遍地、賄賂成風後漢末年的,已算得上清廉。

即使是最清廉的邴原、管寧、王修也不得不承認:誰也不能既讓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啊!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