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不一樣的左右中郎將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在皇帝書房中,大將軍三公等重臣對幾名統帥的人選產生了激烈爭論。

太尉楊賜認為,泠徵、董卓都有資格任北路軍統帥。

司徒袁隗表示草原和南匈奴見中原大亂,一個頻繁南下,一個頗有異動,幷州邊防吃緊,泠、董應該首先排除。

大將軍何進支援南陽老鄉、護烏桓中郎將宗員,或者大司農張溫。

楊賜、張濟表示宗員距離雒陽太遠,並且暫無甚大功績,不能服眾。張溫戰爭經驗不足,可能戰敗。

吵來吵去定不下主帥人選。

皇帝劉宏疑惑的問:“太原太守臧旻是諸多人選中戰功最顯赫的,為什麼你們都不選他?”

司空張濟立即表態:“陛下所言甚是!”

劉備因上平亂策,也得以在後面坐著,此刻神經為之一緊,擔心若臧旻選上北路主帥,盧植怕是另外二路主帥也做不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劉備本與臧旻、臧洪父子本相處的極好。然而,臧旻卻為兒子臧洪娶了太原王氏的女子為妻。出自於太原王氏的平城令王柔、其弟王澤曾經多次對劉備下黑手,臧旻出於現實利益和為臧洪的前途著想,要求劉備與太原王氏、郭氏和解,並讓出平城一部分利益給王、郭、臧三家,這一讓就是每年數十金的煤鐵銅礦、馬牛驢、羊毛紡織利潤,讓劉備極其尷尬和頭疼。

在盧植和臧旻之間,劉備不可能捨棄親近的恩師而建議老上司臧旻為帥。

劉備死死地盯著何進、袁隗,希望他們能履行諾言出言干預。

“陛下,臧旻已經五十餘歲,經過多年的征戰,身體情況大不如前,不適合統領大軍!”出乎意料,首先跳出來反對的是太尉楊賜,他害怕臧旻再立功勞成為新的“段熲”,也害怕關東徹底壓倒關西。

“陛下,太原郡亦是要緊所在,若無臧旻守太原,冀州黃巾要是攻入幷州,怕是更難以剿滅。”何進亦害怕臧旻功高難封,對自己的大將軍之位構成威脅。

袁隗:“臣也認為臧旻不適合。”對袁隗而言,盧植是他岳父馬融的得意門生,臧旻只是普通的袁門故吏,不可能舍盧植而推薦臧旻。

四府有三位做出否定的評判,最有希望的候選人臧旻就此出局,劉備長出了一口氣,而當事人盧植卻毫無表情,彷彿不知道剛才在懸崖邊上走了一趟。

為了安慰臧旻的情緒,朝堂諸公商議後,一致認為認為臧旻適合做北路軍副帥,統領太原郡兵出井徑,督促中山太守抵抗冀州黃巾,督促上黨太守防止黃巾攻入壺關,將黃巾牢牢釘在太行山以東。

。。。

見出來的一位副帥,大將軍何進靈機一動,想起盧植、劉備的方略,退而求其次,建議南陽老鄉宗員為北路軍副帥,三公都表示贊成。

陶謙作為下邳相,難以越過上千里的黃巾區域來到雒陽,四府於是建議為中路軍副帥。

這就出現了一個很奇葩的結果,有了臧旻、宗員、陶謙3名副帥,3名主帥卻遲遲未定。

。。。

午餐時,劉備悄悄在大將軍何進耳邊說了幾句,並遞給他一頁紙。

何進眼神大亮,於是向皇帝和三公建議,寫下共同的疑問,對剩下的朱儁、皇甫嵩、張溫、盧植、楊璇、曹謙進行筆試、面試。

東漢以來最高級別的考試出現了,考生全部是兩千石中的佼佼者,或曾官至兩千石。

首先是筆試,皇帝、四府各出一題。皇帝出的題目是平賊方略,從這個角度講,他對盧植、劉備是相當認可的。太尉、三公則分別就北、東、南路軍的兵種配置、具體戰略各出一題。

考生們各有所長,朱儁軍事能力強而文字、表達能力稍弱,張溫引經據典、文採斐然,楊璇、曹謙各方面能力比較平均,最令眾人吃驚的是皇甫嵩,在軍事和戰略上都展現出極高的水準。盧植本來就是平亂十二策的作者,因而只需在原有方略上加以補充,他著重回答的,是北路軍的具體方略。

之後的面試,與後世企業面試類似,皇帝、大將軍、三公坐在考官位置,尚書令為記錄員,考生們單獨進入,接受考官盤問,不同在於,考官可以愛問什麼問什麼。

楊璇抽籤到第一個面試,楊璇高祖父楊茂,本為河東人,後跟隨光武帝劉秀征伐,官至威寇將軍,封烏傷縣新陽鄉侯,後因有罪爵位被廢除,因而定居揚州烏傷。楊璇之前曾任零陵太守,平定荊州零陵、桂陽、武陵三郡叛亂,乃中路、南路軍統帥的有力競爭者。

回答問題之後,楊璇額頭冒汗,主動提出自己才幹不足,願為一郡太守,協助平叛:“盧尚書在幽州、冀州有大名,北路軍他最適合。朝廷若要選臣為將,請將中路或南路軍,若不選臣為將,請以臣為渤海太守,以從東面配合北路軍剿滅張角。”

待楊璇出門後,太尉楊賜說:“楊璇有雅量,知進退,亦良將是也。”

。。。

之後是朱儁亦說:“臣不熟悉河北形勢,臣請為中(東)路軍統帥,臣本揚州人,可以與揚州刺史、郡守之兵馬配合無礙。”

之後張溫則請將南路軍,因為他是南陽人。曹謙則請將東路、南路軍。

。。。

盧植是倒數第二名考生。

司空張濟:“你守九江、廬江二郡的平亂經歷,並不比其他人更好,比臧旻更是差遠了,我們並非一定要選你做北路軍之統帥。”言下之意,如果沒有平亂十二策,四府絕對不會優先考慮任命盧植持節總督河北兵馬。

“張公若懷疑下臣之能力,下臣也沒有辦法證明,因為朱儁、皇甫嵩之戰績本就勝過臣。

戰場瞬息萬變,結局難測,下臣敢以孤弱之身,抗張角十倍之眾,並非是能力比其他人強,而是臣穩重,即使戰敗,也必不至有覆軍之禍。

正因為張角強盛、眾數十萬,臣才有打敗他的萬全之計。”盧植依然是老神在在的樣子。

皇帝問:“為何?”

盧植:“只要臣能集合各郡之力,取得幾場勝利,就能擋住張角,將之限制在諸河流之間。只需數月,待糧乏而擊之,賊眾必潰。”

皇帝、張濟、袁隗面面相覷:竟然還可以這樣,不戰而勝!

楊賜則問了個不相干的問題:“依你之見,中路軍何人可謂帥?朱儁可否?”

盧植斟酌言辭:“河南黃巾勢大,若為過於勇猛激進,恐怕輕敵中伏。

我聞皇甫嵩本涼州人,長於經學,久在邊郡,優於將略,若將涼州、關中之兵,必然珍惜兵力,謀定而後動,待黃巾士氣衰竭而擊,方能立下大功。

而且關西之兵,久與羌鬥,乃習戰精銳,正該用在中路。”

司空張濟依然不想放過盧植:“你為尚書時,曾經長期負責揚州、兗州、荊州等地奏章處置,最適合做中路軍大將!而且根據三互法,一個幽州人,都督幽州、冀州軍事,怕是不妥。”

。。。

當皇甫嵩面試結束之後,皇帝、大將軍、三公關起門來商議了小半個時辰,最終決定任命:盧植為北中郎將,楊璇為渤海太守入河北。

朱俊為左中郎將,張溫為監軍攻擊豫州黃巾。

皇甫嵩為右中郎將、曹謙為為監軍攻荊州黃巾。

歷史在此處拐了一個彎,把劉備幾乎嚇掉大牙。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