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二十七章 例行公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隨著普尼羅斯基軍隊的不斷攻擊,麥爾尼茨基這邊的防禦陣已經開始出現一些小破口,這也是從雙方開戰以來,第一次出現的情況。

當然,出現這種情況,最主要的還是麥爾尼茨基想要利用對方進攻模式,進行一番離間行動。

只不過這一次的離間行動,很顯然沒有效果,當看到防禦陣有了破口之後,麥爾尼茨基趕緊進行了補強,同時亦是展開反擊。

到了這個時候,麥爾尼茨基自然清楚普尼羅斯基已經化解了他的離間計,既然如此,那之前的策略也就沒必要再進行了。

當麥爾尼茨基這邊開始反擊之後,普尼羅斯基的先鋒亦是開始出現傷亡,這一幕自然是落在後陣尼古拉斯基的眼中。

這幾次的進攻之後,尼古拉斯基心中的猜忌也都已經消去,他也不是無能之輩,只不過之前自己軍隊的傷亡有些大,因此才會謹慎而已。

如今普尼羅斯基的軍隊也開出有了傷亡,這一下子尼古拉斯基倒是松了口氣,至於沒能夠趁機攻破對方的防禦陣,這個倒是沒有怎麼失望。

經過這段時間的進攻,尼古拉斯基已經很清楚,單單是憑藉他們這些進攻力度,根本就對麥爾尼茨基產生不了威脅。

之所以還如此堅持,主要是尼古拉斯基想要維持聯軍的狀態,以及他這個主將的位置。

畢竟只要聯軍還存在一天,尼古拉斯基就能夠掌控這個軍隊一天,若是選擇了撤軍,那聯軍也就名存實亡了。

到時候估計麥爾尼茨基也會趁機對尼古拉斯基和普尼羅斯基兩人進行反擊,而憑藉他們任何的一方,都難以抵擋麥爾尼茨基的攻勢。

之前尼古拉斯基還會有跟麥爾尼茨基抵擋的信心,畢竟他的軍隊規模是最大的,不過經過這幾場戰鬥之後,他也逐漸認清了事實。

雙方軍隊的差距,就如同雜牌軍跟正規軍之間的差距,尼古拉斯基的雜牌軍,即便規模再大,數量再多,也難以跟麥爾尼茨基相提並論。

畢竟軍隊的實力,可不僅僅是人數多就可以的,還要看軍隊的武器,以及士兵的素質,還有將領的能力。

而尼古拉斯基在這方面,都要比麥爾尼茨基弱上很多,這個可不是規模能夠比擬的了的。

因此,經過這幾次戰鬥之後,尼古拉斯基更是堅定了要維持聯軍的決心,同時他也明白了當初普尼羅斯基的決定,對方在這方面比他看得還要透。

當初普尼羅斯基之所以如此豪爽地承認尼古拉斯基的主將地位,便是看清了眼下的局勢,只有兩者聯合起來,才能夠有跟麥爾尼茨基抵抗的實力。

而普尼羅斯基也很清楚,在主將位置上,只能夠是他退一步,畢竟他的實力是三方最弱的,而他也知道尼古拉斯基的性子,不可能會甘於人下。

如今的戰局也已經證明了普尼羅斯基的判斷,無論是從戰鬥的過程,還是尼古拉斯基的表現,他都已經預料到了。

至於尼古拉斯基這邊,在清楚了局勢之後,倒也沒有再為難普尼羅斯基,接下來的戰鬥之中,他也沒有過分的舉動。

看到這個結果,普尼羅斯基倒是有些意外,想不到對方的轉變會如此之快,本來他還準備了很多招數,不過現在看來都沒必要了。

隨著聯軍的穩定,其進攻也逐漸趨於成熟,只不過麥爾尼茨基弱的堡壘太過於堅固,依舊沒法有突破。

如此一來,烏克蘭戰役陷入了僵局,聯軍進攻無力,麥爾尼茨基弱的反擊也沒法造成有效傷害。

對於這個局面,麥爾尼茨基弱倒是沒有什麼,畢竟他處於守方,並不需要有任何的成果,只需要維持眼下的局面,對方遲早會退去。

畢竟尼古拉斯基的聯軍每日的消耗都非常大,無論是武器還是物資,都是一大花銷,波蘭以及沙俄的支援有限,不可能一直毫無上限地支援。

等到再也沒有資源維持當下的局面,到時候尼古拉斯基再怎麼不願意,也必須要放棄進攻,不然的話,用不著對方反擊,他自己的部下都得要譁變了。

也就是看到了這一點,麥爾尼茨基弱這邊才會始終都穩坐泰山,不緊不慢地應對聯軍的進攻,並不急於反攻。

而且麥爾尼茨基也清楚,他這段時間以來的發展太快,特別是軍隊實力方面,即便是主力軍並沒有擴張,但預備軍亦是提升了這方面的實力。

如若是再對聯軍反擊,短時間內控制住整個烏克蘭,到時候麥爾尼茨基弱這邊也不可能會再獲得大宋的支援。

麥爾尼茨基很清楚大宋對他支援的目的,無非就是藉此抵抗波蘭以及沙俄方面,但這種牽制也得有個度,那就是他這邊不能夠崛起的太快。

其實麥爾尼茨基最想要看到的,便是眼前的局面,他已經透過反擊證明了實力,維持著手下的穩定。

並且在這些防守之中,麥爾尼茨基也保持著對局面的掌控,只要他願意,隨時都能夠對聯軍展開反擊。

不過麥爾尼茨基不會輕易反擊,眼下他的地盤已經在快速建設之中,並不需要快速擴張,可以等到發展成熟之後,再考慮拓展的事情。

其實麥爾尼茨基的這個發展模式,也是學習大宋,他可是沒少研究大宋這些年過來的發展,王直的理念都是如此,穩紮穩打,並沒有急於擴張。

麥爾尼茨基可是知道大宋的實力,他很清楚,只要大宋願意,直接就能夠挺近北歐,打敗波蘭以及沙俄,根本就不需要藉助於烏克蘭的局勢來限制波蘭和沙俄。

但就是有這樣的實力,王直也沒有這麼做,而是不斷地透過麥爾尼茨基的軍隊,牽制著北歐的局勢,並沒有像尼古拉斯基那樣的盲目擴張。

因此,麥爾尼茨基就是要學習大宋,慢慢地發展,只要整個烏克蘭局勢沒有失控,那就沒有多大的問題,而且這樣還能夠獲得大宋的大量支援,可謂是雙贏的局面。

其實麥爾尼茨基這邊的情況,王直也都是在掌握之中,透過偵查局的情報,王直自然清楚對方的想法。

不過王直倒也並不奇怪,他可是沒少接觸對方,當初麥爾尼茨基在大宋進行深造學習之時,王直可是沒少給對方教授,因此也知曉其性格。

可以說經過了在烏克蘭被鎮壓的經歷,在多次失敗之後,麥爾尼茨基已經變得非常謹慎,並不想再失敗,畢竟可不是每一次的失敗,都能夠緩的過來。

因此,在此次崛起之後,麥爾尼茨基更加珍惜此番機會,一切的發展,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並不會弄出太大的動靜。

可以說從一開始,麥爾尼茨基就沒有將尼古拉斯基的聯軍當做對手,聯軍根本就突破不了他的防禦陣型。

麥爾尼茨基不僅不擔心尼古拉斯基的聯軍,反倒是會擔憂對方會堅持不下來,到時候聯軍自己崩潰的話,那就真的麻煩了。

對於麥爾尼茨基的這個狀態,王直自然非常清楚,他可是一直都在關注烏克蘭以及北歐的局勢。

王直對此倒是很滿意,對方謹慎亦是正和他的意,畢竟大宋眼下在北歐的局勢,也是在不斷趨於成熟。

王直所需要的,是一個平衡的北歐,在大宋還沒有穩固丹麥以及瑞典這些地盤之前,他並不想看到其他地方出現問題,那樣的話,還得花費更多的精力。

大宋這些年的發展,可都是延續著一貫以來的循序漸進,並不會太過於激進,而就是這樣的穩定,才使得大宋這些年來都沒有出現什麼大的問題。

不然的話,若是盲目擴張,沒有打好基礎的話,大宋如此大的盤面,王直即使再厲害,也不可能維持的了現在的局面。

如今麥爾尼茨基這邊,就是學習王直的方法,循序漸進地發展,在確保不會被尼古拉斯基的聯軍攻破前提下,慢慢發展產業。

等到地盤內的產業不斷成熟,並加深同大宋的合作之後,確保不會有其他的問題,那就能夠向外擴張了。

在此之前,麥爾尼茨基要做的,便是維持穩定,其他的都不重要,只要大宋方面不放棄對他支援就行。

在這樣的局面之下,尼古拉斯基的聯軍倒也沒有什麼大的問題,畢竟對方的反擊一直都是不痛不癢,即便是出現傷亡,那也不大。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雙方都已經摸清了對方的底細,聯軍方面不想放棄進攻,而麥爾尼茨基方面卻是不想反擊的太過厲害。

如此一來,整個戰役到了最後,雙方都是變成了小打小鬧,兩邊的士兵也都提不起戰鬥的慾望,只不過是例行公事而已。

經過了差不多一兩個月的時間,烏克蘭戰役也終於結束,在沒法獲得波蘭以及沙俄方面的支援之後,尼古拉斯基的聯軍只能是選擇了撤退。

到了這個時候,即便尼古拉斯基再怎麼不願意,也不得不接受,畢竟沒有支援的物資,軍隊連平日的食物都維持不下來。

至於普尼羅斯基這邊,倒也能夠接受,畢竟他的軍隊也沒有遭到太大的傷亡。

而且經過了這段時間的戰鬥,普尼羅斯基的軍隊也都已經有了一定的戰鬥經驗,整體實力反倒是有所提升。

即便是現在撤退,普尼羅斯基的軍隊士氣都沒有任何的影響,畢竟經過最後的階段,雙方戰鬥都沒有什麼真正的戰鬥,只不過是例行公事而已。

而且在撤軍之後,聯軍自然也都是自然而然地分散,除非下次再有戰鬥,那也會是下一步,到時候的主將,也就不一定是現在這個情況了。

因此,經過聯軍的這一次戰鬥,普尼羅斯基反倒是賺了,無論是軍隊實力,還是其他方面,他都有所提升。

特別是在名望方面,普尼羅斯基如今要比尼古拉斯基更有優勢,畢竟從一開始他就主動讓出主將位置,並且在戰鬥之中都沒有耍什麼么蛾子。

而且經過此次的戰役,尼古拉斯基早就已經是用掉了自己的威信,畢竟擁有那麼多的軍隊,統領整個聯軍,卻也沒法對麥爾尼茨基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等到下一次的戰鬥,到時候一旦普尼羅斯基出來競爭,那尼古拉斯基估計得要苦惱不少,裡邊他的實力比對方強也沒轍。

畢竟尼古拉斯基沒能夠證明自己,如果下一次普尼羅斯基想要出來的話,他也沒有任何的理由去阻止。

主將的位置並不是固定的,聯軍的模式從一開始只是用以抵擋麥爾尼茨基,如今尼古拉斯基不能證明自己,自然得留給普尼羅斯基來擔任。

當然,這種只不過是一個趨勢。至於到時候結果將會是誰來擔任這個主將,那還得一番的運作,到時候就看誰能夠獲得更多的支援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其實尼古拉斯基和普尼羅斯基兩方的博弈,都是取決於波蘭以及沙俄的支援,沒有這兩方,他們都難以弄出現在這樣的局面。

因此,兩人之間的競爭,說白了便是取決於背後的支援,到時候誰能夠獲得更多的支援,誰就能夠勝出。

而且經過此次的戰鬥,普尼羅斯基已經清楚麥爾尼茨基的態度,短時間之內,對方是不可能有太多的動靜,倒是不擔心被其出擊。

沒有了麥爾尼茨基這邊的壓力,普尼羅斯基更有底氣跟尼古拉斯基競爭,不過眼下聯軍暫時解散,只能是等到下次的聯合了。

隨著聯軍的撤退,烏克蘭的局勢也都已經恢復平靜,三方都各自開始忙著發展,並沒有什麼大的衝突,即便是有這只不過是士兵之間的小衝突,根本就沒法發展成大的戰役。

在進入發展之後,普尼羅斯基以及尼古拉斯基這邊,都開始主動聯絡大宋這邊,尋求商貿方面的合作。

當然,普尼羅斯基兩人的這些舉動,自然不可能侷限於商貿,都想趁著機會,綁上大宋這艘大船。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