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五章 廣場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就算是採用這種方法,鐵杵能磨成針,那也得幾十年打底吧。”胖子見到老代試驗的狀況之後,確實為之動搖了,但依舊還是對這種看著就縹緲的方式有些質疑。

“用不了那麼久,只要配合相應的工具,幾十人或者最多不到百人三四年的工夫就能鑿出來。”老代將自己的手拍打乾淨,又重新走回到了豎井的邊緣處:“咱們怎麼下去?”

還沒等他說完,我就揚了揚手中的皮筋。隨即我們就開始了向下的攀爬,這種皮筋之間的釦子經過試驗,非常的結實,但是有些可惜的是,這皮筋只有兩截,如果拉倒最大限度可能只是十米上下,但是下方豎井卻有接近十五米,所以之間空缺出來的五米多,就得我們直接跳下去。這其實並不是最關鍵的,五米的高度,只要控制好,我們可以藉助著豎井壁攀爬下去。關鍵就關鍵在這兩截皮筋,我們下去之後,是沒法回收的,不僅接下來的路程可能會遇到新的豎井,同時我們也沒法順利返回。

最致命的是胖子和老代完全不關注這些問題,他們只是一味的想要趕緊下去,找到地彌勒。所以對於這些關乎到我們生命的細節,幾乎是不怎麼在意的。

我有意提醒,但胖子只是不在意的說什麼,車到山前自有路那些聽天由命的話,實在是讓我有些惱火。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皮筋因為捆綁在牛鼻孔上的原因,所以又犧牲掉了大概半米的長度,因為重量的原因,所以胖子第一個去速降,至少皮筋萬一要是斷了我們還能拉著點兒,否則,到時候我們下去,他再掉下來,那就成範圍性殺傷武器了。

試驗結果則是理想的,這皮筋果然要比普通的登山繩結實,而且這玩意兒還具有比較強的收縮性,可以大大減少攜帶的數量,想必高加索人腰上纏著的一大圈,大概十多根就能保證他跨越至少四到五十米的落差。

胖子起先落下,我們在豎井口時刻觀察著。還是深怕咔嚓一聲斷掉,雖然皮筋被繃的發白,但依舊還是結實。最恐怖的是胖子達到皮筋末端的那一下,因為他已經保持住了在豎井中的支撐平衡,所以一放手,皮筋瞬間就彈射了上來,要不是老代拉了我一把,我可能真得在這個地方毀容。

胖子在豎井中做蹬腿支撐的這四五米裡,不斷的從下面傳出來粗重的呼吸聲,我在上面暗自偷笑,這回可是難為他了。

半個小時後,我們幾個順利下到了豎井的下方,皮筋也在老代最後一次放手時彈射了回去,後路完全斷掉了,除非我們能繼續後背與腿做支撐爬上去,但是對於這個下小上大的空間來說,我們只能最多爬到五六米的地方。

下方繼續還是一條直道,同樣的微微有些斜度,而且在這條甬道中出乎意料又出現了大量那種細膩的沙子,地上兩指關節的深度都是細沙。

沙子中只是留下了幾串非常細小的痕跡,有點類似蛇類爬行,但是我們之前見

過這種沙子的特性,因為密度的原因,復原的速度很快,所以這一串痕跡就必定是高加索人留下的。

除過這些,我們還清楚的發在表面的沙子上殘留著一些血跡,如果是水一定會被沙子吸收,但是血液是直接沾染在上面的,所以我們還能看到。

“看來他受傷不輕啊。”我看著地上一連串延生出去的血跡,便自語了一句。

胖子這個時候搖了搖自己的手 弩說:“箭頭都穿過去了,是他運氣好,碰巧從骨頭縫裡穿過的,他沒多大傷,也算這小子走運,就只是流血多了點。”

此時話音才剛落,甬道的深處突然出來了一聲槍響,在這狹窄的空間中,這種聲音震耳欲聾,幾乎要讓我們的耳膜撕裂掉。

只是這一聲之後,老代和胖子幾乎是瞬間下蹲了身子,但依舊不忘也將我壓低下去,但是幾十秒後,我們才知道,這槍聲不不是朝著我們來的,似乎在甬道中還有其他與此相連的空間。

我們只是看著甬道深處愣神的工夫,忽然又是接連的三次槍響,這幾次槍響中間間隔不足秒,可以認定就是那把被完全改造過的莫辛納甘,但是那把槍不是打不響嗎,難道修好了?而且莫名其妙的這個人為什麼要開槍,或者說他在甬道內遇到了什麼東西?

我沒敢想下去,此時看著豎井的頂端就已經心生懼怕了,更別說那無比悠長的黑暗甬道了。一連的四聲槍響之後,再沒有什麼動靜,也不知道是高加索人戰勝了他遇到的東西,還是他已經被那東西幹掉了。

按理說前有胖子,後有老代,我是不應該害怕的,他倆一人拿著手 弩,一人還拿著雙刀,我再不濟,還有兩隻刀鞘用來防身,是不因該有這種感覺的,但總還是覺的心裡沒有底兒。

胖子排在前面,我被兩人夾在中間,還是同一隊形,我們就照著甬道的深處走了進去。慢慢走著,地上的血跡也基本消失了,這麼久了,怎麼著也該給他自己止住了。

這條甬道就要比上面那一條悠長的多,甬道也正好就在上面那條的正下方,看結構就發現也是在走之字形,這倒是符合打洞的最安全力學結構,但是如果只是單次或者不長使用,那麼未免就太過於浪費了,要說長時間的去使用,那麼這種結構又會有很大的問題,中段相差十五米的落差會成為上下人或者物資的巨大阻隔,就算是再多打幾個拐角所帶來的效益,也要比省力挖豎井來的方便。

走了一大截,甬道不僅寬度和高度增大了,而且就連原本的斜度也基本感覺不到了,沙子裡的痕跡同樣沒法繼續分辨,這些溝溝壑壑有的都融入到了它本身的波浪之中。

原本一直以為這裡因該是一條直道,卻突然驚奇的看見,在手光線的末端出現了違和的東西。實際上那裡並不是什麼東西,而是空間上的變化。

手電燈光中可以看到,前方的甬道突然一

個三百六十度的轉變,原本的甬道直接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空間,我們正對著的就是一面霧濛濛的牆,所以我認定,前方至少有一個網球場大小的洞室。

這個時候,老代的說法已經站不住腳了,雖說理論上這種方法是極其可行的,但實際中國古代工程記載和近代記載中就沒有類似的先例,這也不過是他的猜想,和我對於一些雜談的聯想罷了。而且只是在花崗岩上研磨痕跡和研磨出這麼大的空間,那還是兩碼事兒。

我們基本沒有等待,只是看了一會,便直接走了過去,但是相比之前的行軍速度,還是慢了許多的。不只是對前方的未知,因為至少前面就已經有了一個已知的危險,槍聲告訴我們,高加索人已經具有了不弱攻擊能力,而且那個致使他開槍的原因,我們還不知道,他到底只是虛驚還是被什麼東西襲擊,這還是個未知數

終於,我們還是小心翼翼的到達了甬道的末端,這裡的空間還要出乎我們的意料,至少是它的大小和規模上,首先,我們從甬道出來的這個空曠房間就非常的大,幾乎快要抵得上一個籃球場,而在甬道的出口處,是兩扇厚重的鐵門,鐵門上是一隻手才能握住的螺絲帽,按照胖子的說法,這裡應該是五六十年代或者更早時期的三防門,門兩邊各是達到三公分的疊加鋼板。中空的門板中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其中還要填加棉被之類抵消衝擊與振動的材料。

門是開啟著的,看重量自然不是高加索人的作為,至少這門作為三防門,他就不是人力能搬動的,果然我們在門後看到了氣壓裝置,因為這種設計在二十世紀初期,一戰之前就已經有了,所以我們根本沒法估計是何人所謂,而門上也沒有任何能證明什麼東西的符號。

按照痕跡來看,門至少有好幾十年沒有被移動過了,門栓粗大,因為這裡根本沒有溼氣,所以並沒有生鏽太多,只是表面有一層紅褐色的氧化斑,而門與花崗岩連線的地方也是同樣厚重的金屬,與隔絕空氣的密封條,這些連線腳鏈都是深入到了花崗岩中,再用鐵水澆注死的。

“活脫脫一個地下防禦工事啊,這要拿50火也轟不開,像是一座永久性建築。”胖子摸著被鑄鐵澆注死的腳鏈說道,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此處並未傳出什麼太過誇張的迴音。

我們離開三防門,到了這個類似廣場的中心處,便發現了更為匪夷所思的東西,這裡活脫脫就是一座廣場,空曠的地方有類似花壇的石頭建築,還有長椅,只不過也是就地取材的石頭製造,就連廣場的最中心,也有一幢類似噴泉的石制建築,當然噴泉的形也只是石頭雕刻的。

在廣場的正前方,也就是三防門對著的牆面上,光禿禿的什麼也沒有,但是我們立刻就發現,那也是一扇三防門,只是這扇門處於關閉的狀態。上面還有突出的鉚釘,內側一邊的牆上還有三個豎排的旋轉螺栓,看著就不是一個人可以讓它轉動的。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