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四百二十一章華夏西土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戰爭是誰都不喜歡的事情,因為戰爭會帶來流血和犧牲,但人類似乎又無法避免戰爭,因為戰爭也會讓人在戰場上收穫意想不到的榮譽和財富。

趙禎獲得了難以估計的財富,高原的土地中蘊含的資源以及大量的草場給可以給大宋提供讓人難以想象的利益。

吐蕃人即便是要撤離邏些城也是一件極為麻煩的事情,宋軍包圍了整個邏些城,而吐蕃人更加擔心的卻是宋人突然發難。

本就不是宋人對手的吐蕃人幾乎已經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而且宋軍放他們離開在許多吐蕃人眼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不少吐蕃的軍官和將領認為這是宋軍的謊言,為的就是誘騙吐蕃大軍離城,從而便能達到半路奇襲的效果。

但宋軍並沒有這麼做,一切都在宋軍的安排之下有條不紊的進行,宋軍甚至沒有繳獲吐蕃人的武器,只是在遠處監視吐蕃大軍的撤出,以及吐蕃百姓的離開。

宋軍的辦法很簡單,撒開一個缺口,讓吐蕃人有序撤離,別的事情都好說,唯獨的約束便是宋軍要求吐蕃軍民必須按照他們的要求排成佇列行進。

吐蕃人不知道其中緣由,而身為大相的仁欽桑波卻清楚的告訴身邊的吐蕃朝臣:“宋人此舉是為了清點人數,橫列十人前進,只需要數清縱列便可知曉人數多少,即便有差也相差無幾。”

既然趙禎下旨放過邏些城中的守軍,但趙禎同樣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條件,畢竟宋軍也需要從這場圍城之戰得到好處,邏些城的那些財富如何能便宜吐蕃人?

吐蕃人可以帶走他們的私人財物,但吐蕃的國庫以及後宮中的財富卻被限制帶走。

角廝羅知道他不可能帶走那些東西,畢竟附帶大量輜重的吐蕃軍民周也走不快,若是賬冊和國庫中的東西以及紅宮中的財富不相符,宋軍完全能追殺過來。

雖說這是一場互信,但雙方之間也是互有提防,誰都不是充分相信對方,吐蕃人可以穿戴盔甲手持兵器,而宋軍同樣是火槍上膛隨時戒備。

可以說這時候任何的衝突都會導致一場災難,甚至引發雙方之間的全滿戰爭,但同樣宋軍和吐蕃軍都知道,眼下是難得的安寧,不需要死人便能結束這場戰爭。

從戰爭開始到現在,無論是宋人還是吐蕃人已經開始逐漸的厭煩,這是真實的戰場,每天都可能出現突發的狀況。

誰也保不齊會有厄運降臨到自己的頭上,也沒人敢打包票會很快結束。

這個機會來之不易,無論是身為皇帝的趙禎,還是王韶和楊懷玉都清楚的認識到了一個問題,宋軍已經快到“師老兵疲”的邊緣。

和吐蕃人不一樣,宋軍雖然名義上打著懲戒吐蕃的旗號,但畢竟這是一場侵略戰爭,吐蕃人的鬥志和意志將會比他們更為強大。

戰爭其實不光是國力的比拼,也是一場道德和意志的較量,雙方之間誰主沉浮,誰笑到最後有許多因素的影響。

趙禎站在一片高地上看著不斷從邏些城中撤出的吐蕃軍隊微微點頭,吐蕃人並沒有進行多麼激烈的反抗,這印證了角廝羅之前的話,吐蕃人是真的被大宋打的怕了。

事情到了這裡便成為定局,吐蕃人不希望在邏些城浪費自己手中的力量,而宋軍同樣也不希望在吐蕃人投降並且撤離時再進行高強度的戰爭。

雙方之間達成的共識此時成為一種微妙的平衡,這是一次戰爭以及外交的延續,雙方之間並沒有爆發驚人的最後決戰,而是進行了斡旋和妥協。

直到現在,趙禎對於角廝羅的魄力和對仁欽桑波的眼光都是極為感佩的。

雖然土地沒有了,但角廝羅率領剩餘的吐蕃人可以轉戰其他地方,這是一次令人意想不到的“妙筆”。

吐蕃人擁有的信仰足以支撐他們再度崛起,同樣在此次邏些城之圍中殘存下來的吐蕃人對角廝羅以及吐蕃王朝的決心是無比堅定的。

這就像是一次大浪淘沙,把一些不堅定以及不虔誠的人從邏些城中淘汰了出去,給角廝羅留下的都是精銳。

而隨著角廝羅率領吐蕃人的不斷西遷,這樣的步驟還會進行,總有人捨不得離開吐蕃高原,角廝羅若是強迫他們離開,那他就是太蠢了。

大宋的西征早就了吐蕃的西征,而大宋在獲得此次決戰的勝利之後,也將劃出屬於吐蕃高原的土地。

也就是屬於大宋的高原土地,這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畢竟大宋的繪製輿圖的官吏並沒有收集到來自吐蕃高原的全部訊息。

他們要進行實地測量,要進行一個龐大工程的完善,這是大宋的根本法則。

每當大宋佔據一片全新的土地之後,輿圖的繪製以及完善乃是當務之急,大海對面的海東州輿圖到現在還未徹底完成,大宋的輿圖繪製官員有些已經在海東州帶了數年之久,有些甚至立志要用一生時間來繪製出一本完整完善的海東州輿圖。

高原的情況也是一樣,但這並不影響宋軍對角廝羅以及其追隨者的驅逐。

宋軍會留下一部分人在吐蕃駐紮,這裡也將迎來更多的大宋官吏,他們要開始用大宋的律法以及制度官吏吐蕃,同時也要尊重這裡的習俗。

趙禎在看著不斷出城的吐蕃人心中微微有些心痛,畢竟這些人在後世也屬於中華民族大家庭的。

雖然角廝羅會率領一部分吐蕃人開始他們的西征之路,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部份吐蕃人的西遷。

一個文明擁有最基礎的權利,用自己的腳“投票”,在吐蕃高原不適合他們待的時候,吐蕃人開始西遷。

趙禎放他們離開不是因為心慈手軟,而是因為不希望戰爭再繼續下去,不希望漢家文明和吐蕃文明之間徹底結下死仇,成為永遠的死敵。

在趙禎眼中,吐蕃人也屬於華夏,也是一個曾經輝煌又無比燦爛的文明。

而角廝羅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趙禎的利益,也讓趙禎把最後的圍城之戰結束在了一場外交談判之下。

宋軍可能有些怨言,畢竟大軍在高原上如此疲憊,最終是為了和吐蕃進行一場決戰,大量的殲敵以獲取戰功。

而在國家利益面前,他們的戰功並沒有那麼的重要,當然在得知戰功翻倍之後,這些大宋的“好男兒”也就因為沒有發動最後決戰而感到僥倖,因為誰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活著回到家鄉,現在帶著雙倍的軍功榮歸故里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大宋的老兵都知道,真正上了戰場,沒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