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 林沖觀訪莫高窟,大華要動龍虎山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宣贊的正室,是林沖東後趙安福的妹妹平福帝姬,算來他是林沖連襟。他這個甘隴路路長,幹的還是很不錯的。河湟河套地區,已經遍佈漢人的田地莊稼。此番西域大戰,糧草有一多半都是甘隴路這邊供應的。林沖誇獎了一番,又對宣贊提點了幾個今後要務。

一是交通,除了擴充套件修繕現有幹道,雖然汴京到長安的鐵路尚未完工,但從長安經秦州(甘肅天水)、熙州(甘肅臨洮)、蘭州、甘隴路路府涼州(武威)、肅州(酒泉)、伊州(哈密)、高昌(吐魯番),至安北路路府也迷裡(新疆額敏)的鐵路,也已經開始規劃動工了。林沖要宣贊重點支援。

二是環境保護,林沖知道後世這一帶和西域很多地方,後世的環境惡劣,便要宣贊注意保護剩下的林木,鼓勵用煤,禁止伐樹,保護草原。

三是支援移民西域,從一年多前起,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大華朝會不斷向西域移民。甘隴路是絕大多數移民的必經地,這項任務也不輕鬆。

宣贊一一應下,林沖便轉頭林靈素:“林道長已經六十有餘了吧?在此地傳教身體可好?”

林靈素躬身道:“多謝皇上關懷,貧道身體無礙。在此處傳道得宣路長大力支持,也不算太辛苦。大華朝立國之後,貧道就一直在外傳道,前些日子公孫大師傳來道旨,要貧道回鄭州嵩山觀主持道委事務。若的皇上恩許,貧道願跟隨皇上回汴京。”

林衝笑道:“林道長隨行,朕歡迎之至。正好朕也有些關於宗教道教的想法,一路上可與林道長交流交流。”

林靈素躬身拱手楫禮:“多謝皇上,能得皇上訓示,是貧道的榮幸。”

林沖擺擺手:“道長方外之人,無須多禮。”

宣贊在旁道:“林道長常年在偏遠之地奔波,建道觀,宣道教,育道人。”

林沖點頭道:“林道長做得很好。西方基督教,有不少虔誠教士,頗具犧牲精神,不畏艱苦危險,自願前往荒蠻地區宣教,還幫助當地改善醫療、教育、交通、乃至民生。這種精神和做法值得我我大華道士學習。幫助百姓是吸引信眾的最佳途徑,靠什麼道法道術、算命風水、耍小把戲,乃至坑蒙拐騙,是長久不了的,更是我大華朝所不允許的。”

林靈素道:“皇上所言極是,我們道委就是這麼要求全國道士的,凡未在邊遠艱苦地區長時間犧牲奉獻過的,只能為灰衣道士和藍衣道士,終身不得為紅衣道士和紫衣道士,也不得為任何道觀之首。”

林沖點頭,半是自言自語道:“朕回去要和胡丞相他們商量,今後大華朝各級官員,未在偏遠艱苦地區任職十年以上的,不得上三品,不得任部級或路都級正職以上;未在偏遠艱苦地區任職五年以上的,不得上五品,不得任廳級或郡府級正職以上。”

宣贊道:“皇上此話英明。另外,算上登州節度時期,如今有些官員已經在偏遠艱苦地區任職十年,甚至更長。他們中有些想調回中原,是否應該考慮一下。”

林沖點點頭:“宣贊兄弟提醒得是,不能鞭打快牛讓老實人吃虧。在邊遠艱苦地區任職達十年的,本人有要求可安排回中原任職;如果任職滿十五年,本人若要求可安排會家鄉路任職,但不能違反不得於家鄉任正職的規定。”

林靈素道:“有一事本待回汴京後再議的,今日正好向皇上請示。”

林沖道:“林道長請講。”

原來華夏道教委員會成立之時,公孫勝特意派樊瑞和林靈素,前往龍虎山見第正一道三十一代天師張時修,邀請他加入道委。張家當時要求在道委十一人中,把持五個道委名額,還要求道委認定,張家之祖張道陵為道教之祖,正一教為道教正溯。這個公孫勝等如何能認,便拋開了張家。而張家則投了廣州宋欽宗殘宋。

大華軍滅了殘宋之後,張家稍稍降低了籌碼,道委名額降到三個,但堅持要求道委認定,張家之祖張道陵為道教之祖,正一教為道教正溯。

為了獲得張家的支援,大華朝甚至沒去動張家超標佔有的山頭土地,沒去處置張家的一些不法行為和資產。

道委名額還可以商量,但認張道陵為道教之祖,正一教為道教正溯,這和林沖設計的大華朝道教完全不相容。大華朝認的道教之祖是老子,道教正溯是道德經和大華朝所頒佈的《總道經》。公孫勝林靈素等皆知此,因此林靈素便向林沖問旨。

林沖問道:“張家的態度一直這麼高傲嗎?”

林靈素道:“我們總共上過三次龍虎山拜訪張家,第一次是樊瑞和貧道,第二次是樊瑞和何玄通,第三次是馬靈和貧道。張家態度均很高傲,便廣州殘宋倒了之後的二次,也是如此。認張家之祖張道陵為道教之祖,正一教為道教正溯,是張家的基本條件,說是絕對不讓步。”

林沖皺著眉頭尚未說話,旁邊的宣贊就忍不住了,喝道:“這五斗米如此放肆,看來是欠收拾了。”

正一教也稱五斗米教,東漢張陵〈張道陵〉創始,後世乃稱張陵為“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被尊為“三師”。這個張魯就是五斗米道第三代天師,三國時期曾割據漢中。

林沖問道:“林道長請實話告訴我,這張家和正一教的影響力究竟如何。”

林靈素回道:“大華朝立國之前,確實有很多道觀道派道士,將張道陵認為道教之祖,也有一些認正一教為道教正溯的,龍虎山張家在道教中的地位,類似於孔府在儒教中的地位。大華朝立國之後,成立了華夏道教委員會,頒佈了總道經,但張家遊離在外,總有些雜音。有些地方還是認龍虎山張家,不認嵩山觀的華夏道教委員會。張家也沒少搞小動作。”

大華朝剛立之時,到處是敵,還貶儒貶佛,不想把五斗米教也推到對立面。但如今大華朝外擴疆域,內部穩定,林沖便道:“既然沒治,這個膿包早挑開早好。就派兵將龍虎山拿下,將張家整個家族遷移。”

林靈素道:“公孫大師也曾想如此,只是考慮到張家在龍虎山周邊影響很大,饒州一帶幾乎所有道觀和道徒都是正一教的。饒州富庶,人口有二百多萬,怕因此影響福建路的稅收和穩定。”

林沖搖搖頭:“不破不立,華夏道教要擴充套件,必須統一在華夏道教委員會的管理之下。”

一旁宣贊張了張嘴,又閉上了。林沖便道:“宣贊兄弟有話便說。”

宣贊擾了擾頭道:“小弟想,既然饒州人多信五斗米,一時半會兒肯定是扳不過來的。不如把他們全部遷來西域,既可消除張家影響,又可增加西域漢人移民,一舉兩得。”

林沖點頭:“好主意!罪名嘛,就是勾結殘宋和傳播邪道。要分三類,一類張家直系嫡傳男子,傳送勞改營,出來了也須送去唐渡島(庫頁島);張家旁系、信奉張家正一教的道士、和張家關係密切者,皆送去呂宋一帶;普通百姓,送去西域各路,特別是河中路。西域大戰結束後,安排一個軍,專門做這件事。”

正說話間,曹正來報,說敦煌石窟,也就是莫高窟到了,林沖等便下車去觀。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沙洲城南數十裡。始建於前秦,歷經700多年的歷代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數百個,洞窟裡主要是與佛教有關的壁畫和泥質彩塑。

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佛徒熱衷於打洞修窟,特別是覺得自己有過罪孽的富豪權貴,更是希望透過打洞修窟,消除罪孽,獲取更多。

林沖等選了些大的石窟看了,沒覺得有多震撼。說句老實話,莫高窟的藝術價值,遠不如林沖穿前接觸到的一些基督教的東西。這話不能多說,否則要被扣上崇洋媚外的的帽子。話說回來,佛教也是外來的,呵呵。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有幾個洞窟,亂七八糟堆放著好多書冊紙張,有的是佛經,更多的是各種賬冊、流水日記、還有欠條什麼的,感覺更像是沒人要的垃圾堆。不過千年後這些全成文物了,為了誇大帝國主義攫取敦煌文物的危害,增強民眾對洋人的仇視,敦煌莫高窟被嚴重地增重拔高美化了。

林沖在莫高窟轉了一圈,便上車回沙洲。

宣贊問林沖,要不要加強對莫高窟的保護。林沖搖搖頭,這會兒沒多少人對這個感興趣,記得後來被說成帝國主義壞蛋來偷來搶的時間,也是八九百年後的事情。眼下比這重要的事情多的是。

林沖趕在新年前回了汴京,和妻妾子女們過了新年。大華朝朝廷和官府每月休沐一日,但從臘月二十九到正月十六,連放十八天,當然必須有輪值。正月十七正式辦公,十八內閣會議,十九大朝。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