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張覺之死(中)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梁興的密信李昕很快就收到了,梁紅玉翻譯後道:“官人,梁興發來訊息說張覺已經兵敗逃亡了。”

李昕放下已經快一歲半的兒子接過信看了看冷笑道:“朝廷既想得到平灤營,又不願意發兵幫助張覺與金軍交戰,世上哪有那麼好的事情,張覺也是錯看了朝廷,兵敗很正常,現在就是不知道金人是否在張覺那裡獲得了朝廷的把柄。”

張覺逃到燕京後,直接投靠了郭藥師。他知道郭藥師手握軍權,是實力派。他改名叫趙秀才,藏匿於常勝軍中。

自峰山大捷以來,郭藥師自恃立有戰功,又有皇上恩寵,所以,他有些得意忘形,不可一世,放縱驕橫,目空一切。名義上,王安中是燕山府第一把手,郭藥師是他的副手,可實際上,王安中對常勝軍根本插不上手,甚至於許多政令也都需要郭藥師點頭才算數。王安中是一介文人,性格軟弱,不敢也無法制服郭藥師,他只知道曲意逢迎。凡是郭藥師所要的兵械甲杖等軍用物資,他莫不上書朝廷,儘量供給。郭藥師說需要馬匹,王安中則“盡括內官馬委與之”。為籌措更多軍費,為滿足個人利益,郭藥師派部下在宋朝境內各州,大做販賣舟船等生意,以賺取錢財。同時,他還將當年為天祚帝服務的一些遼國能工巧匠召集起來,製造玉帶、碼瑙等各種奇巧珍貴之物,用來結交朝內權貴,以及宮中的大小宦官,他們無不喜之。這時,常勝軍已有五萬之眾,而食糧鄉兵號稱有三十萬人,都聽從郭藥師指揮。可是,令人不解的是,郭藥師及其部下此時仍然不改衣裝,即仍然身穿遼服,而不著宋裝。許多人都在私下裡將他與安祿山相比,認為他是一個危險人物。

郭藥師的所作所為引起了詹度的不滿,詹度不像王安中那麼軟弱,他性格比較剛強,他想從權力範圍上制約郭藥師。詹度在名義上是燕京的軍事主管,但駐紮在燕京的官軍僅有九千人馬,與常勝軍軍力實在是無法相比。詹度要想全面掌控軍權,就必須制服郭藥師,可郭藥師哪肯受制於詹度?兩人關係日益交惡。

詹度與郭藥師同知燕山府,即都是王安中的副手。但誰是第一副手,朝廷並沒明確,二人為此發生了激烈爭執。郭藥師認為,在皇上的御筆手詔中,自己有“節鉞”加銜,權力位置應該在詹度之上。而詹度認為,御筆上的排名順序就是權力位置順序,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邊,郭藥師的名字排在後邊,這就說明自己的權力職位應該高於郭藥師。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衝突越來越尖銳。王安中也無法調和,只好上書朝廷,請皇上解決。

宋徽宗覺得守衛燕京離不開郭藥師與常勝軍,於是,下詔書將詹度與河間府知府蔡靖進行對調。

蔡靖是文官,性格沉穩,胸襟開闊,來到燕京後,他對郭藥師坦誠相待;郭藥師也很敬重他,飛揚跋扈的氣勢也有所收斂。於是,燕山府領導班子不團結的現象得到解決。然而,常勝軍的兵權還是一直牢牢掌控在郭藥師手裡。

完顏宗望親自回到上京,將宋徽宗賜給張覺的御筆金花箋手詔、敕書以及詔命等宋朝檔案,上報給金太宗。他建議,擇機教訓一下宋朝皇帝。金太宗看了這些檔案,當然很生氣,這些檔案可以說是宋朝勾結叛臣張覺的鐵證。但金太宗這人很有政治目光,頭腦也很冷靜,他還不想馬上與宋朝撕破臉皮,因為天祚帝還沒抓獲,張覺也還沒抓獲,金國不能三面樹敵,至於怎樣報復宋朝,且留待以後再說。

完顏宗望想了想,覺得此時跟宋朝交戰,的確是時機還不夠成熟。對於宋朝的軍事實力還沒徹底摸透,尤其是對郭藥師與常勝軍,他還有所忌憚。

回到平州前線後,宗望壓住怒火,派人給燕山宣撫司送信說,中國既然已與我結盟,那麼我來討伐叛臣,你們應當給我糧餉。王安中急忙上奏朝廷。宋徽宗也不想與金國關係破裂,更不願觸怒金軍,於是,下詔令燕山宣撫司給金軍運糧。宋徽宗哪裡知道,自己給張覺的手詔早已落入金國皇帝手中,早已成為一個把柄。而這個把柄,後來就成為金軍南下入侵的一個重要理由。

平州城被圍困多日,都統張敦固依然不肯開城投降。宗望大怒,於是調來十萬大軍強力攻城。直到平州城內彈盡糧絕,張敦固等人這才繳械投降。金軍佔領平州後,宗望對張敦固等人好言勸慰,並赦免其罪。後來,趁宗望有事回上京之機,張敦固等人重新佔領平州,再次殺了金國官員反叛金國。宗望令闍母率軍攻城,不久,闍母便將平州攻克。張敦固等人被殺,闍母因功而官復原職。平州人很頑強,在金軍破城之際,尚有數千名州民不肯投降,開城逃亡。

平州人的激烈反抗和不屈精神,讓完顏宗望認識到,單純使用武力征伐是不夠的,必須有所改變。金太宗對宗望很信任,曾下達詔書說,平州“大小之事關白軍帥,無得傳達朝廷”,這給宗望在南京開始嘗試著改變統治策略提供了政治基礎。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在劉彥宗等漢官建議下,宗望在南京主要採取了兩點對策:一是借鑑遼國的南面官制度,使用漢官來管理地方事務。二是在平州組織舉辦科舉取士。金國初期的科舉取士並不在上京舉行,也不定期,而是由金軍統帥根據實際需要,在各地擇機舉辦,於是,便有了所謂“瀋州榜”、“平州榜”、“定州榜”等。不過,這種科舉取士由軍事統帥主管,屬於臨時決定,既無程式也無制度,尤其是對於應試人員還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所以,效果肯定是要打折扣的。

但不管怎麼說,宗望在南京所嘗試推行的一系列政策,還是比較得民心的,因而,金人很快便在平營灤三州站穩了腳跟。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