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難接的差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看了看於明遠以及兵部尚書兩個人,聽罷自己話之後,一個一臉羞愧,一個滿臉無奈的表情。黃瓊沉聲道:“朕也知道,衛軍人際關係複雜。現在諸路衛軍,都成了某些勳貴世家,子弟聚集的地方了。尤其是一些富庶地方,兵馬使和都統,千戶這些職務,都快被勳貴後人給壟斷了。那些人相互勾連,一體皆體、一榮皆榮,相當的難以處理。”

“放心,朕不會讓於愛卿太過為難。他們不是認為衛軍安全,油水也足夠豐厚嗎?那好,今後,不僅四大營與西京大營的精兵,要與邊軍輪換,便是諸路衛軍,也要擇精壯與邊軍輪換。而且衛軍整個兵馬部署,要來一個大調整。不要一府或是幾府設定兵馬使,將衛軍軍馬集中起來,擇一路重鎮與要地集中駐守。各鎮分設總兵以及糧餉同知。”

“今後衛軍軍餉,一律不在由諸路協餉,改為朝廷統一撥付。朕也知道,此事是一個難辦的差事。衛軍武官之中,勳貴世家出身的,倒是佔據了相當多的數量。再加上那些整日裡面,除了偷雞摸狗,甚至敲詐勒索,綁票富戶勒索贖金之外,什麼都不會幹的武官和士卒,可謂是極其難以理順。但於愛卿,衛軍再不整頓,將來真的要用時要出大事的。”

“於愛卿負責北線作戰期間,山東路與河北二路衛軍,也歸屬於愛卿調動。他們表現的怎麼樣,就不用朕多說了吧?此次平叛作戰,出戰諸軍那麼多戰功卓著的武官,這個時候不用什麼時候用?立了戰功的不提拔,難道提拔那些昏聵的傢伙?至於那些士卒,實在整訓不起來的,該遣散的遣散。另外,武官輪換也要定期。不能到了衛軍,十年八年不動地方。”

“那些衛軍,朕不求他們真正戰力,強過四大營與西京大營。對於他們來說,朕也知道是強求了。但至少朝廷調動他們出戰的時候,要有一戰之力。尤其是南方諸路,相對於以北方士卒為主的四大營,與西京大營來說。長期駐紮在當地的,地方衛軍更適應當地的氣候。此次南下,因為氣候不適應的原因,在進入廣南東西二路的精銳,戰力至少降低了四成。”

“弄得郭晨與趙無妨,輕易不敢打強攻作戰,就是怕下面的官軍,因為氣候炎熱,體力衰減過快,打硬仗支撐不住。若是南方諸路的衛軍,都能夠整頓出來,至少先天上就比四大營的精銳,可以更快的適應戰場。江南與兩江,向來為朝廷稅賦重地。每年朝廷的進項,江南諸路與兩淮要佔了七成。江南作戰,那些本地生、本地長的衛軍更適應。”

“所以,衛軍必須要整頓,而且要與嚴厲整頓。這次國庫進賬了那麼的銀錢,可以撥付出來一部分,用到遣散那些士卒上。實在不行,一部分還可以改造的老兵,可以轉為庫丁、鹽丁、漕丁嗎。只要多想想辦法,活人也不會讓尿憋死吧。還有四大營精兵,也要制定輪換機制。以兩年為一期。每期調動不少餘一萬軍馬,輪駐江寧府至南昌府一線要地。”

對於黃瓊的要求,曾經在河南路節度使任上,奉黃瓊的命整頓河南地方衛軍。幾年下來,才勉強讓整個河南路,半數衛軍可以勉強出戰。但卻將自己,折騰得一個心力交瘁。如今在提起整頓衛軍的事情,於明遠不由得臉變得跟苦瓜一樣,多少有些愁眉不展。他都不知道,接下這個差事後,自己還有沒有那個命,活到自己小兒子長大的那一日。

看著愁眉苦臉的於明遠,黃瓊卻是笑了笑道:“當初於愛卿,奉朕之命整理河南路衛軍,幾年下來弄得心力交瘁。但此一時、彼一時,如今有朕可以為於愛卿做後盾。愛卿如今也是知樞密使、殿前司都指揮使,朕御筆親封的定國公,自然與當年的河南路節度使,不能同日而語。所以,於愛卿大可以放手去做。怎麼能做好,那就這麼做。”

黃瓊的話音落下,也知道這個差事不接不行,而且這位主說的也沒有錯的於明遠,也只能應承下來。不過黃瓊也沒有讓他孤軍奮戰。讓兵部、吏部、戶部,全力的支援他,並充分給於明遠授權。總之一句話,可謂是該給的都給了,剩下的便看於明遠怎麼做了。平叛期間,除了在燕山府統軍與北遼作戰期間之外,大部分都在中樞統管軍機的於明遠。

也知道,諸路的衛軍實在已經到了不整頓,不行的地步了。眼下除了廣南東西二路,江南東西二路,湖廣南路的衛軍。由歸降的叛軍,以及徵募的新兵編成。福建路與浙江路的衛軍,等著重整之外。也就何家產與這位主,整頓過的山西、隴右、陝西這三路衛軍,勉強還算是有一個樣子。淮北諸路,以及兩川的衛軍,依舊是糜爛不堪。

而這其中,尤由以山東路與淮北路最甚。因為久為承平之地,衛軍不僅缺額極大。去年,北遼舉傾國之力寇邊,面對著東到薊州,西到雲州漫長防線,手中兵力實在有些捉襟見肘的於明遠,曾經想過調動部分山東衛軍出征。畢竟作為海防重地,山東路足足有一萬四千衛軍。就算不能作為戰兵出動,可作為輔兵出動終歸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吧。

這樣,至少可以騰出放在後勤的部分兵力,全力應對正面的北遼精銳。結果,抽調的一萬軍馬,還沒有出發就逃亡了三成。剩下勉強到了燕山府,卻是因為散亂不堪,軍械與盔甲破爛不堪。僅有的七百騎兵,居然只是紙面上的。便是連押運糧草,這樣的簡單任務都完不成。於明遠從剩下的七千軍馬之中,勉強湊了一千所謂的精銳。想要到薊州一帶隘口駐防。

想著這些人什麼都不幹,只是在發現遼軍繞路進攻的時候,用來放烽火終歸可以吧。結果,剛出燕山府,這一千山東路最精銳的衛軍,還沒有到薊州,與一股滲透進來的北遼騎兵遭遇,只聽到北遼騎兵的馬蹄聲,這一千所謂的精銳,當場便做了鳥獸散。將統軍出戰的山東路節度副使,帶著二十多個親兵。孤零零的丟在了戰場,不,確切說是山間空地上。

從燕山府一直到大海,這條防線本就到處都是叢山峻嶺。便是有少量北遼騎兵,尋找到縫隙溜進來,兵力也絕對不會太多。更多的是,類似哨探一樣的偵騎,或是被打散的散騎。這些突然出現在山東衛軍面前的,所謂北遼騎兵卻是從薊州敗了下來。正在這裡四處亂竄,想要找到一條縫隙返回北遼。結果沒有想到,與這一千山東精銳迎頭相遇。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原本見到這一千齊軍,這五十個本就是被打散,在四大營精兵身上吃足了苦頭的北遼騎兵,一開始幾乎可以說是魂飛魄散。而這些北遼騎兵,最開始的打算是跑。仗著身下的契丹馬,腿長、腿多的優勢趕緊溜。結果卻沒有想到,雙方剛一照面,當面的齊軍卻是先溜了一個乾淨。只留下了二十多個人,在一片河谷空地上,你看看我、我看看,束手無策。

又見到當面留下的那個傢伙,身邊有二十多個親兵,明顯是一個不小的官。帶隊的武官心一橫,便鼓足全部勇氣衝了過來的。而那位剛從自己部下未成接敵,便如此快潰散之中清醒過來的節度副使,也知道回去上差饒不了自己。面對著衝過來的五十個北遼騎兵,倒也硬著頭皮迎戰。結果沒到一炷香的時間,這位節度副使的人頭,便被北遼騎兵帶了回去邀功。成了北線作戰,戰死的最高級別武官。至於其他的,類似諸如看守北遼俘虜的五百山東衛軍。

被三十個手無寸鐵的女真俘虜,硬生生的給衝散了架。若不是一支換防的四大營精銳,正巧遇上出手解決了叛亂。恐怕於明遠的帥府,都要被一群女真俘虜給衝了。於明遠這個整個北線的主帥,不是戰死便是被俘在自己駐蹕之地。到時候,那可就真成了一個天大的笑話。至於其他押運糧草,被一群手拿著鋤頭、鐵鍬的老百姓,給劫了個精光的事。

相比這兩件讓於明遠丟盡臉的事,那都算不了什麼。別說山東路的衛軍,便是還算勉強可用的河北路衛軍,於明遠都不敢讓他們上前線。只能留在後面作為輔兵使用。而至於隴右、陝西、山西諸路衛軍,現在還能維持一戰能力。是這位主當初在隴右督師期間,要了兩路節度使以及大批官員的腦袋。駐蹕西京期間,又強力撤換了大批不合格的武官換來的。

至於山西路的衛軍,如今勉強整頓像個樣子。那可是何家產,用自己老命換來的。何家產在去山西之前,雖說年紀已大,但可謂是精神依舊矍鑠。可去山西沒幾年,身子便垮了下來,直接將老命留在了山西路。想到這裡,於明遠不由得嘆息了一聲。自己這邊雖說需要整頓的,實際上只有淮北這四路衛軍,可這其中的艱難之處也是明擺在哪裡。

在離開溫德殿之後,想起這個差事,哪怕明知道這是自己分內事,可於明遠依舊不由得長長的嘆了一口氣。他寧願統軍上前線,與敵人明刀明槍的打仗,也不願意做這種勞心勞力,還不討好的差事。此時的他都不知道的是,自己會不會與何家產一樣,活活累死在任上。而跟著他一同出來的傅遠山、呂端,也都做過地方官,自然知道此事之艱難。

不由得都用同情的眼光,看著這位如今大齊軍機盡在手中的,這位大齊開國以來,第一任以知樞密使兼殿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的國公爺。只是二人都不管軍務,傅遠山還好些,不管怎麼說在齊遼對峙第一線的燕山府,做過多年的知府,多少還懂一些軍務。呂端仕途則與軍務,基本上不搭邊。對軍務一竅不通。所以二人,對此事都是實在幫不上忙。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