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五彩疑雲-3:鄉音難忘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是啊,我是平陽人。”翁銳道。

“平陽人?”店家轉而用疑惑的眼光打量著翁銳,“我也是平陽人,聽你這口音也不像啊!”

“我十幾歲就離開平陽了,”翁銳沒去說他們原是趙地人的事,只是解釋道, “除了長安,我還呆過很多地方,所以這口音也有點變了。”

“我們平陽可是出人才的地方,現在冒充平陽人的很多,”店家得意而又幽默道,“當朝兩位大司馬, 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都是我們平陽人,還有一位領袖江湖的奇人, 做過天樞門、天工門門主,並挫敗承天教禍亂大漢圖謀的華陽別院院主翁銳,你可知道?”

“哈哈哈哈,你這可是問對人了,”陰石在一旁笑道,“這就是你的老鄉,被你說得神乎其神的翁銳翁大院主。”

“當真?”店家還是有點不信。

“在下正是翁銳,”翁銳道,“大將軍衛青是我師兄,這是我的另一位師兄陰石,這是我師弟孫庸,我們都是天樞老人的弟子。”

同時,他將莫君和呂信也介紹給了店家。

“哎呀呀,這可不得了,”店家神情有些誇張地道,“你們這可都是江湖名人啊,看來我這小店真是要冒青煙了。”

“既是同鄉,敢問尊駕貴姓?”是同鄉總得有個稱謂, 這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貴不敢當, 在下呂筱,諸位快快請坐。”呂筱道。

店家呂筱說完,趕緊請翁銳等人坐下,並親自奉上茶水,或許真是一路奔波口渴了,翁銳一口茶下去,溫潤香甜,回味無窮,不僅脫口讚道:“好茶!”

“這茶是不錯,”呂筱道,“連霍大司馬都說好喝。”

“去病來過你這裡?”翁銳奇道。

“來過,就是幾個月前,”呂筱深深的嘆了口氣,“唉,你說好好的這麼一位大漢將軍怎麼說沒就沒了呢?”

“或許是天妒英才吧,”翁銳也慨嘆道,“去病向來作戰勇勐,身先士卒,極少給自己留後路,年紀輕輕遭此劫難我們也很痛心。”

“翁院主和霍大司馬很熟?”呂筱道。

“我們豈止很熟, ”翁銳道,“去病的舅舅就是我師兄衛青,他的師父就是我陰師兄的父親,我和他之間也多有交往和武藝切磋,都可以說是一家人了。”

“那你們這次來河西,是為了霍大司馬的事情?”呂筱道。

“您為什麼會這麼問?”翁銳感到這不是個普通的生意人,他對霍去病的事太關心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霍大司馬年輕力壯,兩次狂掃西域無人能擋,”呂筱道,“這次出師不利,半途就遭遇疫病,人馬死傷過半,這一定是遭了別人暗算,這讓人心有不甘啊!”

“看來您和去病的交往也不止同鄉之宜啊?”翁銳道。

“呵呵,說起來讓您幾位見笑了,”呂筱苦笑一聲道,“我曾和衛、霍兩位司馬同朝為官,因職位低了不少本是夠不上他們,也就是因為這同鄉關係才有了一些交往。”

因為衛青和霍去病,翁銳他們對朝廷的官員還是知道一些,但這個呂筱卻從未聽說過,看來他的職位確實不高。

“既是同朝為官,您怎麼到了這裡?”不光翁銳,其他人對此也很好奇。

“嗨,這話說起來就有點長了……”

呂筱雖是平陽人,但也很早就離開了平陽,他本人還算有些才華,精明努力,機緣巧合,認識了在公羊學上頗有成就的公孫弘,成了他府裡的門客,暗地裡為他辦了不少事,頗得公孫弘賞識。

元朔五年,已經年逾七旬的公孫弘被漢帝劉徹任命為丞相,因其沒有侯爵,還特地封他為平津侯,在公孫弘的舉薦下成為丞相府的一位槽吏,這也成了呂筱一生最輝煌的時刻。

可惜好景不長,就在元狩二年,年界八十的公孫弘病死於相位上,丞相之位由李廣堂弟李蔡接任,呂筱也不知得罪了誰,他自己都沒弄明白怎麼回事就被緝拿下獄,差點處死,還是同鄉霍去病無意中的一句話救了他,免於死罪。

當年霍去病兩次河西之戰,平定了匈奴,打通了西域之路,漢帝劉徹始設武威郡和酒泉郡,並聚遷漢地百姓和一些罪臣到河西各處,呂筱也被拖家帶口發配到了觻得。

來此之後,為了一家人的生活,呂筱也只好放下讀書人的架子,找點活計養家,趕上西域官路商路路開通,河西每處驛站集鎮商旅不斷來往,頭腦靈活的呂筱就拿出他的積蓄多蓋了幾間房,開了一家客棧,名曰“匯德”,幾年下來,也跟著賺了不少錢,客棧的規模檔次都提升了不少,在觻得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此次霍去病再次西征,他聞訊隨當地官員積極前去犒營,霍去病得知他在這裡,特地來他這裡喝了一杯茶,這也使他這裡的生意好了不少時間。

霍去病臨走,還約定凱旋之時一定要在他這裡住幾天,誰知這一去竟是永訣,回程他人還沒到這裡,就已經去了,這讓呂筱長嘆多日不能釋懷。

大家聽到這裡,心情頗為沉重,都默不作聲,良久,翁銳才道:“你來到這河西荒涼之地,也是受苦了。”

“還好吧,”呂筱道,“比起在朝為官,每天擔驚受怕,還是覺得這裡更自在一些。”

“可這裡的氣候物產比長安可要差不少啊。”孫庸道。

“我看這也未必,”莫君道,“天地之大,各處有各處的好,我到了這裡就有一種迴歸天道的感覺。”

“呵呵,看來這位莫姑娘是位很通透的人啊,”呂筱道,“這裡雖乾旱少雨,冬天寒冷,夏天酷熱,但有水灌既就能長莊稼果蔬,物產相當豐富,這裡的官長也是輕徭薄賦,商賈往來更是繁茂,來到這裡的百姓日子過得應該不比內地差。”

“這麼說這裡來了不少人?”翁銳道。

“很多,年年都有,”呂筱道,“自從河西設郡,為了鞏固商路,充實邊塞,這些年連續不斷有人從內地遷往此處,不光是武威和觻得,酒泉敦煌也有很多,這也是當今陛下的一項國策吧。”

“這麼說像您這樣的人也來了不少?”翁銳道。

“很多,”呂筱道,“凡是犯點事沒被殺掉的幾乎都送到了這邊,不過也好,也使這本來的莽荒之地多了些書文氣。”

“此話怎講?”莫君一下子來了興趣。

“嗨,這都是讀書人的臭毛病,”呂筱道,“很多人來的時候,吃的用的倒沒有準備多少,書倒是拉了一車又一車,到了這些地方,有了些田地或者生意湖口,倒是有不少人讀書不輟,時間久了,連學館都立了不少,還頗受那些商賈農夫牧戶的尊重。”

“看來莫姑娘的想法不錯,”陰石道,“空的地方倒是裝得下這些有學問的人。”

“這裡有沒有學館,我想去看看?”莫君道。

“這個不難,”呂筱道,“觻得的幾家和我都很熟,莫姑娘感興趣,我一定親自引見。”

“那就謝謝呂大叔了。”莫君趕緊道。

“我想問點其他事情,”翁銳道,“最近您這裡有沒有看到一些內地來的江湖人士?”

“呵呵,這倒有些難了,”呂筱道,“在長安,那些風塵僕僕帶刀帶劍的江湖人士一眼就能看出,但到了這裡,無論是商賈和行旅之人,帶刀帶劍都是常有的事,餐風露宿每個人的打扮都差不多,這個我還真是沒有留心。”

“哪這裡那些人有可能知道?”孫庸道。

“當然是黑水幫的人了,”呂筱道,“他們對外來的江湖人士都特別敏感。”

“那都是些什麼人?”翁銳道。

“這些人能耐可大了,在這河西,除了官府,幾乎就是他們說了算了。”呂筱道。

“他們是這裡的黑幫?”孫庸道。

“這倒不是,”呂筱道,“自從河西的商人越來越多,自然就滋生了以給商隊護送貨物的幫派,他們要價合理,有很多商賈朋友都是常客,就是有一點,不允許別人搶他們的生意,打過不少架,結果他們越打越大,在河西幾乎沒人惹得起。”

“這裡有沒有他們的分堂分舵?”翁銳道。

“當然有了,我指給你們就是,”呂筱道,“只不過我不跟他們來往,你們也別說是我這裡多嘴就是。”

“那是自然。”

翁銳說完,陰石、孫庸、呂信幾個人相視一笑,臉上充滿了興奮。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