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棺巫溪的千年之策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棺山人原本是一個普通的家族,他們居在巫溪古鎮的棺材山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巫溪是長江徑流線路上的一處分流支路,兩岸崖山接連不斷,徑流平靜,暗底激流洶湧,有句古詩中寫道:“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說的,實打實就是巫溪此地。

大有一種隨波而下,一路且看萬重崖山連斷的壯闊之感。

巫溪古鎮的棺材山原本不叫棺材山,而叫巫溪山,居住在此的人,出入就只有一條水路,但說來奇怪,棺材山上的懸棺立滿棺材山無從記載,似是一夜之間憑空而來。

棺材山是一條悠長的連山,巫溪從其間劃山而出,在這處徑流中,抬眼看去,高聳的連山之中盡是懸棺而立。

居住在此的觀山人從山上懸棺中得來了秘術天書,通了風水玄學,天星秘術。

在棺山人自己的記載裡,天書為幽王當年搜尋天下得來的天書,後在他下葬時,被一個修陵的奴隸盜走,藏在了棺材山的懸棺之內,這畢竟是傳說,具體這所謂的天書從何而來,無從追查,權當是這麼回事兒。

棺山人便藉此得來的秘術在業內小有名聲,所謂人紅是非多,一些事情就自然而然的找上了門來。

在書中所記內容來看,再結合封羽自己經歷,基本上得出了這麼一個關於那副狐仙墓壁畫的大概過程。

棺山人中,有位極其特殊的存在,他的存在就連降世都不同於他人,這點上在許多地方都有記載,這是當時轟動一時的大事,此人名無名姓,因是巫溪棺山人,且稱之為棺巫溪。

就如諸多歷史留證為據,此人的降世被諸多人所看見,天光從天而下,暗夜如晝,場面極其詭異,甚至當時的皇帝以為乃是天降浩劫,大難臨頭,史書曾寫道:“庚子年,天星降世,白夜如常,恐天下禍。”

這一事件被當時許多之人瞧見,那時的狐大仙應該是在眾多人之列的,至於他為什麼要將此事畫在墓中,就又是另一回說法了。

棺巫溪算的上是棺山人中最有話題的人,他一直都是個迷一般的存在,包括那所謂的天女送子圖,實則是對其的神話之象,以及那挖山掘陵圖,說的正是為尋找那道天光而開山。

...

漢朝年間,二十三歲的外戚王莽入仕,到他升任大司馬時,不過年僅三十八歲。漢成帝駕崩,哀帝繼位,王莽為新都侯,沒過多久,哀帝死,平帝繼位,王莽臨朝,開始了執掌朝政。

為何要說王莽?棺巫溪出山棺山的一大因素,便是為了輔王莽,《棺山賦》書中所記,棺巫溪乃當世奇人,王莽聞之,多次請其出山,但棺巫溪覺得時機未到,直至王莽臨朝。

有古人說,王莽是白帝轉世,就是當年漢高祖劉邦做夢夢見自己斬的那條白蟒,王莽篡漢自立,是為尋仇之舉。

但王莽之人是個有胸懷之人,他建立新朝後,開始了大肆改革新政,其新政的主要參與和修訂者,便是棺巫溪本人

在當世,棺巫溪的新政措施不被接受,原因只有以下幾點,他的改革內容與時代大相徑庭,格格不入。

具體內容還有大致說明,廢除奴隸制度,這在當時確實不是個好想法,漢朝是封建奴隸王朝,全國人口主要以奴隸為主,自由雖然是奴隸們嚮往的,可不當奴隸,意味著這些人將沒有飯吃,不考慮地主們的想法,奴隸們生活又該如何解決?

第二點為國有化商業,將土地收歸了國有後,按人均分配,管控了鹽鐵酒的買賣,統一了多次貨幣使用條件,最終導致了錢貨價值不抵的結果出現。

最要命的是第三點,試圖更改官制官名,這下得罪多數王宮貴胄,徹底沒能奏效。

話說這棺巫溪的措施也未免過於超前了些,廢除奴隸制度,就是在1923年的今天,也才剛廢除了不久不而已,別說其他亂七八糟的了。

棺巫溪確實是個想法天馬行空之人,要不是透過書上的瞭解,封羽甚至以為此人是他的大表舅呢。

漢朝的王莽確實有許多做法讓人瞠目結舌,這些大多來源與棺巫溪,或者這麼來說,是棺巫溪反而成就王莽這人,

就像在《棺山賦》記載王莽與棺巫溪這段所寫的一句話。

“衡量一個領袖的標準,是看是否會為了地位而犧牲原則,如果為了更高的地位犧牲原則,那就不是一個好的領袖。”

這話看起來倒更像是符合現在軍閥混戰的局面的,要不是用寫在古書上,封羽還以為是那個首長說的話呢。

書中關於關於棺巫溪的記載還有泛泛其談,多也是些無足輕重之事,新朝王莽被殺後,棺巫溪神秘失蹤,下落不明,據說他從王莽的國庫內得了一樣物件。

早在王莽死前,棺巫溪就與王莽有談,論起天下大道來。

棺巫溪的理想中,是要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天下同樂的文明國都,棺巫溪通曉天文地理,知道了王莽死時會身首異處,問王莽說:“君,是否懼死?”

王莽回:“死?何懼?懼天下之亂,懼百姓之苦也。”

棺巫溪知道他的措施不會成功,不是時代造就英雄,而是時代泯滅了英雄,要放在民國的現在,棺巫溪絕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之後新朝潰敗,王莽身死,新政宣佈徹底結束,棺巫溪帶著那件從國庫裡得來的物件離開了那裡。

而棺巫溪所帶走的物件應該正是壓龍骨才是。

書中記載的棺巫溪此人篇幅較少,無人知道他帶著壓龍骨去了何地,壓龍骨又是如何到了狐大仙墓中,這大概就是封清口中所說,壓龍骨確實是和棺山人有所聯絡的地方。

儘管沒說壓龍骨,但棺巫溪的記載裡還是有其他內容。

先前講過棺巫溪降世不凡,他的出生本就具有神秘色彩,他的一生不會如此平凡度過。

早以前的棺山人是不倒鬥的,以前也沒形成有盜墓這門行業,古人封建迷信,信奉風水玄學,易經八

卦是常拿在面上說話的,皇帝出門要看黃曆,每年都會請人推演禍福吉凶,祈求風調雨順。

棺巫溪在風水術中造詣奇高,不然他不會認準王莽回有臨朝一日,同理,一個修草鞋的木匠不是一個好廚子,棺巫溪推行的新政措施雖在今天看來是十分厲害的,可他未必想到了當時的環境。

棺巫溪的風水成就由後人記載了下來,就是這當中的內容,使得的封家分為了兩派,後人在棺巫溪的書中得到了有關長生的資訊,也是龍語圖中所記,換句話來說,棺巫溪把自己的風水成就透過觀山龍語圖的方式被後世流傳了下來。

封羽看到此處大致意義上懂了第一部分所記,棺山人棺巫溪,確是位奇人也,不想就連王莽的新政都是出自他的手筆,他奶奶的,棺山封氏一門還真是人才輩出,再瞧瞧現在,死後哪有什麼臉面去見祖宗還?

比起人的宏圖大業來看,自己每天下兩個小墓,盜幾件財物還沾沾自喜了,封羽恨不得當下就抽自己兩個嘴巴子下去,難怪老爹封清總是深沉著個臉,這本《棺山賦》自己要是早看到,恐怕也得茶飯不思,這完全沒得比。

封羽沒再往後看下去,合上了書,將其放了起來,這第一部分的東西就足夠讓人消化的了,再往後看,不定還有什麼大事件,心想著觀山封家畢竟千百年了,後浪是會推前浪的,自己作為一個封家人,得虔心學習的去看待封家之事。

時間一晃到了晚上,外邊陰雨沒有斷停的意思,封羽出門透了口氣,見宅院裡的燈籠已經點亮。

封家遠在燕山,整個宅院裡是沒有通電的,用的還是民國前的燈籠照明,封家人也不多,每處走廊的頭角處各有兩個燈籠亮著。

雨噼裡啪啦的打在屋簷上,月色被陰雲遮蔽,封羽見四下裡無人,都去了前廳吃飯,一摸肚子,卻有些餓了,雖有不願,可封羽還是去了前邊。

封家前廳的桌上坐了滿滿當當一桌子人,除了老爹和二叔不在,其餘的大媽小娘倒是都在,難得見坐了這麼多人,封羽不請自來。

姨娘們見封羽過來,急忙讓人給添了副碗筷,在封家沒有夥計不能上桌的道理,都是封家人,不分那麼多講究,加上封家子嗣稀薄,只有兩個姐姐,一個也已經出嫁,只有一個姐姐還在家中。

封羽不明為何今兒大家都聚在一起,坐下後傻頭傻腦的問道:“幾位姨娘,今個兒,是什麼日子?怎麼都喜氣洋洋的?天氣似乎完全沒影響到幾位心情啊。”

這時,平時說話不多的二小娘說:“兩件事喜事登門,自然高興嘍。”

“喜事?哪兩件?”

二小娘指了指封羽和一旁的枝枝,封羽不明,自己從山西回來也算得上是喜事?什麼時候這些姨娘們把自己平安歸來都當成喜事了?就是枝枝進了封家是件喜事,可還有一件呢?

“哪個兒...,我說,二小娘啊,雖然外面下著雨,天是黑的,可也得打開天窗說亮話,您這意思是?”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