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八章 大小有別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海水清澈,深度也只有五、六米。張楠潛游至沉船位置區,透過潛水鏡,看到沉船第二貨艙上原本殘留的蓋板已經被取走。

艙內原本淤積的稀鬆海底淤泥被吸泥泵吸走了厚厚一層,露出密密麻麻斜著疊壓在一起的貨物。

一側露出的都是單色釉瓷器,就算海水裡器物顏色不做數,張楠還是能判斷十有八九應該是龍泉窯,青色的。

另一側的貨物就是元青花瓷器,斜著疊壓最多的是盤和碗。

感覺有點怪怪的,這五、六米水深自個還能適應,腦子不用老想著去對付該死的水壓。

這會腦子裡跳出個想法:“當初海運的時候,盤碗,特別是大盤並不是平放,也不是豎放,而是本來就斜著放在貨架或者大櫃子裡。

裡頭再塞進茶葉或者絲綢,大概這樣的防震效果會最好?”

很有可能。

已經學會潛水,但這技術還是三腳貓,沒法如意的控制自己的行動。

還好維塔-布魯諾發現老闆想靠近貨艙,在邊上輕輕一拉,張楠很舒服的就到了貨艙一側的泥地海床位置。

盤子居多,還有兩摞大碗,大罐同梅瓶是橫著躺了幾排。

大,體積都很大。

海水裡不是俯下身觀察,張楠感覺自己是整個人躺了下來。

姿勢有點抽,還好,海底下也沒人會笑話自己。

伸手摸了摸最邊緣一個盤子的兩側,原本還想著往前點看那些罐子,但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自個這潛水技術,要是那麼幹,十有八九會把自己變成個棒槌,要是砸在上面就好玩了。

海水是有浮力,但這海撈瓷清理估計和路上考古清理應該區別不大,都得從外側往裡,急不得。

張楠伸手示意,指了指邊角位置的一層盤子,再豎起一個手指,然後自個就再次出水。

維塔大概明白了老闆的意思,這應該是要再取個出來的意思,不過看到老闆的舉動,還是跟著浮出水面。

上了交通艇,對取下呼吸器、還泡在水裡的維塔道:“再弄個上來,當心別弄破了!

這是最貴,也是最稀少的一種克拉克瓷,連碎片也不要亂丟。”

維塔沒說話,心裡很高興,這還是老闆第一次說這些瓷器很寶貴。

要知道上次來視察打撈那搜“泰興號”沉船時,老闆對那批數量巨大的克拉克瓷壓根不當回事:老闆大大滴有錢,能這麼說,下邊的瓷器絕對不一般!

老闆收穫大,那自個這些夥計也能喝點湯不是。

潛水隊長沒說話,就點點頭,咬上呼吸器,再次下潛。

回到遊艇,沒多久,維塔和另一名潛水員就用大網兜帶著兩個超大型的青花盤浮出水面。

多帶了一個,張楠也沒多計較:取一個,邊上一個也松了,這樣的情況在陸上就常有。

又大,又重!

對著維塔道:“讓夥計們上來吧,下午再說。”

兩隻大盤子搬上陽光甲板,用淡水沖洗了一下,然後發現個大問題:遊艇上準備的水櫃根本放不下去,太大了!

在之前等待的功夫,張楠已經用捲尺測量了之前出水的菱口盤,直徑大約46.5公分。

塑膠水櫃寬度是55公分,而這會出水的兩個盤子同一尺寸,連紋飾也一樣,直徑達到了驚人的58公分!

這麼大的盤子,塑膠水櫃裡壓根放不下!

“立刻通知大鯊魚號,要是那邊的救生艇還沒過來,馬上給我再帶兩個大水櫃來,那邊應該有直徑一米的。”

身邊的馬克一聽,立刻去駕駛室通知。

兩隻超級大盤是一樣的,想當初大概是同一批瓷工燒製:這是兩隻青地白花鳳凰穿花紋菱口盤,五層裝飾紋路。

中間是一圈伊斯蘭風格的菱形幾何紋,外一圈雲紋,後又四隻鳳凰環繞。

第四層是纏枝花卉圖案,最外邊一層類似於變形的水波紋路,第三、第四圈紋路被四隻鳳凰穿越而過。

紋飾佈局比之前那個水禽蓮池菱口盤要松一點,但看上去還是非常的豐滿,很舒服。

關老大這會也在邊上,看清盤子的紋飾,道:“還真是官窯,鳳凰都出來了,就不知道是哪個阿拉伯王公的東西。”

700多年前蒙古大軍攻擊力、破壞力驚人,殺得歐亞大陸屍山血海,四大汗國在西域和歐洲也是絕對的霸主!

但當政權建立,單靠“殺”是無法長時間統治的,蒙古人的人口有限,加上疆土面積大到不可思議,元朝政府,特別是四大汗國還是在統治區域保留了不少當地勢力,成為其統治的下層建築之一。

特別是在伊-斯蘭地區,臣服於蒙古人的阿拉伯王公很多,他們喜歡華夏瓷器,特別是對元青花的喜愛更甚。

而在四大汗國之外,其它勢力也不可能幾十上百年的一直和蒙古人殺來殺去,互相之間也會有做生意、坐下來做些年朋友的時候。

那些人也喜歡元青花,結果就是蒙古人把青花瓷當禮物或者賞賜,給了那些阿拉伯王公。

之後喜歡青花瓷到爆的阿拉伯王公們,又會用大量金錢去換取華夏的元青花,這沉船上的瓷器,有可能是阿拉伯王公定製,也有可能是四大汗國的定製貨物。

如意、鳳凰……除了元朝的蒙古皇帝,四大汗國的大汗,甚至那些阿拉伯王公也是應該能用。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類似的紋飾器物,在伊朗和土耳其的博物館裡也有。

這會聽了關興權的話,張楠道:“是官窯,你看這盤子表面的工藝,連棕眼都幾乎沒有,質量絕對頂級!

元青花的產量在當初應該不大,華夏國內沒普及使用,我甚至懷疑當初在國內只有少數人能用,不僅僅是因為漢族人的一貫審美傳統的原因。

這些至正型的元青花,除了出口,國內那些應當就是為元朝統治階層、王公貴族燒製的,至少也得是富豪之家。”

聽到這話,關興權道:“這些至正型元青花是商品,你說國內的權勢階層可以消費,不過挖出來的可不多。

你這觀點要是寫到什麼考古雜誌上,估計有不少人會唧唧歪歪。”

“歪就歪吧,我打算讓陳江華去寫…”說到這,張楠頓了下,又笑著道:“我估計不用我們說,他都會寫。

現在國內還沒幾個人知道伊朗和土耳其的博物館裡藏了不少元青花,這次下邊這船東西一出水,他和農館長一定會想著弄個學術報告出來。”

“你不反對?”

張楠歪了下脖子,“幹嘛反對?

這裡已經是在公海,印尼猴子都沒得唧唧歪歪。反正國內的元青花少得可憐,有的幾件至正型完整器都基本上是在明初的墓葬裡挖出來,躺在博物館裡當寶貝。

國外的大部分也在博物館,能被人犄角旮旯裡翻出來炒作的就沒幾件。

想炒就炒吧,你剛才也看到了,下邊的青花器至少幾百件,露出來那些幾乎連個破的都沒有。

我這一船,比全世界現在為止其它發現的加起來都多。

隨便炒,炒到最後得利最多的還是我。

就是如果海底下太多,不能讓陳江華全給報出去,說個百件歸內就差不多了。”

全世界原本最多不到400件,再加個七八十件也無所謂。不過關興權也知道張楠這傢伙就是說說,最多送個甬城展覽館、會稽博物館件把當所謂的鎮館之寶。

賣?

就他這貔貅的性格,別想了。

……

華夏國內出土的“至正型元青花”器雖然少,但透過少量的整器和一些殘片,還是能判斷元代時景德鎮也曾專門為華夏國內生產過至正型元青花。

現在知道在伊朗和土耳其博物館內藏有大量“至正型”元青花器的華夏專家雖然不多,但不是沒有。

已經有華夏專家透過對比研究,發現國內出土、傳世的至正型元青花和出口外銷的元青花是有許多相同點,同時也有不少不同的地方。

比如華夏國內的至正型元青花同樣採用進口的鈷料,和元代外銷東南亞、明器專用、使用國產料的元青花小件不一樣。

倒是和外銷到土耳其、伊朗等地的元青花一樣使用進口青料,而且在紋飾上也有很多相同之處。

這是相同的地方。

至於不同點,國內的至正型元青花實用器,在器物的大小上和外銷伊朗,土耳其的元青花同類器物尺寸區別非常大!

外銷中東、近東的元青花瓷器尺寸普遍都非常大,小件的幾乎沒有!

盤子直徑一般在40公分以上,碗的碗口直徑都能達到30釐米左右,真正的大海碗。

而華夏國內發現的同類器物,盤的口徑一般在20公分以內,碗一般在15-17公分之間。

張楠說了說這裡的區別,關興權一聽,似乎抓住了一絲靈感,但又有點沒能點破的味道。

阿拉伯王公們喜歡大尺寸的器皿,而華夏這邊發現的尺寸和如今的日用器差不多,這裡邊是什麼原因?

關老大是聰明人,很快反應過來這壓根就不是個“歷史問題”,而是個“民俗習慣問題”。

想明白了,對著張楠道:“都有我們在喀-什大巴扎買的那些銅盤大。”

一聽這話,張楠看了眼關興權,明白他已經知道為什麼同類器物,華夏國內發現的尺寸要比在中東、近東發現的小得多。

不過沒開口:這兩年原本冷冰冰、硬邦邦的關老大有時候也會開個玩笑啥的,這會要是表示一下“你真聰明”,這傢伙心裡都能得意一下吧?

不讓他得瑟,關老大還是看著冷冰冰、硬邦邦的比較順眼。

為啥在阿拉伯世界的元青花塊頭尺寸大?

飲食習慣問題。

盤子、碗,這都是餐具,就算它們是元青花,在誕生的時候,它們還是餐具。

舉個有意思的例子:華夏人吃飯,就算八仙桌,上頭能放幾個直徑45至60公分的大盤子盛菜?

然後每個人抱著個直徑30公分的超級老海碗,拿著筷子往嘴裡扒拉?

這畫面……

畫面太美,想想都彆扭!

但如果換在當初近東、中東的阿拉伯世界,這就正常了:王公的宴會上,羊毛毯之上幾個巨大的青花盤上頭放著烤制的羊肉、巨大的麵餅,還有水果……

眾王公貴族圍坐在羊毛墊上,用手和刀子切割、取用美食、高談闊論…

不同的習慣有不同的器具,尺寸大,適合伊斯-蘭世界的飲食習慣而已,再小些反倒不合適了。

……

最後浮出水面上遊艇的潛水員又帶了點東西上來,挺可惜,是個已經破成五瓣的大盤,圖案還是鳳凰穿花紋,但紋飾略有不同。

關興權看著可惜,但這要是沒辦法的:斷口看都破了可能有個幾百年了,沉船上的瓷器想保持全完整根本不可能。

這裡海水淺,潮汐都可能有影響,還好沒有強的海流透過,不然這600多年過去,一船瓷器都可能全成碎瓷片!

對此張楠看得開,“老家裡挖墓,石板墓除外,那些磚墓時間一長很多就會塌,裡邊的瓷器十不存一都正常,那才叫可惜。”

有些就不是坍塌的問題,就算有些磚墓構造堅固,墓裡的淤泥都填滿了時磚頭都還沒塌,裡邊的瓷器也都會給擠破。

沒道理可講的,像張楠碰到過的很多兩晉南北朝古墓,都被大自然和時間給擠歪了!

江南地區幾乎沒地震,這墓怎麼歪的?

山勢有關係,或許土層密度也有關係,加上雨水滲透造成土層內部流失速度的不同,萬事皆有可能。

墓室歪了,裡邊的原本已經被泥土好好包圍、保護的瓷器,在日積月累之下產生的應力作用下也會被絞碎。

海撈瓷,這樣比例的完好程度已經能算不錯了。

吃飯,吃完了也不急著下水,潛水員們餐後都會很自覺的先休息段時間後才下水,這大概和“飯後半小時不可劇烈活動”一個道理。

張楠也不催,安全第一,就算水深才五六米,下邊的壓力也會比海平面大上一半多,對消化不好。

等著吧。

等到維塔等人再次準備,“大鯊魚號”派出的那艘機動救生艇到了。

這會交通艇已經開至沉船上方漂浮:下午就不用再拎著網袋出水,會使用鏤空大網繩筐子,這樣節省體力,還能加快速度。

陳江華戴著個大草帽,一上遊艇就道:“張先生,東西在哪?”

“餐廳。”

張楠說完,瞄了眼救生艇,水手正在往陽光甲板上搬兩個巨大的厚塑膠水箱。

這陳江華也夠心急的,幾乎就是以小跑的速度登上主甲板,等張楠到了餐廳,看到他正蹲在地上,看那四件大盤。

有點出乎自個的意料:陳江華沒抱著完好的盤子看,而是拿著一大片盤子殘片在研究。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