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6章 因為你們是最好的!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模樣千篇一律是赫魯曉夫樓的最大特點,當年的蘇聯建築設計師絞盡腦汁,開發出了這種可以迅速複製、快捷建造的模板式建築。

最標準化的那批赫魯曉夫樓不僅地板是預制板結構的,連內外牆牆也是預制板。

外牆厚度八公分,內牆減半,隔音效果糟糕,導致蘇聯人民特別喜歡在牆上掛壁毯裝飾:掛毯不僅美觀,還能增加點隔音效果。

這還不算,甚至都有以一套房子為單個模板,直接用吊車吊著一套套預先澆築好的套房模板,像搭積木一樣快速拼裝的赫魯曉夫樓!

為了蘇聯人民能住上樓房,設計師們和各級政府部門那也真是拼了!

37年前,也就是1958年,首個“赫魯曉夫樓”實驗住宅區在莫斯科南郊的切廖姆什基村開工。

3種主力戶型,分別是30平方米的一居室、44平方米的兩居室和60平方米的三居室,這就是赫魯曉夫樓的最初樣板。

緊接著就是大規模搞複製,但蘇聯實在太大,各地環境氣候、工業基礎、實際情況各有不同,根據各地特點,這赫魯曉夫樓的外表複製、內部空間一樣,建造方式其實還是有所區別的。

這邊的宿舍區是59年至61年完工,算比較早的一批,那時候涅夫捷戈爾斯克的石油工業正大規模建設,上級部門很照顧了,讓石油工人和家屬們能最快速度住進舒適暖和的樓房。

但整個宿舍區並不是完全的搭積木式建造,桑切斯一眼就判斷出,倒塌的這些樓房建築方式主要分兩種。

他是礦工出身,但這幾年集團是給救援隊員們充實了不少知識的!

建築學都有專家為他們上了些課,新學到都是這些知識,在各類緊急救援中會用得著。

赫魯曉夫樓整個東方世界到處都是,前個二、三十年還影響了不少非紅色國家的建築,上課的專家自然比較仔細地說過。

這一大片房子分兩類,一種相對考究,下邊三層是有鋼筋混凝土柱子為骨架,外牆用的是實心磚砌,只有樓板用的是預制板。

但上頭兩層沒上下貫通的鋼筋混凝土柱,除了部分承重牆,其它牆用的還是省工時省材料的空心砌法,預制板直接搭在牆體上。

這樣造房子,在非地震區沒問題,現在全世界還有很多地方這麼弄,一般情況下房子住個五十年沒問題。

承重柱雖不通到頂,但上頭的承重牆只要承受一層樓板加房頂的重量,沒問題。

但碰上破壞性強一些的地震...

承重柱不到頂,上頭的承重牆就算再結實,在橫搖面前都是脆的!

下邊三層有柱子,但牆脆,加上鋼筋用的數量與尺寸只符合基本標準,絕對沒考慮防震的要求。

一遇強震,還是個脆!

搖一搖,塌!

另一種就更加“赫魯曉夫”:除了作為框架的幾根柱子與橫樑,連地板加牆,乾脆都是一大塊、一大塊預先澆築好的水泥板材拼裝起來,這會就是被摧毀的一個個大積木堆。

前一種59、60年造的,後一種61年,顯然這晚一些時庫頁島或者附近有了上規模的預制板廠,造房子用了這種更加快速便捷的方式。

但不管怎麼造,後一種遭遇地震更容易塌!

預制板結構的房子坍塌後會造成慘重的傷亡,但就像硬幣的兩面性,這樣的廢墟內必定會有一定數量的倖存者。

預制板的特性,壓到了能把人直接壓扁、砸爛,但又會在廢墟中留下些空間。

如果運氣好,人被困在那些空間內,就能暫時活下來,至少有等到救援的機會。

各個大廢墟上頭都有前來支援的俄國軍人,還有部分身穿便服的當地人在進行救援。

桑切斯已經得知,這些俄軍少數是庫頁島南部的駐軍,大部分是從大陸飛過來的。

除了共青城轉機,很多還是從廟街中轉,也就是阿穆爾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那距離涅夫捷戈爾斯克的空中直線距離不到150公里。

但明顯了,只靠撬棍……鎬頭一類的工具,救援速度上不去。

南邊的軍隊、個廠礦企業支援來了不少挖掘機、吊車等重型裝置,但因為缺少地震救援經驗,暫時還不敢大規模動用。

到這會,桑切斯等人是第一支趕到的專業救援隊,而相對專業的地震救援隊,有兩支規模不大的倒是先到了。

但也沒先多久,一支來自新西伯利亞的礦山救援隊,在廟街轉機,乘坐小飛機敢來的。

另一支來自莫斯科,就比桑切斯他們早到二十分鍾。

俄羅斯夠大,從莫斯科直飛這邊都十幾個小時!

這的機場簡陋到近乎沒有設施,又是沙土跑道,夜晚時間大型飛機除非找死,不然根本沒法降落,所以都是黎明後才到。

在聯絡員的協調下,桑切斯的救援隊暫時負責兩幢倒塌大樓的救援,有足足兩個連的俄軍配合,還分到了三臺吊車與兩臺挖掘機、兩臺推土機。

重型裝置,毛子不缺。

岡薩雷斯、薩馬拉諾等分隊長帶人登上了廢墟,除了一處挖出個被塊預制板壓住下半身,上半身已經露出來,還能大呼小叫的年輕男人的救援點繼續救援外,其它地方暫停一小會。

不能蠻幹,得確定廢墟實際情況,同時帶來的搜救犬也開始工作。

讓無關人員暫時下去,這些從庫頁島南部趕來的士兵,已經整整挖掘了一夜,靠著人力和簡單的工具,把整個原本五樓位置都清理搬走了,人也都幾乎精疲力盡。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但有個穿便服的沒走,看到救援服上帶著陽光星辰集團和智利礦業集團西班牙語的標誌,這位三十多歲的漢子找上薩馬拉諾,直接用嫻熟的西班牙語道:“我也是陽光星辰的,老闆身邊衛隊的。

這次正好在這探親,是我向公司求的援...”

說著,這位衣服被扎破好幾處,灰頭土臉,手上還有不少血口子的漢子示意了一下腳下的廢墟,又道:“是我讓協調員分配你們來這,因為我聽說你們是最好的!

下邊有我兩個表兄弟的兩家人,都在原本的三樓。

北邊那幢還有我的大表哥一家人,加起來十多口子,拜託了!”

薩馬拉諾點點頭,他明白什麼叫老闆衛隊的人,那都是傳說中的牛人!

不是想得到點特別照顧、優先救人什麼的,這些在如今的現實情況面前都是空話。

就是簡單的集團內部的信任!

讓這個俄國人先去休息會,不過人沒走,他還頂得住。

約瑟夫已經一天一夜沒閤眼,除了中途有幾次用衛星電話聯絡公司外,一直就在現場參與救援。

昨天第一批軍隊趕到時,他正指揮組織起來的二十幾個石油工人在挖廢墟,救出了個活著的,還挖出了七具屍體,男女老少都有。

沒人能準確說出這七位遇難者姓誰名啥,不是毀容認不出,而是真沒人認識!

幾千人的小城是不大,但油田各有分工,組織起來這些人雖屬於同一單位,但大部分人住的地方距離這有十幾、二十公裡。

單位分散。

有個來幫忙旅館的工作人員倒是覺得其中一具屍體看著面熟,但也只是個面熟,因為距離旅館進,之前路上碰到過很多次,但也就知道這個男人是礦區的工作人員而已。

附近的還能動彈的倖存者們也過來看了,就認出一個叫瓦夏,姓什麼都說不來,應該是油井檢修工。

全城絕大多數人都還壓在下邊呢,真正認識這五具屍體的人...不知道還有沒有人活著!

這樣毀滅性的地震坍塌,都會造成很多無名屍體。

就算知道他們都是油田工人、工人家屬都沒用,因為認識這些遇難者的人,也都已死在這次災難中。

沒人認識了...

趕到救援的軍人們眼睛不瞎,看到有具被棄之一邊、無人理會的屍體腦袋上明顯有槍擊痕跡,特意詢問了情況。

不過在約瑟夫說明自己原本克格勃中校的身份,並簡單敘述了一下自個為什麼能持有槍械、為什麼開槍殺人之後,帶隊的營長並沒有為難他,只是要求他暫時不能離開涅夫捷戈爾斯克。

約瑟夫才不會走,這會趕他都不會走!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