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7章 20多年前的子彈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列昂尼德上前從箱子裡取出一支,順手又將板條箱蓋板蓋上,拉了下槍機後空槍擊發。

機件動作順暢,聲音也一樣。

阿爾巴尼亞人以為這就算驗槍,結果這還沒完:他都沒怎麼看槍,變戲法一樣就把槍在木板箱的蓋板上拆成了零件狀態,看過後又把槍給快速裝了回去,拉槍機再空擊發。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槍不錯,這21年沒開箱都和剛出場的水準差不多。

中校先生,這裡槍支的生產日期怎麼樣?”

巴盧庫中校沒有直接回答,反而看了眼一名叫穆夫蒂烏的步兵中尉,後者道:“生產日期從69年到75年之間,沒有特別早的,質量沒問題。”

列昂尼德再開啟箱子,直接取走上層剩下的四支突擊步槍,去掉上層的木頭隔架定位板,再取走一支,這下從底部取出兩個彈匣,拿在手裡試了試彈簧壓力。

沒問題,和剛出場時一樣有力。

列昂尼德這幾手一露就讓對方知道這兩人是絕對行家,以次充好那就別想了。

話說...

列昂尼德是白給瞎子看了,這個洞庫連著外邊的戰備公路都華夏人援建的,倉庫裡的槍械也是華夏製造的,只要是阿爾巴尼亞這幫白眼狼沒開箱用過的,這裡邊的槍支會出問題才怪!

紅魔鬼是人,不是神,難免也會做點無用功的時候。

往裡又走了上百米,瓦西里隨意點了三個箱子,開啟後都是全新狀態的五六衝和五六輕機槍,質量沒得說,其中一箱還是帶槍刺的。

還看了兩箱裝備過軍隊的舊槍,巴盧庫中校沒瞎吹,都是至少八成新,狀態都還行,放在非洲絕對是搶手貨,更別說在美國本土。

美國人愛五六衝,不讓進口之後更加。

這裡只有槍,並沒有彈藥,兩側庫房裡也是如此,有幾間還是空著的。

瓦西里問是不是已經賣掉了,結果不是,這裡在最近十年時間裡一直是地拉那駐軍的備用軍火庫,所以運走的裝備比較多。

“...不過,卡納瓦羅先生,我們可不僅僅只有這裡一個洞庫,邊上百多米的地方就還有個洞庫群,那邊的貨色更多。

而且,這樣的軍火庫在我們這裡很多很多。”

“子彈在哪?”

瓦西里問。

“隔壁,很多。不單單有槍,還有炮和炮彈,如果你們需要,什麼都可以談,我可以全權負責。”

拿上一新、一舊兩杆槍,一夥人這就出了洞窟。

四個當兵的關上沉重的大門,其他人繼續沿著水泥路往裡走,巴盧卡中校還點了根香菸。

在辦公室時他就抽過一根,煙癮貌似不小,而且這煙的味道聞著還有點衝,是阿爾巴尼亞自己產的香菸。

這會在阿爾巴尼亞的有錢人基本上都是抽萬寶路,這種煙在黑市裡隨時能當錢用,抽著據說還挺有面子。

不過比較缺貨,也貴。

照理吉拉迪諾會送這名中校一些香菸當小禮物,但他還是抽本國香菸,要麼是口味偏好,要麼這傢伙就是個窮鬼!

中校軍官、有能力倒騰軍火的軍官會是窮鬼?

他也就是個放在前臺的人,他後邊還有更高階別的人站著。

是窮鬼也很正常,至少瓦西里就是暫時這麼判斷的——巴盧庫手上戴的似乎是塊半新不舊的英納格,而兩個上士中的一人戴著塊華夏產的滬上牌,至少15年前的款式。

這裡軍銜第二高的貝裡沙大尉手上的表也是英納格,石英錶,便宜貨。

還有看鞋子,這幾人中除了巴盧卡之外,其他人都穿著軍隊配發的那種皮鞋,都已經有點舊了。

中校先生倒是穿著民用產品,同樣不是新鞋,雖然質量看著應該非常不錯。

就像昨天晚上在開車逛地拉那城、熟悉環境時吉拉迪諾說的那樣,這有本事、有條件的阿爾巴尼亞人都在離開這個越來越沒希望的國家,政府官員和軍隊裡當官的同樣如此。

就算自己不想走、不能走,也會將自己的家人送去義大利或者其他西歐國家,因為國家越來越不安全。

據說中校先生的大兒子這會可能就在義大利讀書,只是暫時不知道是哪裡。

好事,這下就算中校先生見錢眼開,那也得考慮一下他在義大利的兒子是不是先回了阿爾巴尼亞。

僱傭兵的錢不能欠、軍火商的錢更不能黑,這個道理在大部分地方、大部分情況下都比較適用。

孩子讀書需要錢,移民需要錢,靠自個那點薪水可不夠,更別說現在還欠軍餉,不然這幫管得著軍火庫的軍官也不會這樣幹。

但不好賣呀,靠著吉拉迪諾這樣的顧客小打小鬧,巴盧庫這夥人最多混個溫飽,還真沒多少錢。

人有弱點就是好,缺錢的話就是大大的破綻!

這邊走了百來米距離後又到一處洞庫的入口,當兵的開啟庫房門,這裡通道兩側沒有堆放什麼箱子,東西都被放在兩側挖進去修建的庫房內。

走進第一間庫房,瓦西里一眼看去還是滿眼的漢字與阿拉伯數字——一層層、一排排都是密密麻麻擺放的子彈箱。

巴盧庫隨意一點,一名士兵順著他指的方向就搬過來一個木製彈藥箱。

標註重量29公斤,上頭用黑顏料寫著批號,是71年1月份出產。

士兵想要開啟,一邊的瓦西里示意先停一下,問道:“中校先生,這裡的子彈是塗漆鋼還是覆銅鋼的?

最早的批號是什麼時候?”

還是由穆夫蒂烏中尉來回答,這位才是軍火庫的實際管理者。

“1965年,最晚的是76年。全部都是高質量的覆銅鋼,訓練用的塗漆鋼子彈原本數量就極少,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我記得早就用完了的。”

七十年代華夏也是出產塗漆鋼子彈,不過那時候是為了節約銅材而生產的產品,一般只用作訓練用,和蘇聯70年代生產的綠殼彈的出發點有點不一樣。

訓練用彈的儲存年限、要求會低一些,華夏在對越作戰時可不用自己生產的綠殼彈,全部使用高質量的覆銅鋼殼彈。

聽這麼說,瓦西里道:“那我們找兩箱60年代生產的拆開看看?”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