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節:薩忠臣觀臨風亭,一清暢談上清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長篇武俠小說】浪子江湖笑狂沙

笫二部,京師疑雲

(本故事純屬虛構)

第六十章節:薩忠臣觀臨風亭,一清暢談上清派。

話復前言,書歸正傳。話說鬼無影說完話後,迴轉過頭來衝著大雄寶殿門口,單手一打稽首這才慢慢說道:“走吧,咱們順著這走廊,往大門口走走、溜達、溜達。”。

鬼無影說完話後便順著紅木製造的寶殿迴廊往南邊走去,這時,大家拉開了一大排,前前後後就往太乙宮大山門走了去。大家東瞧瞧、西望望,看著走廊西邊足足十來間西廂房,在最南邊角處一個八角涼亭。當他們幾個人走到了八角涼亭前邊時,薩忠臣忙不喋地說道:“幾位叔叔,幾位兄臺,咱們到八角涼亭裡坐一會,好不好?”。鬼不靈可不管那些,直接奔著八角涼亭走了過去。

薩忠臣一邊往八角涼亭裡面走去,一邊仔細觀察著這個八角涼亭,原來,八角涼亭上邊有大明朝宰相嚴嵩手書“臨風亭”,三個黑漆鎏金大字高懸在亭匾欄之上。再看這塊半米長、一尺寬的黑漆鎏金木匾散發著陣陣古木的香氣。

薩忠臣聞了一聞,而後漫步八角涼亭邊上細細觀看,只見紅土地面上一指多高的大青石板墊底。六根紅漆明柱、按天圓地方、六合方位固定,紅漆明柱根部一個個圓潤的石墩,紅漆明柱深深插入其中。再看六根紅漆明柱四周用金絲紅木做圓形圍欄,圍欄下邊是紅木浮雕著回龍紋形木製鏤空、雕空、篆刻,以及萬字形態木欄邊條框。大家一一走進了臨風亭,並都坐在了四周凹陷的紅絲楠木圍欄裡邊。

“我說,忠臣那,快,快進來,傻站著幹什麼?”歐陽山急忙揮了揮手,招呼著薩忠臣進去。薩忠臣忙衝著歐陽山說道:“歐陽兄,我再看一看,它們的與我們全真教龍門派不一樣。”。薩忠臣一轉身便往大院的中間走了去。只見寬敞、明亮的大院,一個青銅九龍青銅特大號香爐(尊),上邊是大圓形肚子、下邊卻是四方鼎形,四四方方、周周正正。九龍紋大青銅香爐,直徑約足有一米多左右、寬約三尺有餘,高有一人多,足足有兩米多高。分三層、純青銅煅燒鑄造而成。圓形肚子上雕刻有“九龍玄冥大香爐”七個大篆字形,四周浮雕紋飾三清派道教雲紋和回龍紋浮雕,九龍青銅爐尊鼎,上面上邊圓形肚子上浮雕著一整套的兩千二百五十字,小小方塊形體浮雕正楷書字的“上清大洞真經”和“三清真經”兩部三清道教經典。在青銅九龍大香尊鼎前邊,東、西各有一座石頭雕塑成的太上老君浮七星雲塔,這是道教東流派專用的青磚八方太上老君浮雲塔,是江南水鄉獨特的特有風格形式。

一清上人忙一甩牛尾拂塵揚臉說道:“玉

清師弟,你不用看了,來…來…,來…,你剛剛下山,我告訴這是東南流域的分教派。”。薩忠臣忙一轉身便幾步走進了八角臨風亭,一屁股便坐在了一清上人身邊。

此時,鬼不靈在一清上人對面衝著他說道:“我深居龍虎山天師府,遵循著道家符祿派的規則生活了二十多年,而紫陽宮“絕手無情”蕭雲天,是幽靈堂老堂主和華山劍宗老掌門逍遙子,活骷髏魯飛的弟子。其中以賽華佗“陳迷糊”和華山派師姐穀穗子功夫最高。他們華山劍宗信奉《雲笈七籤》卷五李渤撰《真系》,及陶弘景《真誥》卷十九《真誥敘錄》均稱:東晉興寧二年,有魏華存等眾仙真下降,魏將清虛真人王褒所授'上清'眾經三十一卷並諸仙真傳記

、修行雜事等授弟子琅琅王司徒公府舍人楊羲,楊得魏華存所傳,用隸書寫出,傳護軍長史丹陽句容許穆。許穆再傳子許翽。《真誥敘錄》雲:'凡三君手書。今見在世者,'經'、'傳'大小十餘篇,多掾(許翽)寫。

《真授》四十餘卷,多楊(羲)書'。由此可見上清派始創過程中,楊、許經書造作之一斑。實際上'上清'眾經、諸仙真傳記、並修行雜事等即揚羲的扶乩降筆。二許去世後,翽子臨沮令黃民收集先世所寫經符秘籙,於東晉元興元年奉經入剡,為馬朗、馬罕禮敬供養。至東晉末,有道徒王靈期等向許黃民求經。王等遂在所得幾卷經書基礎上,竊加損益,盛其藻麗,再次造撰,凡五十餘篇。這是繼楊、許扶乩降筆之後,又一次'託言真授'的造經活動。從此'上清經'流傳甚廣,'舉世崇奉'。它的實際開創者是陶弘景。

此時許黃民見王靈期經書卷帙豐厚,門徒殷盛,乃'鄙閉自有之書,而更就王求寫',致使'許王齊轡,真偽比蹤'。南朝宋元嘉六年,許又封其先世真經一櫥留馬家。後又為嘉興殳季真所得,以付陸修靜。陸又兼得《靈寶經》、《三皇文》,遂總括《三洞》為世宗師。泰始七年,陸撰《三洞經書目錄》,繼又'撰經義百有餘篇',於是上清派'孫經宗壇,教法大備'。後陸又以'三洞'並楊、許真書授弟子孫遊嶽。至梁代,陶弘景又師事孫遊嶽。於永明六年在茅山獲楊、許手書。八年,傳又得真人手跡十餘卷。十年,陶弘景隱居茅山,自稱華陽隱居。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為弘揚上清經法,他在顧歡《真跡》的基礎上,以'真人口授之誥'為名,編《真誥》一書,其《真誥敘錄》對'上清經'之源流及傳授過程作了較詳細的敘述。陶更廣集上清法術,纂《登真隱訣》二卷,使上清經訣較之陸修靜時更為完備。由於陶弘景為陸修靜二傳弟子,對上清派又作出較大貢獻,遂成上清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此後'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世人改稱上清派為'茅山宗',而進入上清派發展的新階段。

上清派最早崇奉的主要經典是《上清大洞真經》(一稱三十九章經),謂讀之萬遍即可成仙,被譽為'仙道之至經'。《正統道藏》收《上清大洞真經》六卷,系南宋茅山上清三十八代宗師蔣宗瑛之校勘本。謂'苦齋三年,乃得讀之',而誦詠萬遍即可'乘雲駕龍'而昇天,是謂'上登上清'。蓋上清派認為:太清之上還有上清,皈依上清派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師道的'太清'更高。該經首敘修煉者登齋入靖,誦詠《大洞真經》前,應經叩齒、咽津、行氣,存思(一稱存想)、咒祝等一套程式,以及'存思日月法'、'存思二十四星法'等。'存思',乃早期上清派的典型修煉法,出於魏晉間的《黃庭內景經》。該經也是上清派崇奉的另一重要經典,是一部以中國醫學臟腑學說為理論基礎,認為人體百脈關竅各有主神,需用'存思'法以存守身神的修煉專著。儘管經中缺乏具體作法,功理、功效也多有不實之辭,但借'存思'身內諸神、身外諸物來集中意念,達到精神內守,神不外馳,正體現了上清經法的根本。

上清派尊元始虛皇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微天帝大道君、後聖玄元上道君、上相青童道君、上宰總真道君、小有清虛道君為'上清經籙聖師七傳真系之譜'。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嗣上清第一代太師'。楊羲為第二代玄師,許穆為第三代真師,許翽為第四代宗師,馬朗、馬罕為第五、第六代宗師,陸修靜為第七代宗師,孫遊嶽為第八代宗師,陶弘景為第九代宗師。

上清派的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絡,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除了樓觀道外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上清派在道教諸派中理論最為繁富,經戒、科儀、符籙、齋醮、煉養、金丹、醫藥等無所不備,對道教教理、道教修煉理論、道教的發展貢獻很大。該派直到陸修靜整理天師道,彙集道教所有經典,而後陶弘景繼承發展陸的思想,有意識地構造以上《上清派》自身的傳授系統和演變歷史,並總結和發展了遺留到他手裡的上清派經典,集其大成,作成《真靈位業圖》,把神仙劃分等級,以眾真告誡的方式宣佈上清派的成立。

一清上人說道這裡,他看了看大家,而後“啊剃。”打了一個噴嚏。

要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