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四百六十七 抗壓大師司馬懿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縣警察和郡警察之間沒有明確的上下級關係。

縣警察聽縣令的,郡警察聽郡守的,雙方互不統屬。

名義上,縣警察只負責一縣之地的治安管理和罪犯懲罰,郡警察則可以管到全郡。

但是雙方沒有上下級關係,誰也不能強迫誰,也沒有明確的辦事界限。

朝廷沒有規定,地方就自己形成規則,縣警察處理不了的事情,郡警察再出手協助,平常用不到郡警察。

看似很明確,執行起來卻問題多多麻煩多多,雙方的職責經常有重疊衝突,以至於誰也不服誰,於是在本職工作方面,郡警察和縣警察辦事的時候時有衝突、摩擦,雙方矛盾不小。

硬是要給雙方找一個共同的上級,那就是中央刑部。

全魏國所有警察的名籍都在中央刑部掛靠,每一個警察的姓名籍貫履歷家庭訊息都在中央刑部的記錄之中。

中央刑部不掌握警察的指揮權,那屬於縣令和郡守。

但是警察們的論功行賞還有貶斥這樣的權力卻掌握在刑部警察司手裡,俸祿則是中央財政部地方分部直接下發。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行動聽行政長官,升遷賞罰卻是刑部警察司主持,俸祿則由中央財政部下發。

這也是郭某人為了防止一郡之地武裝力量聽從一個人命令從而形成一個整體的弊端而做的制衡方略。

就算一縣一郡之地的警察數量不會太多,但是數百人總歸還是要有的,不然根本無法承擔起治安的重任,那麼一個郡有個兩三千在籍警察都是有可能的。

一般來說,一個縣的警察數量是按照一定比例,根據當地人口數量來安排的。

人口多的大縣警察數量就會多一些,人口少的小縣,警察的數量也就少一些。

郡警察的數量則是按照另外一個比例,根據全郡人口數量來安排,也是人口數量越多則警察數量就越多,方便郡守在更為複雜的環境之中辦事。

因為手下都有一支聽命辦事的警察隊伍,手上擁有強制辦事的能力,所以郡守和縣令在地方上說話還是有些底氣的。

比起手上沒有任何強制力量的州刺史,郡守和縣令往往要強硬太多了,很多州刺史就因為沒有武裝力量撐腰而非常從心。

安南都護府是二千石郡級行政區劃,司馬懿這個都護也等同於郡守。

整個安南都護府在籍人口數量是七十八萬九千二百零六人,分為六個縣,平均每個縣十多萬人,兩萬餘戶。

按照規定,郡級政府每十萬人之中可以擁有一百名警察,人口按照四捨五入的標準歸為整數。

司馬懿手下就有八百名郡警用以維持他的尊嚴和辦事威權以及人身安全。

而縣級政府則以人口的萬人比例來算,每萬人安排二十名警察,一個十萬人口的縣,一般就有二百名警察負責管理治安。

郡級警察和縣級警察沒有高低之分。

他們只有辦事衙門不同? 同樣都屬於刑部警察司管轄,一樣從財政部拿俸祿? 聽命於所在官府的行政主官? 必要的情況下動用強制力執法。

作為郡守和縣令的爪牙,是郡守和縣令在行政部門說話聲音響亮的重要推手。

不過很多地區因為管理到位,國家初定? 在籍戶口人人都有土地? 都在耕種土地? 沒有什麼流民地痞,所以地方狀況較為和諧。

一般來說不會有什麼作奸犯科之人,需要他們動用武力強制行動的次數不多。

警察也不全是為行政長官服務,他們本身也有職責。

根據規定,每二十個警察算作一個警隊? 設定一個警長? 每五個警隊設定一個警司。

警察的職責是巡邏治安? 抓一般的民事罪犯。

魏帝國建立早期? 作奸犯科者少,犯罪率低下? 大部分警察大部分時間並沒有罪犯可抓。

所以他們也不會攜帶鋼刀弓弩等能致命的兵器,一般也就帶一根制式木棍? 展示一下自己的存在感和威懾力? 或者乾脆不帶,以示親近。

很多警察的日常任務也就是上街調解一下鄰裡糾紛什麼的,實際上是一個類似於親民官的身份。

因此這些警察在上崗之前還被統一集合學了一段魏帝國的民法,讓他們多少懂一點法,處理糾紛的時候有法可依。

只有當真的出現了需要暴力解決的事情,警察才會在行政長官的命令下集體出動,攜帶環首刀、弓弩等可以殺人的兵器,使用暴力。

但是這樣做的次數非常稀少。

朝廷有規定,縣令和郡守需要動用警察進行強制行動的時候,必須要在事後寫一份報告提交到刑部警察司以為備案。

報告要詳細的寫明白他們動用警察力量強制性辦事的原因、目的、過程以及結果,辦事的地點,時間,動用警察人數之類的,不能有疏漏。

這一類卷宗刑部會定期稽核,要是什麼地方有問題有違規的,行政主官就要被刑部的地方分部官員上門請喝茶。

視情況而定,喝茶的次數不一,嚴重情況下刑部甚至可以暫停縣令、郡守的職權,向上級反饋,進一步展開調查。

到這個程度,郡守和縣令就很危險了。

如此,限制縣令、郡守利用警察力量做私事,或者肆意妄為,作威作福,動輒欺凌弱小,欺壓民眾或下級官吏。

刑部和財政部的介入也讓警察無法成為地方行政長官的私人打手,無法讓地方行政長官在他的轄區內一手遮天,抗拒中央。

所以地方的縣令、郡守懾於中央刑部的威壓和問責,一般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勸誡就勸誡,能調解就調解,儘量不會動用警察強制辦事,使用暴力。

當然,突發情況下如果對方暴力對抗,不守規矩,那不需要行政長官下令,一個警長就能下令自己的部下當場使用暴力強力鎮壓。

司馬懿做了三年縣令三年郡守四年都護,加在一起,一共也就以行政長官的身份下令警隊出動暴力執法三次,都是事出有因,不是因為私事。

當然,因為每一次都有人員傷亡,所以每一次都寫報告寫的很痛苦,事後還要被刑部官員以回訪的名義做二次詢問,確保司馬懿沒有動用警力做私事。

所以他一般很不願意動用大規模警察力量強行辦事,否則出了問題,有人死傷,刑部真的能煩死他,寫報告都不止寫一遍。

別看郡守縣令掌握警察力量,對上州刺史都沒有什麼好臉色,有些膽大的縣令都敢在州刺史面前據理力爭,但是在中央官員面前,那真是跟孫子一樣抬不起頭。

兩千石的郡守在八百石中央部門的郎中面前輕聲細語的說話那是常事。

點頭哈腰賠笑臉一套三連是地方官員必然要掌握的技能,否則不足以應付那幫中央部門地方分部的老爺們。

他們品級雖然低,但是職權重,地方長官和他們產生齟齬,一般都佔不到便宜。

司馬懿作為抗壓大師,兩千石都護,八百名郡警前呼後擁威風凜凜,一朝遇到一個八百石的中央部門郎中,那也威風不起來。

所以在面對眼下這個商戶集體鬧事集體抗拒關店的情況,司馬懿就十分糾結。

他沒別的辦法,也不打算和誰好好講道理,所以眼下這個情況下不強制動用武力就沒辦法辦成此事。

但是強制動用武力難免會造成人員受傷,鬧不好還要死人,刑部能煩死他,鬧不好還能落井下石。

可要不這樣做,和聲細語的去勸解,肯定一大波人不願意關店,到時候經濟危機一來,他們紛紛破產,財政部肯定不會放過他。

左思右想,司馬懿頓時覺得自己有點委屈。

眼瞅著都護任期快要到了,是調職的關鍵時期,卻出了這檔子事兒。

處在刑部和財政部兩強威壓之間,就跟風箱裡的老鼠一樣兩頭受氣,裡外不是人,稍微有點風吹草動,這責任全是自己的,好處全是中央的。

這兩千石大官做的還沒有結婚時的新郎官舒服。

不行,不能這樣做他們的背鍋俠,乖乖當背鍋俠的沒有一個有好下場,主動出擊才有活路!

不能這樣被動下去,必須要主動做點什麼,重新掌握主動權,否則要被這兩個老爺部門給坑死。

現在不作為,難保事後不會被他們當背鍋俠給推出去背鍋。

中央部門不僅強勢,而且善於甩鍋,這種事情司馬懿吃了一次虧之後就知道了。

絕對不要相信那幫傢伙的節操,相信他們的節操,還不如相信匈奴人原地復活進取中原建立政權。

司馬懿絕對不會再相信中央部門得節操了。

於是司馬懿發揮了自己強大的家族技能——終極抗壓術。

他冷靜下來,鎮定的思考了一下自己所面臨的局面,思考了一下自己的優勢和危機,然後做出了決定。

他決定收拾一下自己,直接奔赴財政部設定在安南都護府的分部,去找分部負責人、財政部郎中任永。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御炎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