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十八章 嬴政問儒道(中)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小聖賢莊不愧是當今天下儒家學子奉為聖地的地方,莊子內小橋流水,假山林列,三五步之內必有奇花異草栽種道路兩旁。莊內更有一潭清水,裡面還有一兩尺長的錦鯉遊曳。

嬴政走在所有人前頭,伏念作為主人和丞相李斯一起並排走在皇帝陛下身後,兩人身後便是蒙恬,蒙毅,以及尾隨在最後的趙高等一眾宦官。

李斯有些感慨,他也曾是這裡的學子之一,有幸在小聖賢莊生活過一段時間,今日舊地重遊不免有些激動。

“陛下請看,此處乃是聖人孔子教學之處,如今仍然有我儒家學子在此討論學術。”走到一處陰涼之地,有一個大樹立在此地,樹蔭下有石桌石凳擺設,伏念對嬴政介紹道。

嬴政走了過去,坐在一個石凳之上,打量四周。樹蔭下有石碑數塊,上面均都刻著論語上的字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嬴政讀起一塊石碑上刻著的文字,而後又看向另一塊石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啟奏陛下,此言均是論語內之言,便是教授天下學子學識道理,也是聖人之言。”李斯開口說道。

伏念接著李斯的話說道:“丞相大人所言不錯。陛下,儒家之道奉行禮法治國,天子是天子,臣子為臣子,綱常不可亂,綱常亂,則天下必亂。是以在下認為,陛下乃是人中之龍鳳,更要順天應民,教化天下,方為明君之道。”

嬴政對於儒家的道理向來不是很推崇,自數百年前秦國先王建立秦國以來,便一直推行武力,發展國家經濟,歷數代而不變,為後來的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雄厚的基礎。直至嬴政登上王位,周天子亡故,大周王朝依然覆滅,禮制崩壞,對於伏念所說的禮法治國,嬴政並沒有太過在意。

嬴政笑著說道:“伏念先生所言確實有理,想當初那周天子也是以禮治國,最後如何?天下諸侯無一人服從起管轄,天子之位如同虛設,莫非這也是禮法之功勞嗎?”

伏念不為皇帝陛下責問刁難所動,只是拱手回答曰:“陛下聖明,此一時彼一時也。如今之天下已於周天子之時大不相同。陛下一統天下,將天下之權利彙集於帝王手中,更沒有分封諸侯與天下各地,這一點就比當初武王伐紂之後,分封各路諸侯,最後成也諸侯,敗也各個諸侯。”

“哈哈哈......”嬴政聽完伏念的話放聲大笑,笑完之後看著伏念說道:“那你又可知道此法是誰向朕說出來的嗎?”

伏念不解,他看向一旁立著的李斯,問道:“莫非不是丞相大人?”

李斯微笑著搖搖頭,他看了嬴政一眼,見嬴政沒有想要說話的意思,於是開口向伏念說道:“當年本相也是這小聖賢莊內的儒家弟子,有幸拜入荀子老師門下,不過老師門下弟子雖然不多,但是仍然有一人比李斯更有才華,這個方法就是他向陛下說出來的。”

伏念恍然大悟,他知道那個人是誰了,此人的確是才華橫溢,如果此人還在世的話,恐怕今日儒家的聲望要大上一倍還不止。“丞相大人說的是韓非師兄吧?”

“不錯,正是韓非,當初朕十分想要將其留在朕身邊,可惜他一顆心始終向著他的韓國,無奈之下朕只好殺了他。如今看來,韓非向朕提出來的幾條建議的確不錯,大秦能夠有今日天下,韓非的功勞亦是不小。只可惜啊,可惜......”說起這個有些遙遠的名字,嬴政依然有些惋惜。

當年韓非之事,讓還不是皇帝的嬴政算是傷透了心,他是如此的看重韓非,甚至允諾他秦國當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可是韓非始終不願意留在秦國。韓非的能力之強,讓當初的李斯,蒙恬等人很是忌憚,如果真的將其放歸韓國,或許不出數年,已經淪落為秦國看門之犬的韓國不是沒有重新崛起的可能,韓國在秦國一統天下的過程中第一個被秦軍所滅,其中或許也是沾有韓非的一點原因吧。

李斯開口說道:“如今我大秦一統天下,這也證明陛下的確是天選之人,縱使韓非復活,亦不能擋我秦國一統天下之腳步。”

此時,顏路帶著人拿來茶水點心,擺在石桌上面,嬴政讓李斯等人還有伏念等都坐下,既然此處曾是孔子教學之地,那麼也算得上是一處福地,在此談論天下大事,也是一種樂趣。

“陛下,此乃我莊內青茶,請陛下享用。”伏念為嬴政倒上一杯茶水,將其遞給立在一邊的趙高,然後說道。

趙高將茶水端給嬴政,嬴政聞了一下茶杯冒出來的熱氣,讚歎道:“好茶,比起朕在宮中喝的茶水都不遜色。”

“陛下說笑了,此茶不過是莊內的一棵茶樹上採摘的,倒也是平常至極,只不過此樹乃是有先師孔子種下,後又經莊內數代人汲水澆灌,久而久之,味道確實比起尋常茶水多出了一份清雅之氣。”顏路是負責照料茶樹之人,對於茶水他比起大師兄要瞭解的要多。

“兩位蒙卿,你們覺得此茶水如何?”嬴政向蒙恬和蒙毅問道。

“陛下,臣覺得此茶味道確實非同一般,飲下肚中,只覺得四肢通暢,渾身百般清爽。”蒙毅喝完茶水說道。

蒙恬說的比起自己的弟弟來倒是直接得多,他說道:“回陛下,臣是個武將,茶水和清水在臣的面前都是一樣的。至於陛下非要問臣有什麼感覺的話,臣只是覺得好喝解渴罷了。”

伏念聽完之後微微一笑,他放下茶杯說道:“茶道精深,就猶如這竹簡之上記載的文字一般,同一句話由不同的人讀出來,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蒙恬將軍之言雖是簡單,倒也頗有些大道至簡的道理,這茶水嘛,本就是讓人解渴用的。也正如方才所說,這品茶,讀書,治理天下更是一個道理,內容複雜,其目的卻是只有一個。”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聖人以為,治理國家,無非就是

這五條道理,一是敬事,二是取信於民,三是節用,四是愛人,最後便是這最後一句,使民以時。不知陛下和丞相大人,還有蒙大人以為如何?”顏路在大師兄說完之後,緊接著師兄的話說道。

嬴政不解,開口問道:“此話何解?”

“陛下,顏路先生是在告訴陛下如何治理國家。儒家向來講求仁義,此仁,乃是做人之理論,也是治國之實際。作為天子,如果只想著如何充實國庫,而不是想著如何讓天下百姓富足,便稱不上仁愛之君。國富民強,不單是要國家強大,更是要百姓富足也是真的的強大。”李斯也曾苦讀論語,對於顏路說的這句話他也是銘記在心。

“丞相大人所言不錯,正是此理。”顏路朝著李斯拱手垂首見禮,而後說道。

李斯對於顏路的示好只是微微一笑,他是儒家的學生不假,但是它的老師荀子則是更傾向於法家多一點,以至於他教出來的韓非,對於法家之道更是奉若神明。

“顏路先生確實有理,不過李斯倒是不敢苟同。正如先生說,此話出自聖人之口不假,但是當初聖人提倡仁以治國,結果如何?天下諸侯數百年征戰,周朝數百諸侯,最後生存下來的不過十之二三,其餘大多如花兒一般盛開之後凋謝。一如當年春秋五霸,越王勾踐之吳國,最後皆是泯然眾人矣。可見仁義治國雖是上乘之道,卻是要分時節,亂世還需用重典,國家政權穩定,才會富強,才會在亂世當中生存下來。”李斯對於自己曾經信奉的仁義之道早已丟棄,他更信奉韓非的法家之法,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走到了今天的地位。

李斯說完之後,嬴政和蒙恬還有蒙毅不由得拍手叫好,此話說的確實精彩,讓伏念和顏路臉色頗為有些難看。

“那丞相是否還記得聖人說的另一句話?”一個聲音傳來,聽在了眾人耳中。

眾人循著聲音望去,一個青年從遠處走來,寬衣玉帶,面容清秀,一席長髮束在身後,緩緩朝著眾人走來。

等那人走進之後,伏念站起身來,為嬴政和秦國眾人介紹道:“陛下,諸位大人,此乃伏念之弟,張良,字子房。”

張良跪拜嬴政,“張良見過皇帝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免禮吧,方才朕進門之時見過你,怎麼此時方來?”嬴政對於張良有些印象,開口問道。

張良站起身,對嬴政躬身回答道:“陛下恕罪,方才腹中疼痛難忍,怕驚擾陛下雅興,於是便沒有跟來,還望陛下海涵。”

見皇帝沒有怪罪自己,張良直起身,對李斯開口說道:“丞相大人,相信大人還記得這句話吧。‘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說的便是這禮治與法治之別,相信大人不會陌生吧?”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李斯聞言,臉色忽變,想不到這個張良口才竟如此只好,說的自己竟然已經有些難以招架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