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最後一堂課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有當初坐堂開講“天道酬勤”的學習方法在青陽縣境內頗受歡迎,如今又奪貝州解元,使她才到村學開課,就有外面的學子旁聽,其中不乏縣城大戶子弟。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如此一來,村學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收了。

在女皇新政大興私學之下,聯合籌辦村學的三個村村裡正,都是德高望重的長者,對贈收的財物也不貪,留給了貧困生作為勤工儉學的學資。

所以,不論古今,只要有心,不乏真正為刻苦求學的學子著想之人。

劉辰星並非古之聖人,能完全大公無私,雖有安福生認為這些收入應該分她,卻被給了村學的貧困生乃愧對於她,但多一個人聽講,少一個人聽講,於她並無不同,倒是村學要提供旁聽生席案及飯食,理當收了那些錢帛物什。

而這些日子唯一讓她真有感慨的,還是自身的改變。

古代的鄉村是一種依靠倫理道德自治的社會,除了上門女婿,幾乎沒有女方父母和男方同住的,但自柳氏將柳文蘇受封京官的事透露出去,又有他們兄妹二人雙雙取解,對於柳阿婆住到女婿家裡,村裡竟無一人說長道短,反紛紛稱讚柳氏孝順,劉千里仁義,莫怪能教出如此出色的兒女。

此外,也大概是見柳文蘇這個嫡親舅父已經成了京官,比他們青陽縣縣令都還要勝上許多,劉辰星又將要去長安省試,哪怕頭一年不能過,就衝如今不過十三歲,考上個三年五載,再考慮婚姻大事也不晚,何況有柳文蘇這個京官看著,劉辰星高中進士也並非不可能,這不貝州解元都是她麼?

當初有心聘劉辰星為婦的人家這一番思下來,只覺劉辰星以後多半會是官家婦,又如何看得上他們這些鄉紳,便也相繼歇了那求娶之心。

至於劉青山這個好女婿人選,有柳文蘇當初的力拒眾人,至今二十有八也不見成親,就知道劉青山多半也不會現在定婚事了。

一家四口自不知道眾人心思這樣百轉千回。

彼時,柳氏也只在意村民們竟未非議柳阿婆小住的事,便有心讓柳阿婆長期住在家裡,於是夜裡與劉千里道:“二郎,我阿孃年事已高,阿弟又遠在京城,我可否將阿孃留在家裡常住?”

雖已分家多年,但劉千里一直覺得當初在老宅的日子虧欠了柳氏,現在能為柳氏分憂,自是點頭道:“岳母也是我阿孃,與其像如今這般每月去柳家村看望兩三次,不如接到我們身邊來。再說阿星和青山馬上就要去長安投奔文蘇,我們為文蘇侍奉岳母也是應當。”

夫妻二人這就商定,再與柳阿婆一說,柳阿婆饒是再傳統守舊,可太多年的清冷日子過下來,被女兒女婿和外孫們一勸說,也就點頭了。

有劉家眾人鑑於村民的口舌不好找他們,另有一個人獨居的柳阿婆如今也住在一起了,家裡更是頗有一些積蓄,至少上京應試的考資是夠了,劉辰星覺得這日子可謂諸事順遂,她只用好好溫書,一心科舉就是了。

卻自己也不知道什麼原因,估計是在現代時太注孤生了,今生難得有人心悅,在村學上課的時候,不覺下意識地去看衛三生可在。

然而一天兩天,又十天半月,再是月餘過去,上京趕考的日子儼然已近,卻始終不見衛三生其人。

倒也說不上遺憾,只是心中多少有些奇怪,衛三生在一眾村學生中當算刻苦,怎會一連月餘沒來村學?

是發生了什麼事?

此念方起,又念及衛三生乃鄰村裡正之孫,若他家有事發生,必然傳得人盡皆知,遂歇了念頭,不再多想其他。

也因著出發在即,一想此行不知經年幾何,劉辰星越發珍惜在家中的日子,每日除了村學講課,就是伴在耶孃和柳阿婆身邊。

這樣的日子過得很快,轉眼就是七月間了,算著日子薛程應該就這兩日來,她的村學授課也當到此結束了。

想來想去,最後一節課再多講知識也學不到什麼,於是劉辰星又望了一眼窗臺最後一排的位子記憶中,總有個少年默默地注視著她,那目光專注而純粹,以為她不知道,其實她都看在眼裡。

然,此時此刻,東昇的太陽金光從大開的窗戶照進來,曾經沐浴在朝陽下的少年,一如這一個多月的每一天,座位不變,坐著的人卻已然成了一個陌生的旁聽者。

一絲說不清道不明的失落從心頭劃過,卻不及落地生根,已然了過無痕,劉辰星神色一正,高坐堂上,看著濟濟一堂的聽課者,緩緩道:“今日,將是兒在村學的最後一堂課。”

此言方出,四下譁然。

劉辰星無視坐下眾人的訝然,繼續道:“多講一節知識點,其實意義並不大,是以兒本堂課的主講內容,乃兒此次州試經驗。”

若適才那句“最後一堂課”讓眾學生震動,那麼這一句“州試經驗”則讓人震驚不已,他們難以置信劉辰星竟如此大方。

劉辰星將眾人神色盡收眼底,她不在意一笑,所謂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她就再當一天好先生,這便徐徐開講了。

“眾所周知,進士科考試分為縣、州、省三級,每級考試內容都一樣,分三場考,第一場帖經,第二場雜文,即詩、賦各一篇,第三場策文,則要五篇。”

比起一堂知識講課,自然是解元的考試經驗更重要,自劉辰星開講,四下已然一片安靜。

只聽劉辰星接著說道:“與此同時,無論縣州省任何一級的評判標準都一樣,像策文五篇只要三篇透過即合格。換句話說,應第三場策文試時,我們可以直接放棄兩篇策文,只著重攻另外三篇即可。”

才說到這裡,在坐學生就有一人起身道:“先生,若放棄兩篇,即使有三篇透過,達到合格的標準,也會導致名次落後。當上京的省試解額只有三個時,排在後面又有何用?”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