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上卿蒙武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嬴政降低了拜訪大臣府邸的頻率,因為該去的基本都已經去過了,短時間內再重複去拜訪,也沒什麼意義,反而會讓眾臣誤以為自己犯了什麼過錯。

唯獨有一家,嬴政隔上三兩天就要去一次——這就是蒙家。

蒙驁的病情好轉了一些,但仍很虛弱。天氣漸暖,蒙驁也咳嗽的不那麼厲害了。

蒙驁派人向呂不韋申請了個廷議的時間,他要實現對嬴政的承諾,並在廷議上正式掛靴。

君王與臣子商討並決定政事的方式,分為朝議和廷議,朝廷一說便由此而來。

秦國當下的朝議並沒有實行,因為嬴政並沒有親政,所以朝臣有事上奏,大多是上奏給呂不韋。大多的事情,呂不韋自己就可以處理,只有戰事之類的大事,他才會向嬴政上奏,這也是呂不韋能夠大權獨攬的原因。

朝議雖然暫停了,可是廷議卻仍可舉行,蒙驁便有資格申請廷議。

廷議分為大廷議和小廷議,兩者有所區別。

大廷議一般由君王發起,在國家遇到重大事件時,如果君王感覺到自己無法做出決定,便可以召集所有廷議成員,進行商討,最後做出決議。

小廷議一般由廷議成員或者朝中重臣提議,所議之事多為此臣子的個人或家族之事,但也都與國家利益有關,所參與的人員卻不如大廷議那麼多,王室成員可不參與。

這次小廷議,對嬴政而言,卻是個樹立威信的機會。他還專程叫上了成嬌和嬴成二人,參加廷議。

廷議之日,議事大殿。

蒙武攙扶著蒙驁,走上大殿,後面跟著蒙恬和蒙毅兩兄弟。

眾人投來的目光卻都頗為複雜。欽佩的目光佔了多數,但都夾帶著惋惜和遺憾。特別是成嬌,眼神中充滿著敬意卻也帶了幾分無奈。

嬴政賜了座位,讓蒙驁坐下平息了一會,這才說道:“蒙老將軍真該好生養病才是,有何事情讓人轉達便是了,何苦親自前來呢。”

雖然之前與蒙驁早已商議妥當,但嬴政是真的擔心蒙驁的身體吃不消。

“老臣近日好多了,咳嗽的也差了些。”蒙驁的狀態明顯比在家中強了許多,不知是真的轉好,還是在外人面前硬撐。

“老將軍訴求廷議,所謂何事?”嬴政問道。

“老臣年事已高,如今又身患病疾。”蒙驁的語速不是很快地說道,“今後恐怕無法再帶兵出戰,為國效命了。望請王上準臣卸甲,告老還鄉。”

“蒙老將軍戎馬一生,為大秦立下赫赫戰功,是國之棟樑。”嬴政很鄭重的高聲說道,“如今,年事已高,身體抱恙,寡人準蒙驁將軍卸甲,頤養天年。賜萬戶,良田百頃,良馬千匹,侍奴百口。”

大殿之中瞬間多出許多道羨慕的目光。

“王上,老臣什麼獎賞都不要,還望王上準老臣退隱。”蒙驁說道。

“蒙老將軍的故鄉在齊國,難不成是想回齊國退隱?”嬴政轉問道。

“這……”蒙驁知道嬴政是在說笑,卻也不知該如何回答。

嬴政頓了一頓又說道:“老將軍可以卸甲不歸田。蒙氏族人,寡人還要重用,總不能

跟你一起退隱吧。”

“蒙氏族人,當然願為王上效犬馬之勞,但這賞賜,蒙家萬不能受。”蒙驁說道。

“憑老將軍的功勳,封爵拜侯都不為過,這點賞賜算不了什麼。”嬴政神色堅決,說道,“寡人話既已出口,不可食言,老將軍就坦然受之吧。”

“那……”蒙驁猶豫了一下,這才勉強接受,“謝王上恩典。老臣既已卸甲,便將兵符交還於王上,望王上另擇良將,以保秦國太平。”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說完,蒙驁向蒙武點了點頭。蒙武將虎符交給趙高,趙高又將虎符交放到嬴政面前。

嬴政看了呂不韋一眼。呂不韋面無表情,也只是看著蒙驁,眼神卻傳遞不出什麼資訊。

“既是如此,寡人便收回蒙驁將軍的軍權。”嬴政並未去碰那虎符,接著說道,“但軍中不可一日無帥。依寡人看,最熟悉此軍隊的人,莫過於蒙驁將軍之子蒙武了,眾卿說對麼。”

呂不韋以及大多數人已經猜出了嬴政的用意,連連稱是。

嬴政見呂不韋似乎沒什麼異議,心中才算是有了底氣。

嬴政看向蒙武說道:“蒙武上前聽封。”

蒙武剛回到蒙驁身邊,便又站了出來,拱手道:“臣蒙武在。”

“今命,蒙武將軍接任原蒙驁將軍的部屬,出任上卿,監管軍務司,掌管軍械,軍糧,車馬等軍需的生產、調撥和分配。相關之人,盡需配合,以確保大秦戰力日盛。”嬴政說道。

“臣,領王命。”蒙武叩謝道。

大殿之上眾大臣相互低聲議論,但仔細聽去,多是贊同的聲音。

嬴政看向呂不韋,問道:“呂相邦,寡人作此安排,可否合理?”

“回王上。”呂不韋躬身說道,“王上作此安排,合情合理,想必無人有異議。只是,這原來的軍務司若干人等,該做和安置?”

呂不韋並未對嬴政的決定表示反對,而是提了個無關緊要的問題,嬴政心中暗喜,說道:“原軍務司職務不變,軍俸不變,人員不變,均聽命於蒙武將軍。還有,蒙恬,蒙毅兄弟二人乃大秦之青年才俊,使其輔助蒙武將軍管制軍械,軍糧的調配。”

蒙恬、蒙毅兩兄弟同時叩謝領命。

“眾卿若無異議,此事便這樣決定了。”嬴政說道,“蒙老將軍不可久坐,早些回去歇息,寡人會將蒙武將軍的虎符與授印一同派人送到府上。”

蒙家幾人再次謝恩,扶著蒙驁,坐上車駕,回府去了。

蒙家的事解決了,可嬴政難得有一次廷議的機會,當然不能錯過。

接著,嬴政又在廷議上與眾臣商討了一下太后去離宮的事情。

本來,這次廷議應該有太后在場的,可太后卻稱身體不適,並未出席,只是說大王與呂相邦商議妥當之事,若需要印璽,去找她便可。

對於太后前往離宮一事,眾臣早有耳聞,商討的人不多。沒人提出反對意見,只是有人建議應在嬴政大婚之後再選擇出行。剩下的聲音都是詢問何時動身,需要多少護衛,離宮是否佈置妥當,等等。

太后離宮的議題很快就結束了,嬴政又徵詢了一下在城中開立“

論道館”的建議。

顯然眾臣對這一話題更敢興趣,呂相邦外府中的“論道館”,不少人都去過,本身大家都感興趣的事物,話題自然也多。有出主意怎樣籌備,怎樣執行的;有說多找賢士,前來論道的;還有出府兵幫助看守的;還有出宅院,提供場地的。

最後,場所定了下來,是城西的一所舊宅。嬴政又取了個新的名字——“文擂居”。

“論道館”不是不好聽,而是比較有局限性,只論道而不論事,是達不到目的的。而“文擂居”,從表面的意思就看的出,以文設擂,這是給天下學士提供的展示才華,以文會友的機會。

“文擂居”一事,也基本敲定下來。

接著,呂不韋提出選妃一事。

幾日內,各國的使者將護送各國公主陸續抵達咸陽。呂不韋奏請將各國使團安置在城外,原因是蒙驁病重卸甲這一訊息如果散播出去,定會使那些被蒙驁擊敗過的敵國蠢蠢欲動,舉兵來犯。

嬴政同意了這一提議。因為他知道呂不韋之所以建議此舉,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關於九鼎的保密措施。

各國的使團名義上是護送公主,實則是探聽秦國的虛實,打探一些訊息。如果讓他國探得九鼎的訊息,那無疑更是開戰的藉口。

嬴政不是怕開戰,而是他讀了李斯的《滅六國策》,準備積蓄國力,同時也壯大自己的力量,不先將王權弄到手,與別國開戰,無疑是不明智的。

選妃之後,將是嬴政的大婚,這是舉國歡騰的大事。呂不韋劃撥了不少的錢銀給禮政司,並且敦促禮政司的奉常歐陽卓儘早安排。

歐陽卓領了命,卻又奏了一本。依慣例,選妃之後,便會定下大婚之日,同時還要祭祖。祭祖然後是春獵儀式,之後才可大婚。

眾人又將祭祖和春獵一事討論了個大概,廷議這才結束。

嬴政命趙高將蒙武任為上卿一事擬旨,然後去太后宮中蓋了太后與秦王的印璽。

安排妥當後,嬴政帶著趙高向華陽宮走去。

夏夫人回宮一事,華陽夫人早就聽說了,但並未做何反應。越是沒有反應,嬴政心中反而越是忐忑。

嬴政心中想著,藉著廷議的機會,正好向太王太后提及此事。

向華陽夫人問了安,嬴政簡要地說了一下廷議上商討的內容。

關於其它的議題,華陽夫人到是沒說什麼,唯獨這選妃之事,若讓楚國的使團也住在城外,華陽夫人不贊成。

華陽夫人曾經也是楚國的公主,有這樣的想法再正常不過,誰會讓娘家人受了冷落。

嬴政只好順著華陽夫人,准許楚國的南蘇公主來華陽宮,其他的使團成員則不可入城。

目的達到,華陽夫人笑了笑,沒再追問其他人如何安置。

見華陽夫人面露喜色,嬴政將夏夫人回宮一事說了出來。

華陽夫人其實早想好了怎麼回覆嬴政:“她回來便好,明日讓她來華陽宮坐坐,姐妹二人好些年沒見了。”

嬴政聽了不由得心花怒放,自己的親祖母與王祖母,終於可以並立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