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身價直接掉一半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大佬想跑的時候,從來不會讓韭菜看出他想跑。

大佬不想跑的時候,從來都會讓韭菜以為他很想跑。

所以,當27日這天、7月份的最後一個交易周來臨的時候。早上一開盤,所有被“恆生指數已經穩住了”這個想法忽悠住的股民們,瞬間就被驚到了。

“九龍航運/九龍倉/XX海事/XX物流全面暴跌!上午平均跌幅15%!成交量稀少!”

“午後下行壓力開始帶動整個航運業板塊!且部分股票在價格下行至20%~30%時,出現放量成交!”

種種怪異現象,非止一端。恰爛錢的股評家們一時都不知怎麼解讀,總之航運股的行情就是在一路下瀉中逐漸放量成交。

說它像是莊家想割肉跑路吧,演技又有點差。

真正的莊家似乎從來不會那麼沉不住氣、在跑路的過程中輕易拋棄那麼多已經推上去的估值。

尤其是當部分航運股跌到七折多的時候,價位泡沫已經沒那麼高了。很多品牌和國際業務渠道很過硬的優質公司,經營方也開始籌錢回購股票。一時之間價跌量升,看起來撲朔迷離。

這種懵逼持續了一個交易周,到8月3號的時候,終於有一條訊息撥開雲霧,讓大夥兒自以為看得清楚了些。

“今日,蘭方文化宣佈對香江XX海事舉牌。經過此前多日吸籌,蘭方文化在之前大股東的身份基礎上,再次擴大佔股份額,已成為第一大股東,且佔股達到45%。

蘭方文化現承諾以過去18天均價的基礎上,溢價30%對該公司提出私有化要約。廣大股民願意拋售股份的,可以統一交割。”

顧鯤要抄底某些優質資產!順勢收購香江某家航運業公司!

到了這一刻,所有人都反應了過來。

這家航運公司的大部分股權,肯定是之前顧鯤在七八千點點位的時候,就已經慢慢吸籌吸進去了,所以總體收購成本應該比較低。

加上顧鯤選取的公司,都是本來常年市淨率不太高、牌子不太響亮、優質淨資產相對較多的,所以要想收購以補足蘭方航運業的短板、實現“蘭方產業升級”,也完全是符合邏輯的。

至於收購方開出來的條件,比如“比前180天均價再額外溢價30%”,其實倒是沒什麼意義,因為交易所的監管部門,肯定會調查這個過程中是否有刻意打壓近期價格的嫌疑。

而且一般調查的結果肯定是“如果近期的平均成交價明顯高於過去180天的交易均價再加上30%”,那麼監管部門肯定是會要求收購方按照近期均價再加一定的溢價來收購的。

顧鯤表那個態,純屬是給小散看看的,不代表他最後這能做到按他想的價格私有化成功。

至於私有化成功之後,倒也不是說小散或者其他股東非得把股票都賣給顧鯤的蘭方文化、讓顧鯤達到100%控股。

只是說私有化會導致股票從港交所退市,從此之後這個公司的股份就無法在二級市場上公開交易了。再想賣股份就會比較麻煩,要內部股東之間優先磋商吸籌,估值也不會有上市狀態那麼高,可能一套就是一輩子了。

對於那些不想“炒股炒成了股東”的人而言,那肯定是一聽到私有化就要跑的。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如果是非常信賴顧鯤,一輩子都不想跑了,就想從此在改組為“蘭方海事”的新公司裡一直吃分紅、相信顧鯤能給所有股東分足夠多的紅,那留著也沒關係。

顧鯤對於這種因為信賴他前途而願意死抱著大腿不放的小弟,還是很寬容的。

……

一家海事公司私有化退市的程序,可能要幾個月,最快能在三季度末或者十月份搞定,已經算快了。

梁勁松也不可能真的等航運股這邊分出勝負,再去搞其他版塊,所以八月份他就陸陸續續在其他想要收購優質資產、丟擲部分泡沫套現的領域,也複製了在航運股這邊的操作。

只不過,這些板塊憋得越久、把收購目標股的近期股價暫時做得越低、在低位持續的時間越長,那麼私有化退市時候的成本也越低。

另外,除了那些正式宣佈的私有化訊息之外,小道上的假消息也是滿天飛。

比如,顧鯤實際上看上的是某一家中型的、淨資產比較穩健的香江銀行A,實際上想私有化這家A銀行。

但在造勢拋籌壓價的過程中,可能一開始壓的最狠的並不是A,而是另一家B銀行的股價。

如果顧鯤在公開宣告中公然說要私有化B、然後又反悔,那麼肯定是會被監管部門懲罰的。

不過,哪國證券法也不會管那些不明來源的小道消息啊。

“顧鯤有可能是想透過假裝想私有化A,來掩護對其他同類板塊股票股價的壓價行為、過幾個月到半年之後實際上私有化B”這種話,完全是可以由那些不用負法律責任的普通韭菜口口相傳的。

官方甚至可以在韭菜們傳得最猛的時候,一再申明澄清,盡足澄清義務,但這依然改變不了小散們願意相信什麼。

這樣一來,顧鯤究竟是想私有化還是想趁機拋售籌碼,就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具有欺騙性了。

而且最妙的就在於,這一招出貨方式,其他人根本學不了。

因為在普遍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氛圍下,周邊各國如今的主流都是通縮,是流動性緊缺,缺錢。

即使有不那麼缺錢的,產業結構跟香江也不存在互補,並沒有“承接香江在危機中轉移出去的那些產業”的資本。

但偏偏蘭方有。蘭方作為主要國際貿易航路上的港口國家,原本一直對標定位學習李家坡。現在趁著金融危機期間李家坡因為受災程度低、資產價格無法下壓而不適合抄底,就順勢轉火香江,那也是很合理的。

除了顧坤以外,其他任何東南亞國家的主權投資者,擺出這幅要“買一套航運公司、銀行、地產公司,以升級本國相關產業”的架勢,都是騙不了投資者的。

……

如此優良的出貨環境,股權套現也就變得容易得多了。

8月份,顧鯤就把港股上的航運業板塊拋了一小半出去,到9月底三季度結束的時候,梁勁松已經幫他把整個航運股整理得差不多了。

原本高峰時期有100億美元左右的香江航運股在顧鯤手上,最後只留了一家總股本20億美元左右的中等偏上航運公司,徹底私有化完成(這還是私有化過程中溢價了一部分,原先市值是不到20億美元的)

剩下的80多億美元股票,被全部拋售掉,變成了60億美元現金,過程中大約蒸發掉了20億,但這也是可接受範圍內的。畢竟市值不等於套現額,能打個七折八折變成現金,在股指高位時都算是勝利。

雖然在私有化的案例中,顧鯤略有小虧,高價買了不那麼值錢的公司,但這個私有化卻掩護了其他資金的撤退,將顧鯤拋售其他航運股的行為解釋為了“技術性調整”,是“為了私有化成功這家公司,不得不從其他同行公司撤出資金”。

換句話說,顧鯤賣股票給人的印象,就不再是為了跑路,而是最佳化整合,是“為了買更有潛力的公司的股份,而不得不拋掉一些相對垃圾的股票來籌錢”。

任何股災拋售潮當中,最容易欺騙小散的就是“技術性調整”了。

哪怕後世一星期兩次大洋股熔斷,一開始大洋國當局為了穩定人心,也都是推特治國瞎幾把吹,說成是“技術性調整”。

顧鯤和梁勁松這些操作相比於華爾街的前輩高人,可以說是很良心了。

航運股之後,金融股方面的操作也是類似的,只不過這個答卷要到年底才算是徹底交完。

根據後來的覆盤看,顧鯤在港股金融板塊上原本持有的籌碼是第二多的,僅次於地產股。

當時顧鯤的800億美元籌碼,大約地產和金融加起來有450億美元,航運和網路電訊加起來200多億,其餘雜七雜八板塊加起來幾十億,不到百億。

200億的金融板塊股票,最終也成功按照“把跑路夾雜在私有化績優股、偽裝成技術性調整”的思路下,大部分跑掉了。

最後顧鯤得到了一家市值50億美元的香江銀行,剩下150億其他金融股變成了大約130億現金。

這個過程中,恆生指數也隨著金融和航運業的普遍下滑而順勢下跌。

從七月底的一萬六千五,到八月底的跌破一萬五千點大關,再到九月底的一萬四和年底的一萬二。偏偏整個過程並沒有大的恐慌出現,一次又一次被“技術性調整”的口號穩住了。

其中梁勁松自然是做了很多極為重要的穩定人心工作的,只是術業有專攻,細節顧鯤也看不懂罷了。

靠著航運業抽出來的50億美元現金、金融業的130億,再加上其他雜碎板塊拋了個七七八八、套現回來二三十億,顧鯤總算是把他之前在港股市場上欠的融資融券機構槓桿,徹底平倉還清了。

至少他不用再擔心因為加了槓桿,而被其他反應過來的新空頭爆倉了。

“800億美元市值的股票,航運業減持了110億,金融業減持了200億,其他雜七雜八的籌碼減持了40億,場內籌碼餘額應該是還剩450億美元,主要就剩下已經非常高位的網路電訊股,加上大量的房地產公司,但因為這些地產公司也有自然下行貶值,目前總股本只剩400億。

不過210億的槓桿總算是還清了。後續就相當於是用了130億的本錢,換來了場內的400億股票,以及白撿了一家價值20億的航運公司、一家價值50億的銀行,還有一家忽略不計的房地產公司。”

徹底還清槓桿的輕鬆,不是一般人能夠體會的。

——

(PS:道歉,我承認這幾章資料有點多,可能是我這個人比較考據癖,喜歡鑽研,寫東西過於追求邏輯合理性。不過好消息是今天就徹底結束了,後續不會再有金融賬目詭計一大堆的劇情。

明天開始重新進入爽文節奏吧。有些東西,一開始沒打算寫這麼詳細,也是在寫的過程中,又學習深化了一下,發現問題比一開始大綱設想得多,尤其是跑路環節怎麼跑,我承認一開始我並不專業,甚至開始的想法有點假)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