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九:家鄉的歷史故事和傳說2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康王的兒——繞爺種,有人也把他叫成犟種,拗種。總之一句話,總跟別人對著幹。傳說康王的一個兒子(實指其長子——因襲膠東王劉賢),自小不聽康王的話,叫他向東他偏向西,讓他打狗他偏打雞,老是跟“爺”“繞”著幹,從來也沒順著老子做一件事。這一年康王病了,情知自己死期到了,對兒子說:“我死了後,你一定要把我埋到山頂上。”他最瞭解兒子的怪脾氣,以為這樣說了兒子一定會把他埋到山底下的。康王死後,兒子心想:“我一輩子也沒聽過老子的一句話,這遭就依了他吧。”於是就把康王埋在山頂上。

康王陰魂不散,一氣之下只一夜間就拱起了八九七十二個山丘,其中有一些山丘的形狀完全相似。據說真的康王墳在古峴鎮六曲一帶的後山上,但誰也不知到底那一個山丘是真的。這便是“康王墳,哩哩啦啦到京門”傳說的來歷。

康王死後,膠東國從興到衰,一步步走向下坡路,只因為康王埋在山頂上,“康”同“糠”音,經不起風吹。關於膠東國衰敗的原因,還有一種說法:膠東國的國都地名叫“朱毛”,康王死後諡號“康王”,他這“糠(康)”叫“豬(朱)”給慢慢地吃掉了。

至今,在膠東,提起“康王的兒——繞爺種。”這句歇後語,方圓幾十裡的人們沒個不知道的。

《孟姜女哭長城》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間傳說,它以戲劇、歌謠、詩文、說唱等形式,廣泛流傳,可謂家喻戶曉。即墨故城一帶流行的《洗心河》的故事,與《孟姜女哭長城》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年,康王為建即墨城池徵用了許多民工,也曾死過不少人。相傳,有一對夫婦,剛結婚不久,男人就被徵來修康王城,一直三年沒有音信。妻子惦記丈夫,便求小姑陪她奔康王城尋夫。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姑嫂二人頂烈日,冒嚴寒,爬山越嶺,餓了吃點野果,渴了喝溝底的髒水,吃了許多苦。路上,小姑幾次試探,嫂子心誠志堅。不知又走了幾天,二人來到小沽河邊。幾天沒吃一頓飯,小姑昏了過去。為救小姑,嫂子到一個村裡去討吃的,在一戶辦喜事的人家討了兩個大餑餑。嫂嫂爬著回到小姑的身邊時,天已矇矇亮。

小姑一看到嫂嫂手裡的兩個雪白的大餑餑,產生了懷疑,突然奪過餑餑,摔在嫂嫂的臉上,質問黑燈瞎火幹什麼去了?罵她不要臉。嫂子再三表白都說不清楚,小姑還是直罵嫂子“黑了心”。嫂子說:“妹妹,嫂嫂的心沒黑,永遠不會變,是紅的!”小姑說:“是紅是黑誰知道,我又沒鑽進去看看!”任憑嫂嫂怎樣解釋,小姑就是不信。

嫂子難過極了,說:“妹妹,你再不信,嫂嫂就扒出心來給你看!”說著,順手從包袱裡拿出一把剪刀刺進胸膛,掏出一顆鮮紅的心,放到河水裡洗了洗,捧到小姑的眼前:“妹妹,嫂嫂的心變了嗎?是不是紅的?”說著,慢慢閉上了一雙淚眼。小姑嚇壞了,悔恨至極,也昏死過去…… 從此,這段河的水變成了紅色,人們稱這條河為“洗心河”。當地人為了紀念這兩位貞潔的女人,便把這村子改名為“二貞臺”,還在村裡修了一座廟,那廟就叫二貞廟。

洗心河的水看上去的確是紅的,但捧起來是清的,跟墨水河一個道理,墨水河因為河底的泥是黑煙泥,而洗心河的河底是紅色的石英砂。聰明的古峴人,利用這些地理特徵,不但給河流起上了色彩鮮豔的名字,而且,還很富想象力地賦予洗心河一個生動感人的故事。

古峴東南面有一個村叫城西,哪個城的“西”?康王城(古即墨城)。村裡有一大灣,叫城裡灣,原是即墨城的“儲貨灣”,相當於港口碼頭。傳說灣裡有個金鐘,是件寶物,是當年朝廷贈送康王的。康王沒有福氣使用這件寶物,卸船時,掉進沒底深的城裡灣。如果把它拉上來,價值連城啊!但拉金鐘需要一個金鉤,還必須得有十個親兄弟齊心協力一起拉,方能將它拉將上來。

有位孟老漢,膝下九子一女,人丁興旺,可日子過得不太富裕。為此事,孟老漢寢不安席,食不甘味,苦苦思索生財之道,總想再生一個兒子,把城裡灣裡的金鐘拉上來,發一筆大財。可是,老婆子一天天年紀大了,再生一個兒子沒指望了。於是,就天天埋怨自己的老婆,差一個怎麼就不能湊個整數,生出十個兒子呢?老婆說:“生兒生女一樣地費勁,我不是也生了十個孩子嗎?”

兩口子拌著嘴,孟老漢心裡就合計開了:“十個兒子拉金鐘,我眼下已經有了九個,就差一個。有道是‘一個女婿半個兒’,如果給沒到出閣的女兒找了個婆家,湊湊付付也能算一個兒啊!”於是,孟老漢就跟老伴商量妥了,給女兒尋了一個五大三粗的棒女婿。又東借西取,打了一個金鉤。

這一天,孟老漢把女婿和兒子們叫在身邊,對他們說道:“咱老孟家人不少,財力不大,給祖宗丟臉,只要今日拉上金鐘來,發了大財,就可以改換門庭,光宗耀祖,你們可要一齊用力!”計議已定,便率領女婿兒子來到了灣邊。孟老漢把金鉤拴在繩子上,讓老大潛到水底往金鐘上掛。老大在水下掛了半天,憋得難受,好歹摸到了一個環,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將金鉤掛了上去。

孟老漢就急令九個兒子一個女婿使勁地拉,十個人累得精疲力盡,也不見金鐘浮上水面。孟老漢急了,一邊喊兒子加油,一邊也伸手拉了起來。老伴在一旁看了也很著急,可又幫不上忙,還怕一旦拉上來,九個兒子合著夥兒不給女婿分個份兒,又擔心女婿是外姓人,不肯用力使勁,隨口喊道:“他妹夫!快使勁!拉上金鐘有你份兒!”壞了!露餡了!拉金鐘的不是十個親弟兄啊!這時,只聽“嘎叭”一聲,一家人全跌在了地上,爬起來回頭一看,不但沒有金鐘,繩子也斷了。連金鉤也賒了!孟老漢急忙叫兒子女婿全到水下去找,哪裡還有金鉤的蹤跡啊!金鐘沒拉著,還白白賒了一個金鉤。

這類故事,相似的題材全國各地都有。但是,在即墨故城一帶,這個故事的潛臺詞,其意義就不同了。當人們說完這個故事的時候,往往會贅上這麼一句話:“康王爺的錢不好花啊!”

即墨故城還有這麼一個可以詮釋這句話的逸聞軼事:有一年秋天的中午,康王城西面的城子村,一位身強力壯的村民和兒子一起挖白菜窖子,一下子挖出三千多斤青銅疙瘩,全是鏽在一塊的齊刀幣。那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的收藏意識還十分淡薄。爺兒倆高興之餘,就借來一輛馬車,連晌把青銅疙瘩送到鎮上的採購站裡賣了。回來的路上,老漢突然病了,不省人事,兒子急急忙忙把父親送到鎮醫院。結果,搶救無效,死了。連治病帶發喪,恰恰把賣銅的錢都花光了,還白白贅上家裡唯一的一個身強力壯的“頂樑柱”。果然,“康王爺的錢不好花!”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不醉不登樓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