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軍隊編制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唐末五代軍制十分混亂,個人做了一個整理,如有謬誤,還望吧內達人不吝指正。

唐中前期初府兵制尚未被破壞時,基本編制為:衛(大將軍、將軍)——府(都尉)——團(200)——旅(100)——隊(50)——夥(10)——伍(5)。

衛設大將軍、將軍。

ps:日本古代朝官中有左右近衛府大將、左右近衛府中將、左右近衛府少將。既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左右大將(又稱左右近衛大將)、左右中將、左右少將,很可能是日本借鑑了初唐府兵編制。

府設折衝都尉

——團設校尉,200人,下轄2旅

——每旅設旅帥,100人,下轄2隊

——每隊設隊正(又稱隊長、隊頭),50人,下轄5火

——每火設火長(夥長),10人,下轄2伍

——每伍設伍長,下轄5人。

大致上是“二五”進位制。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唐軍編制可能未把軍官、士官人數計算入內。按規定,每隊應有押官1人,隊頭1人,隊副2人,旗頭(旗手)1人,副旗手2人,若軍官和士官不是由隊內的一個士兵兼任,每個隊實際可能為54~57人。

另外,府兵編制只是訓練和召集單位,並不是作戰編成單位,衛的將軍、府的折衝校尉並不領兵作戰,而是由朝廷選派將領帶領出征。

出征作戰時,則以“隊”為基本單位,由若干隊編成一個“軍”。根據唐軍著名統帥李靖的六花陣,通常編五部七軍共20000人,五部七軍分別是:

一、中軍(4000人,80個隊)

二、左虞侯軍(2800人)

三、右虞侯軍(2800人)

四、左廂(包括左前軍2600人、左後軍2600人)

五、右廂(包括右前軍2600人、右後軍2600人)

五部分別由大將、左虞侯、右虞侯、左押衙、左押衙(也可能是左右副將、偏將軍)統領。

到了中唐,從《太白陰經》等史料來看,“軍”逐漸成為一個固定編制,以250隊(12500人)為一軍,其中75個隊(3550人)編為奇兵。

另外175個隊(8750人),分編為八“陣”,每陣大約有22個隊1093人,每個陣設一個“子將”統領。

唐後期至五代,由於藩鎮割據,軍隊編制非常混亂,有一個新的作戰單位“都”出現,其中最特殊的是編制小到數百人多到數萬人的“稱號都”,比較著名的如楊吳的“黑雲都”、朱粱的“廳子都”“長劍都”、李晉的“橫衝都”“帳前銀槍都”、前蜀王建的“紫旗都”等……還有奇葩的劉仁恭“定霸都”。

其中,“隊”仍然是最基本的作戰單位,在各藩鎮以及中央禁軍基本上是一致的,“隊”以上的編制則花樣繁多,編制250人或者500人的營是常見的一個作戰單位。

翻閱各種資料,唐後期至五代初期,比較主流的編制大概有兩種:

一、軍/都——都(1000人)——營(500人)——廂(250人)——隊(50人)——夥(10人)——伍(5人)。

——每軍(都)設1名都指揮使(又稱統軍、軍使、都使、都將、也常稱為指揮、指揮使),下轄若干都

——每都設1名十將(又稱都頭),1000人,下轄2營

——每營設指揮使,500人,下轄左右2廂

——每廂設指揮使,250人,下轄5隊

——每個隊設隊正(隊長、隊頭),50人,下轄5夥

——每個夥設一名夥長,10人,下轄2伍

——每個伍設伍長,下轄5人。

二、軍/都(2500人)——廂(1250人)——營(250人)——隊(50人)——夥(10人)——伍(5人)。

和初唐府兵編制不同,這個時期更多是“五五”進位制,而且這個編制就是作戰單位。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這個營是騎兵部隊,指揮官通常被稱作“軍使”而不是指揮使。

一般來說,軍隊由若干“都”編成一個“廂”,再由左右兩廂編成一個軍。或者直接由若干都(營)編成一個軍。“軍”是最大作戰單位,前面提到的“稱號都”也是“軍”的同一級單位,編制基本相同。

個人認為,如果一個作戰單位(通常是軍或者稱號都一級的較大規模部隊)下面分為兩個部分,通常會冠以“左、右”,如“長劍都左廂”(通常簡稱左長劍都)。

如果某支部隊下面正好是5個單位,通常會冠以“前、後、左、右、中”,如左長劍都前營、左龍驤軍後營等。營(或者廂)下面的5個“隊”,則通常會冠以“甲乙丙丁戊”等,如後廂丙隊、前營甲隊等。

如果某支部隊下面有若干單位且低於五個,通常會冠以“第x”,假設左長劍都只有3個都,通常會稱為左長劍都第一都、左長劍都第二都、左長劍都第三都。當然,也可能是:左長劍都前都、後都、左都。

如果下面有若干單位且多於五個,通常會冠以“左x、右x”,假設左長劍都下面有7個都,通常會稱為左長劍都左一都、左長劍都右一都、左長劍都左二都、左長劍都右二都、左長劍都左三都、左長劍都右三都、左長劍都左四都等等。

“稱號都”下面仍然可能有“都”一級編制,而如果“稱號都”或“軍”下一級編制是“左右廂”,再往下一般不會再有“廂”的編制。

舉例來說,唐末宣武節度使朱溫手下一名“長劍都”士兵,番號很可能是“大唐宣武軍左長劍都前營丙隊後夥左伍xx“,或是“大唐宣武軍左長劍都第三都左營丙隊後夥左伍xx“。

而不大可能是“大唐宣武軍左長劍都第三都左營後廂丙隊後夥左伍xx”。

如果一名普通的宣武鎮兵,番號大概會是“宣武軍xx軍右三都左營右廂丙隊後夥左伍xx”。或是宣武軍xx軍左都右營右廂丙隊後夥左伍xx。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軍”和“稱號都”再往上,就是“行營”這個戰役規模的臨時指揮機構了,由若干“軍”和“稱號都”編成。

這個編制只是大致,許多藩鎮根據情況有自己的編制,情況繁雜,難以一一列舉。

100人編制的“都”出現時間未仔細考證,目前看唐末似乎未明確出現這一編制,《五代會要?京城諸軍》中說“凡五百人為一指揮,其別有五都,都一百人,統以一營居之。”從這條史料看,100人的“都”直到五代才出現,這導致了“都”這個作戰單位的兵力在唐末五代史料中更加的混亂。

唐末一個比較另類的藩鎮——歸義軍倒是有類似編制,這個由張義潮開創的西域藩鎮,遠隔在中原之外,糅合了吐蕃軍制,設定了“將頭”一職,編制基本相同。

具體編制為一個十將(1000)下轄左右二廂

——每廂500人;一個廂下轄五個將頭,每個將頭100人,分別為左一將(頭),左二將……左五將一直到右五將;

——每個將頭下轄兩個隊,隊以下相同。這種編制是其他藩鎮所沒有的,有可能是百人編制“都”的濫觴。

五代到了後周時期,隨著統一的接近,軍隊編制逐漸固定下來,大致為:

廂(25000人)——軍(2500人)——營(500人)——都(100人)——隊(50人)——夥(10人)——伍(5人)

廂設“都指揮使”(也稱廂主),下轄10軍

——軍設“都指揮使”或“都虞候”(也稱軍主),下轄5營,2500人

——營設指揮,下轄5都,500人

——都設都頭,下轄2隊,100人

——每隊設隊長,轄5火,50人

——每火設火長(夥長),下轄2伍,10人

——每伍設伍長,下轄5個普通士卒。

到宋代,百人編制的都,基本上取代了50人的隊,作為基本作戰單位。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